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工业“优等生”亮出2016靓丽成绩单

29.12.2016  20:38
核心提示:2016年,四川各地贯彻落实稳增长政策动作快、措施实,摸索出了一些好办法、新招数,取得了积极成效。1-11月,甘孜、泸州、巴中、遂宁、眉山等5个市(州)工业增速在10%以上,有14个市(州)增速比上半年进一步加快,省内各地呈现出竞相发展的良好格局。     2016年,四川各地贯彻落实稳增长政策动作快、措施实,摸索出了一些好办法、新招数,取得了积极成效。1-11月,甘孜、泸州、巴中、遂宁、眉山等5个市(州)工业增速在10%以上,有14个市(州)增速比上半年进一步加快,省内各地呈现出竞相发展的良好格局。

    作为2016年四川工业的“优等生”,成都、泸州、绵阳、遂宁交出了靓丽成绩单。在昨日召开的全省工业和信息化工作会上,四地经信委负责人分别介绍了他们在创建“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推动工业经济稳增长、实施军民融合加快工业转型升级、坚持创新驱动促进产业园区科学发展方面的经验。我们期待,在2017年这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化之年,有更多市州实现新突破、新发展。

    成都

    着力创建“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

    《中国制造2025》发布后,工信部于2016年2月启动“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的申报和创建工作。成都市高度重视试点示范城市创建,在省政府的大力支持和省经信委的具体指导下,认真开展了申报前期准备工作,对未来3年如何推进先进制造业发展,落实《中国制造2025》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了创建目标、实施路径和保障措施,编制上报了《成都市创建“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实施方案》。

    11月23-24日,由原中国工程院常务副院长、制造强国战略研究项目组组长朱高峰院士带队,工信部相关司局和中国工程院及制造强国建设战略咨询委员会部分专家,对成都市创建“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工作进行现场考察和评估,充分肯定了成都市推进制造业发展所做的工作和取得的成绩,认为成都高端产业集聚,重视发展智能制造,人才优势突出,政府支持力度大,制造业很有优势,希望成都能有更高的担当、更高的要求和更高的目标,发挥试点示范作用,带动区域发展责无旁贷。专家组同意成都市创建“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目前正在进行工信部部内审查和批复程序。

    提出试点示范城市创建目标

    围绕国家“力争用十年时间,迈入制造强国行列”的战略目标,通过“中国制造2025”城市试点示范工作,推进成都先进制造业加快发展,促进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在全国率先实现制造业提质增效升级,建设创新型制造业示范城市,将成都打造为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中心。围绕这一目标,重点从创新能力、质量效益、两化融合、绿色发展四个方面提出了2017、2018、2019年三年试点的一系列目标体系。

    明确5大行动实施路径

    开展“工业强基”行动,实施工业产业升级、工业投资促进、工业园区提升三大工程,增强工业发展基础能力;开展智能制造引领行动,实施工业互联网基础、智能制造试点示范、绿色制造推进三大工程,打造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数字化车间和智能工厂;开展质量品牌建设行动,实施制造业质量标准化、制造业品牌建设两大工程,打造一批知名度高、美誉度好、竞争力强、附加值高的区域品牌;开展企业能力提升行动,实施企业培育、企业创新能力提升、核心关键技术攻关三大工程,培育发展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大企业大集团,培育一批细分领域的世界级“隐形冠军”“单项冠军”企业;开展产业融合发展行动,实施产业链融合发展、制造业与文化融合发展、制造业与金融融合发展三大工程,构建以制造业转型升级需求为导向的产业融合发展生态环境 。

    明确三大创新试点

    政产学研协同创新,在重点领域改革配套、区域创新创业平台打造、协同创新模式推进等方面取得突破,探索政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成都路径”;军民融合体制创新,在民参军机制创新、军转民开放创新、军民融合服务体系等方面取得突破,探索军民融合体制创新的“成都经验”;开发合作模式创新:在国际产能合作、产业精准扶贫等方面取得突破,走出一条内陆开放发展先行道路,探索开放合作模式创新的“成都模式”。

