灾后重建以后,广元市利州区教育基础设施得到了较大改善,但城乡教育不均衡、教育可持续发展动力不足、教育理念方法和水平质量滞后等问题仍阻碍着区域教育发展。
如何破解义务教育阶段的教育公平和均衡发展难题?2013年4月,在北京学习的利州区教育局局长谢正臣聆听了华南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生本教育创立者郭思乐教授的专题报告后深受启发。
于是,“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为价值观、以“先学后教,以学定教,不教而教”为学习模式的生本教育走进了利州区。全区54所中小学由此拉开了生本教育实验的序幕。
立足实践:建11所基地学校
2013年末,地处利州区城郊的上西中学,又一场无人监考的考试即将开始。按老规矩,各班以6人一组,组员在诚信考试表上签名,随后轮流在全校大会上登台宣誓。老师们退出监考,被赋予了监督权的班干部成为监考主力,另外,抽调部分老师与家长代表、学校领导组成巡考队伍,走班随机抽查。
其实,无人监考是上西中学的无心插柳之作。2012年一次年级统考,有7位教师外出学习,有3个班只能尝试由班干部监考,但效果却是出人意料地好。副校长康仕平说,这样的尝试让他们敏锐察觉到,这不正是符合“1+5”体系中以自我发展为内涵的生本管理要求么?于是,学校开始着手筹备学生自主管理委员会,通过公开选拔并发聘书任命各级委员会成员,把“为教师好管而设计的管理”逐渐转变为“为学生发展而设计的管理”。这一创新举措成为利州区自2013 年 4 月启动实施生本教育改革以来,11所基地学校所涌现出的改革亮点之一。
作为利州区七大教育集团核心学校之一的嘉陵一中,创设学习小组,按照“是否重视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是否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否使课堂教学保持有效的互动,是否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的标准构建了生本课堂。该区唯一一所高中学校的宝轮中学通过强化社团建设、搭建生本交流平台等方式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注入了生本元素,尤其是一份“学生八问‘生本’”的资料在全校师生广泛传播,为开展生本教育德育实验奠定了有效的思想基础。灾后异地重建的三堆中学利用优良的教学设施,提炼出“学议练思”生本教学模式,课堂上,学生是主角,教师是导演,学生在展示,教师在帮学,已形成了“老师讲课不超过20分钟”、“老师提要求少,学生自主动手多”的课堂效果。
郭思乐曾说过,仅仅零敲碎打的改革,已经不足以解决今天的教育问题。对此,谢正臣意识到:利州区各学校在生本教育实践过程中的有益尝试,短期内确实能有显著的收获,但如何确保利州教育均衡、优质、和谐、持续发展,则是此次改革的重点。
理念指引:县域教育需要“魂”
2009 年,利州区就尝试了“有效教学”。但在多年探索过程中,主管部门认识到,有效教学所呈现的“碎片化”让改革渐渐成为单项和局部改革,难以适应利州区当前教育发展需要。谢正臣认为,缺乏因理念认同而自愿行动的实施力量,是很多教学改革难以持续的重要原因,于是,他提出了“理念定‘魂’、培训‘引线’、德育奠基、课堂突破、差异行动、文化‘塑型’”的县域推进生本教育的实施。
“县域教育需要‘魂’,我们把推行生本教育作为实现县域教育‘深程度均衡’的重要举措,作为县域教育教学改革的‘魂’,让先进的教育教学思想和理念统领整个教育,这是教育公平的体现,也是县域教育‘深程度均衡发展’的体现。”
改革获得了利州区委区政府的大力支持。区政府出面聘请了郭思乐教授为政府“教育顾问”,还在2013年度内安排了 100 万元专项资金支持生本教育落地。在党政部门的助推下,利州区教育局给此次生本教育实践改革工作挂牌“一把手”项目,在建立了生本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及办公室的同时,也由局长谢正臣担任总设计师,计划用4年时间分三步完成此次改革实践。
2013年底,以宣传动员为主的第一阶段已顺利过渡到以重点突破为主的第二阶段,这个过程中,生本研修成为了当年工作重心。据了解,截至目前,利州区共组织教研员、校长、教师七批次350多人次赴外地学习考察生本教育,组织专家报告会2场,学术讲座6场,让1800多人次的教师受益。目前,利州区已累积投入近200万元生本教育师资培训经费。谢正臣认为,通过多形式的、密集的培训,目前全区所有学校都制订了生本教育实施方案,学校内部相互探讨、校际之间相互交流已成为常态,生本教育思路基本明晰、氛围基本形成。
和所有县域一样,利州区有优质教育资源,但是远远难以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谢正臣对生本教育的改革前景充满信心,他表示,接下来全区争取于2014年7月前在11所基地学校的实践上形成生本教育改革的雏形,再通过2-3年的努力,建立一大批特色鲜明的优质学校,培养一大批理念新、业绩优的优质教师,为第三阶段将利州区建设成为全国县域实施生本教育的示范区打下坚实的基础。
(杨几 韦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