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实施“五大工程” 深度贫困县人才振兴组合拳见成效
面向深度贫困县招录989名大学本科生、培训专业人才6.4万人、补充招录6217名专业技术人才……日前,深度贫困县人才振兴工程交出一年答卷。各项数据显示,深度贫困县人才振兴组合拳初见成效。
按照省委部署,2017年底,四川省启动深度贫困县人才振兴工程,针对深度贫困地区的人才瓶颈制约,实施人才定向培养、在职培训、人才招引、人才援助、人才稳定“五大工程”。工程启动后,省委组织部会同有关部门研究出台教育、卫生、农业等10个重点领域人才队伍和24项重点人才工程实施方案,细化年度重点任务,确保稳步推进。
在这套组合拳中,定向培养工程着力提前布局培养本土大学生和乡村人才。在紧缺专业大学生培养方面,四川省整合全省38所高校资源,采取定向招生、定向培养、定向上岗方式,实行最高降70分录取的特殊招生政策,2018年面向深度贫困县招录989名大学本科生、2373名高职(专科)生,3-5年毕业后将回原籍定向上岗或就业不少于6年。实用人才的培养采取订单式,四川省从深度贫困县选送983名具有一定技能的返乡创业农民、新型职业农民、乡村农林牧渔从业人员,集中开展1年免费职业教育,期满合格发放中专毕业证书。四川省还从深度贫困县招录600名在岗乡村医生,采用两年理论学习、半年毕业实习、半年考试辅导方式,免费接受3年农村医学专业学历教育,毕业后颁发中专毕业证书,可在深度贫困地区报考执业助理医师。
根据在职培训工程计划,四川省将在2020年实现深度贫困县专业人才全覆盖轮训培训。一年来,四川省采取顶岗锻炼、研修培养、短期培训等方式,实施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及中小学教师、医疗卫生人员、林业专业技术人员、产业技能技术人才提升培训,藏区乡镇“9+3”学历干部充电提能“六大行动”,共培训专业人才6.4万人。与此同时,四川省采取集中脱产、网络远程教育等方式,2018年共支持2673名基层干部、农村技术人员参加在职学历提升,取得相应合格证后在当地享受专科、本科毕业生待遇并报销学费。此外,“一村一幼”“一村一医”“一乡一全科”“一村一名农技员”“一户一名技术能手”培训的实施,全年共培训教育、卫生、农技人员和贫困家庭劳动力2.9万余人。
四川省实行差异化、特殊性人才招引政策,鼓励引导各类人才向深度贫困县流动。2018年,45个深度贫困县招录438名基层选调生,占全省总数的36.5%,是2017年的2.7倍。四川省招募1627名“三支一扶”计划、农村特岗教师、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等志愿服务基层大学生,并从服务期满、考核合格的人员中直接招聘859名,规模均为历年之最。对专业人员的招聘,四川省开辟绿色通道,放宽学历、职称资格、招聘权限等条件,全年为深度贫困县县、乡事业单位补充招录6217名教师、医生、农技员等专业技术人才。四川省还采取“省上支持1000名编制、县上统筹9000名编制”方式,支持深度贫困县引进急需紧缺人才和接收定向培养大学生。截至2018年底,除定向培养大学生、特岗教师、已招聘未上岗等确需预留编制外,45个深度贫困县事业单位已基本补足空岗。
人才援助工程坚持不求所有、但求所用,实现输血与造血相结合。2018年,四川省优选1376名干部人才援彝援藏,全覆盖轮换深度贫困县精准脱贫副书记,遴选422名优秀年轻干部挂任乡镇党委副书记,选派5700余名干部人才到凉山州开展综合帮扶,并从深度贫困县选派900余名干部人才到省直有关单位或对口支援地区挂职锻炼。四川省同步构建对口帮扶长效机制,新增15个省级部门、76所高校、30家医院、17户国有企业和金融机构定点帮扶45个深度贫困县,向受援地选派3000余名专业技术人员,为受援地培训培养专业技术骨干超过1万人。此外,四川省还采取“人才+团队+项目”方式,开展科技扶贫万里行活动,组织首批74个团370余名专家开展组团式服务,建立产业示范基地501个、开展技术指导2168场次、推广新技术新品种908项、培养本土人才1.5万人次。
实施人才稳定工程,更好地留住和用好现有人才。四川省一如既往关心爱护一线干部人才,同时还推行职称评审“地方粮票”,支持基层大学生提前1年申报职称,允许累计满15年、25年分别降低一个学历等次申报评审中、高级职称,推行基层事业单位“定向评价、定向使用”的职称评定制度,通过特殊政策评定副高以上职称130余名。为完善基层人才政策,四川省出台《鼓励引导人才向基层流动十条措施》,将深度贫困县人才振兴工程的有效做法和特殊政策推广到全省基层。(记者 林凌)
责任编辑:郑玮 分享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