    成都市把创建“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作为落实《成都制造2025》,引领工业未来发展、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重要抓手,开展了一些前期工作。下一步,将按照工信部的要求,在省经信委的具体指导下,落实省委、省政府对成都首位城市的发展要求,加快先进制造业发展,加强与周边市州的产业协同合作,为四川省建设经济强省做出更大贡献。

    泸州

    全力以赴推动工业经济稳增长

    今年1—11月,泸州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1.2%,高于全省3.3个百分点;工业投资同比增长3.6%,总量居全省第2位。

    鲜明工作导向

    全力优化稳增长环境

    强化政策引领。连续三年以“市委1号文件”印发工业经济发展意见,精心编制泸州市工业转型升级、化学工业、机械装备制造产业等发展规划。出台系列举措,切实筑牢稳增长政策基础。

    做大投融资平台。设立30亿元纯粮原酒股权投资基金、20亿元企业应急转贷资金、40亿元产业发展引导基金、3000万元工业经济稳增长专项奖补奖励资金、1000万元民营企业和中小微企业贴息(补助)资金,全市工业发展扶持基金(资金)规模达350亿元。先后组建兴泸集团、工投集团、高投集团、能投集团、医投集团等14家平台公司,注册资本总额200亿元以上,资产规模达1400亿元。

    实施四大工程

    不断集聚稳增长动能

    夯基调优工程。坚持“一手抓传统产业改造提升、提质增效,一手抓新兴产业精深培育、加快发展”,全力打造“4+5”新型工业化发展格局。实施“125”大产业培育计划,力争用5年时间培育形成1个千亿级产业集群、2个500亿级产业集群、5个200亿级产业集群。

    投资见效工程。今年重点实施5000万元以上项目120个,华为四川大数据中心、年产60万吨聚碳酸酯(一期)等27个项目开工建设,泸州化工园区原料结构调整项目(一期)等30个项目竣工投产,新增销售收入105亿元。全年预计完成工业投资533亿元、技改投资490亿元。

    精深培育工程。重点培育一批大企业大集团、发展一批“专精特新”行业龙头企业、壮大一批创新型中小微企业“三个一批”。有序推进泸天化改革脱困;积极应对白酒行业深度调整,深化龙头引领;长起、长液、邦立等龙头传统机械企业搬迁技改全面完成。力争用5年时间培育新增规模以上企业200户、亿元以上企业80户、上市企业6家、中国500强企业2家。

    招大引强工程。实施“招大引强2112工程”,力争用5年时间招引世界500强企业2家、中国500强企业10家、央企10家、知名民营企业20家。今年成功举办北京、广东、江苏、深圳投资推介会,累计签约项目59个,总投资约360亿元。

    力促三个提升

    切实增强稳增长活力

    提升园区功能水平。泸州高新区成功创建为国家级高新区,泸州长江经济开发区荣获“四川最具投资价值产业园区”称号。截至目前,全市产业园区建成区面积达78.5平方公里,主营业务收入达1950亿元。

    提升市场及研发效应。建成国家级技术中心1家、国家级检验中心1家;院士工作站(博士后工作站)5个;省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企业技术中心)23家;市级中心26家。

    提升跨界融合水平。军民融合方面,积极创建军民融合产业示范区。化医融合方面,推进传统化工向医药化工转型,力争建设成为西南化学制药重要承接基地。

    绵阳

    深入实施军民融合 加快工业转型升级

    绵阳以做大做强军民融合产业为目标,努力打通“军转民、民参军”双向通道,有力推动工业经济稳中有进、转型发展。今年1—10月规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2016.4亿元、增长9.9%,增幅同比提高1.7个百分点。军民深度融合发展。出台军民融合企业认定管理办法,238家企业通过首次认定。

    坚持政策引领

    着力释放内生动力

    加快建设军民融合创新改革发展示范基地。成立由市委书记任组长的绵阳市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领导小组和军民融合发展推进领导小组。制定出台《绵阳市工业企业大集团培育“领航计划”》《绵阳市军民融合企业认定管理办法(试行)》等,逐步形成产业、园区、企业、人才等多维度的政策体系。

