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工商联:打破“红顶中介”垄断审批收费格局
郭晋晖
项目投资审批难对企业的杀伤力有多大?全国工商联今年提交的一份关注行政审批改革的提案称,有地产企业拿地投资60个亿,由于审批手续迟迟办不下来被耽误一年不能开发,仅财务费用就损失7亿左右。
民盟中央提交《关于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提案》,行政审批这一改革的“硬骨头”又一次被推到了风口浪尖。
民盟、民建、工商联都向全国政协提交了相关的提案,关注行政审批中存在的“环节多、耗时长、费用高、手续繁琐”等问题。
全国人大代表、娃哈哈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宗庆后今年也提出建议,优先清理针对企业的审批事项。他称,各级政府确实取消了很多审批事项,但企业感觉没有松绑,或者简政放权并没有落到企业的实处。
“红顶中介”垄断审批
今年,全国工商联向全国政协提交了两份提案,反映当前民营企业项目投资审批中存在的“审批繁、审批难、审批贵”问题。
工商联一份名为《关于进一步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破解民企项目投资审批“繁、难、贵”的提案》称,目前项目审批中介服务机构垄断运行,导致收费高、服务差的情况比较严重,既增加了企业负担,又降低了企业投资项目审批效率。
全国工商联建议,斩断中介机构与行政单位之间的利益链,打破“红顶中介”垄断审批、垄断收费的格局。
房地产商会提供初稿、由全国工商联上交全国政协的《关于加快建设项目行政审批的提案》提出,当前一些行政审批的项目不合理,存在重复性收费,审批所需的要件不仅繁琐而且流于形式,如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报告、环境影响评价报告等种类繁多。
“而且相应的编制单位或检测单位均与相关审批部门存在着各种利益关系,形成事实上的垄断格局。”上述提案称。
中介组织截留改革红利不是什么新鲜事了。去年两会上九三学社中央指出,企业之所以感受不到简政放权带来的效果,一个重要的原因是第三方中介评估事项近年来不断增设,一些地方和部门将审批权下放给下属事业单位或是社团组织,形成利益共同体。
来自民建中央的相关提案认为,目前行政审批改革中存在各工作层面部门化、利益化倾向,出现动作迟缓、简政不彻底、放权不到位、明减暗不减、明减实合并、放小不放大、放虚权不放实权等现象。
关注审批腐败
民建中央的提案指出,当前行政审批制度缺乏公开性和公正性。很多行政机关把行政审批视为“保密”事项,除极少数环节外,诸如审批内容、审批依据、审批条件、审批程序、审批时限、收费标准和审批责任人等都是不公开的,导致集权、拖拉、腐败审批存在。
“电力、消防、通讯、供水、供气、供热等部门或存在‘隐形规则’,成为不是审批的审批。”这份提案称。
作为中国经济支柱产业之一的房地产是审批腐败的“重灾区”。房地产商会在调研中发现,房地产项目涉及到的部门不下50个,从项目立项到竣工需盖100多个公章,全部审批手续办理完需要80~100个工作日。
尽管各地政府行政审批大部分都设置了完成时限,但具体办理审批时,审批部门公布的审批前置条件要么不清楚、要么不合理,审批人员往往以“要件不全”、“手续不全”为由拒不收件,从而回避了审批时限的约束。
提案举了一个例子——有企业拿地已投资60个亿,但由于审批手续迟迟办不下来被耽误一年不能开发,仅财务费用就损失7亿左右。
审批的腐败还表现在行政审批事项设立容易取消难。某些特殊时期临时采取的特殊政策,在特殊情况消失后,这些临时性政策没有被及时废止。
一些城市在房地产限购的同时规定房地产企业预售资金的30%需要缴存到市住房局指定账户专户存储,每用一笔款项都需要向住房局申请,获得批准后方能使用。这就导致政府行政部门成为了企业资金拨付使用的最终决定者。
“在政策执行的过程中,企业为了让政府行政部门快一点拨付款项,不得不请客送礼拉关系。而随着全国限购政策的松绑,这项规定却仍然被不折不扣地执行。”提案称。
提案直言不讳地称,尽管中央加大了反腐倡廉的工作力度,但在一些地方,一些政府部门的行政审批人员仍然利用手中的公权力,向企业吃、拿、卡、要,特别是权力集中的行政审批部门人员尤为突出。
还企业自主权
对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所面临的种种问题,设置政府审批权的“负面清单”成为民主党派普遍开出的一剂药方。
民盟的上述提案建议,全面公开行政审批事项清单,探索审批事项“负面清单”;健全取消行政审批后相关事项的管理办法,防止监督缺位、管理“真空”。
在宗庆后看来,审批制度改革之后政府还应该给企业更多的自主权。政府要把各类标准定好,符合标准的企业就可以自己去干。例如各开发区要求企业做环评报告、环评审批、能源评估等,企业要花很多钱让第三方来做评估报告,政府只要定好环境排放、能源消耗的标准,企业按照标准做,政府监督即可。
全国工商联也建议政府大幅简化审批环节,加强事中和事后监管。对属于企业经营自主权的事项,不再作为前置条件,对确需保留的前置审批及中介服务,要制定目录向社会公布。
在具体的审批事项上,全国工商联建议取消新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因为只要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民营企业投资可行不可行不是一纸报告能说明的,这种报告意义不大。
在环评中,要推行轻审批、重监管、严处罚的理念,对于符合产业政策和环保政策的项目不要在审批环节卡企业脖子,应该轻审批,加大日后生产环节的监管力度,对于不达标排放行为依法严格处罚,引导企业达标排放,承担环保责任。
(原标题:关注审批腐败 工商联直陈“红顶中介”垄断弊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