巴中:五方面着手创新土地流转模式
为进一步加快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培育、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在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中,全市从五个方面着手,在土地流转上进行了积极探索。
一、政策引领流转。市、县(区)、乡(镇)三级政府对100亩以上土地规模流转都采取“三定”引领机制。一是对土地规模流转分类制定奖扶标准,实行鼓励;二是对土地规模流转分别落实技术队伍,实行指导;三是对土地规模流转金融优先支持,实行帮扶。全市统一建立了农村产权交易中心,市、县(区)、乡(镇)、村四级产权交易信息联网发布,并成功与成都市产权交易中心联网,信息发布世界各地。
二、产业定项流转。按照《巴中市山区现代农业示范市规划》要求,全市重点突出“一核五带多节点”的空间布局,即:现代农业核心示范区、100万亩绿色有机茶叶产业带、10万亩食用菌产业带、30万亩金银花产业带、10万亩绿色有机蔬菜产业带、100万亩优质粮食产业带。凡在产业规划带内流转的土地实行定向流转、实行定向扶持,项目资金捆绑使用,实现土地流转与产业规划同向。
三、土地信托流转。在市委、市政府出台的多个产权制度改革文件中都鼓励土地信托流转。即农民需外出务工或从事其它职业,可以将土地委托给土地信托公司(托管公司),实现其土地收益。如巴州区水宁寺镇佛龛村,3个农业合作社、242户、916人,幅员1.5平方公里,耕地668亩。2013年该村在“幸福美丽新村”建设中,按确股不确地的确权方式,组建两个土地股份合作社,将整村信托给土地信托公司,该公司将该村土地、山林整体整治后,招引四川胜泽园农业投资公司发展蔬菜、水果产业1000亩,建巴山新居200户,农户每亩土地实现保底收入600元,农民每年增加劳务收入2万多元。
四、股份合作流转。把分散的农户农经营转变为农户群体合作经营,以土地量化为股权,整体流转给农业企业或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现代产业,有效解决了业主与农户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问题,有效解决业主资金如何投、农业融资难的矛盾。通江县成立空山马铃薯农民专业合作社,550多名成员带土入股,集约土地2200亩,合作社依靠科技支撑,将2200亩土地返给56户大户种植,户均收入超过17万元。该社2013年农民户均增收2000元以上,上万元的大户100余户,5万元的大户60户,2013年合作社成员二次返利共120多万元。通江县梓潼村农村土地股份合作社,入股成员96人,其中农民95人,入股土地257.89亩,以每亩为一股,折资1100元,与裕德源公司合作,该公司出资528.368万元,其中资金入股500万元,按每股1100元,折股4803.39股,规模种植椴木银耳2万椴,2013年产值600万元,农民除每股一次保底分红1100元外,并从利润中每股再分红350元,农民在合作社务工每年收入可达2.5-3万元,实现了农民、企业双赢。
五、市场规范流转。在加快土地流转的同时,注重规范管理,以减少农村土地纠纷,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一是搭建了市、县(区)、乡(镇)、重点村四级土地信息(交易)发布平台,规范了有人有机构办事。二是全市印发了《巴中市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交易规则》,规范全市各级职责、程序、办法,都按章办事。三是全市印发了《巴中市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指导价格和规范信息发布的通知》,对土地流转信息的真实性、分级发布、合同规范、期限界定、流转价格作了具体明确,确保了农民土地流转信息不滞后、价格上不吃亏、业主流入土地有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