    坚持集约集聚

    着力夯实产业载体

    集中力量培育和建设光电产业园、九洲空管二次雷达产业园等十大军民融合产业园。大力推进科学新城、空气动力新城、航空新城“三大创新城”建设,持续优化军民融合产业发展布局。支持九洲集团牵头组建四川军民融合高技术产业联盟,顺利建成国家军民两用技术交易中心。着力构建“创业苗圃+孵化器+加速器”全链条孵化平台,建成众创空间11个,科技企业孵化器50个(国家级5个),入驻孵化企业超过3000家。

    坚持重点培育

    着力壮大市场主体

    大力实施“涌泉”“领航”计划,加快培育一批规模优势明显、质量效益显著、创新能力优、带动作用大的工业大企业大集团。新增省级100强大企业大集团2家、总数达到7家,省级制造业100强企业3家、总数达到10家。出台《全市重点产业升规企业培育方案》,新增高新技术产业企业89家、总数达204家,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40家、总数达196家,“两新”产业企业数量突破400家。设立规模20亿元的军民融合成果转化基金,支持企业争取省大企业核心竞争力和产业带动项目市级资金938万元。争取四川省军民结合产业发展专项资金20项、资金3400万元。

    坚持项目带动

    着力增强发展后劲

    重点抓好省、市级重大产业项目、军民融合高技术产业基地建设。顺利完成年度投资任务,引进神华天明、野马汽车新能源等5个省重大产业项目完成投资31.7亿元,20个省政府重点项目完成投资46.39亿元,39个省经信委重点项目完成投资58.16亿元,科技城创新驱动核心示范区等2个省级军民融合高技术产业基地完成投资11.6亿元。九洲光电基于三网融合家庭数字终端核心光器件技术改造项目等71个项目竣工投产、龙华薄膜新材料等140个项目开工建设。投资465亿元的京东方第6代AMOLED(柔性)生产线项目签约落地。

    遂宁

    坚持创新驱动 促进产业园区科学发展

    近年来,遂宁坚持“工业强市”主导战略,把发展产业园区作为贯彻落实省委“三大发展战略”、遂宁市委“七大提升行动”的重大举措,依托园区优化工业布局、做强优势产业、壮大骨干企业,全市产业园区建设稳步快速推进,发展成效较为显著。截至11月,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0.6%,比上半年回升1个百分点,增速居全省第4位;实现工业总产值1240亿元,同比增长11.8%,其中:全市6个重点产业园区(共14个园中园)共实现工业总产值955.4亿元,占全市规上工业的比重达77.0%。实现营业收入1883.5亿元,同比增长18.98%。

    强化园区发展定位

    在明确产业定位、强化规划落实的基础上,严格产业准入。制订了入园项目刚性投资强度和产出进入“门槛”,对新建和迁建的工业企业,必须符合固定资产投资总额达2000万元以上;电子、生物、新能源产业项目投资强度不低于300万元/亩,纺织、食品、机械、化工产业项目投资强度不低于200万元/亩,其余产业项目投资强度不得低于国家公布的标准等条件才能取得工业用地。对不符合“门槛”条件的企业,引导其进入标准厂房生产。对 “三高”项目严禁准入,近年来对66家总投资近100亿元的能耗高、污染重的引资项目进行了否决。

    促进园区上档升级

    遂宁积极推进园区整合,将全市14个产业园区整合形成了6个产业园区。积极推进园区品牌建设,全市6个重点产业园区均获得省级以上特色产业园区(基地)称号或授牌。遂宁国开区、大英工业集中区、射洪经开区和中国西部物流港列入省“51025”重点产业园区培育目录并成功创建为省级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国开区升格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并成功创建为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中国西部现代物流港创建为中国物流示范基地、省生产性服务业功能示范区。安居工业集中发展区、蓬溪上游工业园和射洪西部国际技术合作产业园3个园区今年成功创建为省级特色产业基地。

    创新园区建设模式

    加快外向型园区建设。着力推进创维西部产业园建设,打造数字机顶盒、彩电、微电子、纺织四大产业链发展。加快推进台商工业园建设,拟扩大与台湾在电子信息、文化创意等领域的合作,努力打造西部最具影响力的台湾产业承接基地。加强了与马来西亚隆基马中国际集团的合作,规划建设东盟国际产业园以及中马工业园,打造全省“南向开放”桥头堡。大力推进欧美产业园建设,拟引进欧美高端装备、智能制造、工业服务三大产业,着力建设承接欧美先进制造业的专业园区。探索民营园区建设。2014年6月,射洪县引进四川绿然科技集团,作为西部国际技术合作产业园的投资运营主体,由县政府和绿然集团共同出资20亿元建立园区发展基金用于园区开发建设。目前,西部国际技术合作产业园已累计引进洪芯微科技、上特科技、旭茂微、富美达等45个高科技项目,总投资超过40亿元,聚集国内外高端人才133人。2013年11月,蓬溪县政府与成都置信实业(集团)有限公司合作开发,共同打造金桥新区“产城一体”项目。目前已累计完成投资60亿元,引进建设了珠穆朗玛食品、中绿集团西南生产基地、之江新材料等一批重点工业项目。倾力打造“园中园”。 大力推行“园中园”建设模式, 创造条件鼓励大企业大集团到园区建设“园中园”,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遂宁经开区内建设有PCB产业园、微电子产业园等专业特色园区,射洪经开区内建有美丰化工产业园、银华纺织产业园、锂电产业园,安居工业集中发展区建有汽摩产业园、食品产业园。蓬溪县经开区建有门业产业园,大英工业集中发展区建有化工产业园、纺织产业园等。

    遂宁还切实加大园区招商。一是创新投资促进工作机制,二是围绕主导产业精准招商,三是积极推动企业存量扩张。同时,优化政务服务环境,强化政策扶持,强化生产要素保障,促进了产业园区持续健康发展。

    四川工业热词

    工业发展质量和效益

    “双提升”

    十八大以来连续四年里,我省规上工业增速均高于全国、好于预期,特别是今年出现了企稳回升的标志性拐点,这符合国家对整个经济走势步入L形探底阶段的趋势判断,也实证了四川工业已经走出一条“止滑-触底-回升”的发展轨迹。

    规上工业利润经历2014年、2015年连续两年负增长后,今年实现转负为正。

    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PPI在经历连续53个月负增长后重回正增长(2%),制造业经理指数PMI重回荣枯线上(52.3%),工业用电增速由去年负增长转为正增长。

    新旧动能

    “双增强”

    电子信息、汽车制造、高端装备、医药制造业成为工业比重前十大行业中重要的支柱行业。

    信息安全、轨道交通、新能源汽车、航空与燃机等战略新兴产业和高端成长性产业加快壮大。

    白酒、轻工、纺织等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加快。

    工业投资、技改投资

    “双加速”

    工业投资上,加快实施了一批事关全局和长远发展的重大产业项目,工业投资由2014年增长1.6%提高到2015年的2.7%,今年进一步提升到10%以上。

    近五年技术改造投资每2年新增千亿元,近五年技改投资总量超过2.5万亿元,实现了五年对全省工业存量改造一番的目标。

    改革、创新

    “双发力”

    “十二五”以来,702个战略性新兴产品622个实现产业化,转化重大科技成果项目1800项,财政投入20亿元,带动企业投入230亿元,累计带动实现产值1.3万亿元以上,全省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实现翻一番(2016年超过1.6万亿元、增长10%以上)。

    大力推进核动力、航空整机等10大军民融合产业基地建设,布局项目40个,落实投资570亿元。预计2016年军民融合产业规模达2870亿元左右。

    工业化和信息化

    深度融合

    推进制造业网络化、智能化、数字化、服务化发展,开展“全企触网、全民触网、电商示范”工程,“互联网+四川制造”正式上线,浪潮超算中心、华为软件开发云等一批信息化重点项目加快建设,全省已建和在建数字化工厂(车间)30余家,成都即将获批国家级中国制造2025制造试点示范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