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藏联网工程中的90后女生:淡定穿长袖 戴口罩(图)
“雪域新天路——川藏联网五跨金沙江”大型现场报道
蒋洁(前排左三)去年和同事们的合影,作为当时唯一的女性员工,她的倩影十分抢眼。图片由蒋洁提供
四川新闻网巴塘8月3日讯(记者 董焦 摄影报道) “因为在高原上,甘孜盛产牦牛,而且牦牛也属于成群结队的动物,很能吃苦耐劳,所以我们团队好像自然而然就叫牦牛团队了。”在巴塘变电站的工地上生活了大半年,90后遂宁女孩儿蒋洁已习惯了这里的生活,面对咄咄逼人的紫外线,她淡定地穿上长袖,戴上口罩,然后顶上那顶印有自己姓名、工种、身份证号和血型的安全帽,“这样就晒不到啦。”
蒋洁口中的牦牛团队是巴塘变电站所有施工人员,连她在内,共有220多人,负责变电站设备的架设、调试等工作。截至今日,他们已在巴塘县城边的山上坚守了数百天,“我觉得这个名字真的太好了,不仅符合这边的特色,而且整个团队也确实有牦牛那种团结而有力量的感觉,正好符合我们整个变电站的凝聚力和坚持吧。
90后女生眼中的变电站生活
蒋洁,1990年生,遂宁人。2012年毕业于西南石油大学,2013年11月,来到巴塘变电站项目从事造价等工作。作为牦牛团队唯一的女性成员,她对牦牛生活的第一感觉是一个字——苦。
“其实来之前我觉得川藏联网工程距离我还是比较远,但是到了以后,特别是亲身经历以后,就觉得感触特别多。”蒋洁介绍说,她常常在工地上看到工友们在对面山上架铁塔,“他们生活很苦,冬天也很早就上去了,风又大,中午也不休息,晚上要很晚才能回去。”
“这里还属于城市周边,我无法想象同事们在高寒缺氧的无人区是怎么坚持下来的。”蒋洁说,因为到岗是冬天,项目部很多男生脸上都裂开了口子,但他们都一直在坚持,“他们的手一拿出来,就是特别粗糙的那种,尽管擦了很多很多护肤品,但仍然掩饰不住。”
让蒋洁改观的是一次极端的事件,“当时我整个人就特别崩溃,然后就哭了,庆幸的是,我最终还是坚持下来了。那次,让我觉得这个团队特别温馨。”蒋洁说的事情就发生在她刚到工地的那个月,“风大得连板房都吹翻了,我整个人都崩溃了。”
整个夜晚,在管理团队的带领下,近200名牦牛团队的队员们和大风奋战,最终平安度过。
“第二天早上停水停电,大家就着饮水机里最后一点水,蒸了点馒头,煮了点稀饭,然后就在一起吃了。”蒋洁说,当时她感受到了团队的温馨,“比较有力量,也让我觉得自己有坚持下去的理由,大家都在,我一定要在。”
我们都有坚持下来的理由
“最开始可能会有些抱怨吧,但到了后来,大家都有对这份工作的责任感了。”蒋洁回忆说,到后来,大家感叹得最多的也无非是工地太远,不能经常回家,“有几个年轻人,他们的小孩就是在驻站这段时间出生的。”
因为巴塘变电站电话信号不好,蒋洁每天都能看到队友们在工地里转来转去寻找信号,“他们就是想知道家里的消息,看到他们的桌面每天都在换娃娃照片,特别感动。”
因为值守工地,牦牛团队的工作人员们一般两个月回去一次,“但是小孩这段时间的变化已经很大了,所以他们感慨很多。”
前一段时间,牦牛团队只有蒋洁一个女生,“后来又来了两个,现在我们有3个女兵了,其中两个都是90后。”蒋洁介绍说,牦牛团队都很年轻,“有什么事情就很直接地说,领导也没什么官架子。”
团队一共4个90后,两男两女,大家相处没有任何代沟,“办公室都是年轻人,话题也都差不多。白天一般在办公室上班,聊聊天。晚上男生耍游戏,女生就回寝室看看书什么的。”
“女生的话,这个环境都会觉得很艰苦,但是大家都在坚持这份职责吧!”除了工程造价的工作,蒋洁还兼职了办公室主任,“越来越有责任感,也越来越能感受团队的团结氛围。”
“我们应该要待到11月底吧,只要自己坚持了,家里人都十分支持我这份工作。”在牦牛团队呆了近一年,蒋洁对生活有了新的理解,“因为年轻嘛,很多事情都应该去经历,可能遇到点困难,但在很长的生命中,这些困难也不算什么。”
有了这段经历,蒋洁认为,自己未来的抗压能力大了不少,“像我现在就觉得,来了这个变电站,回家后的生活就特别满足了。”
蒋洁每天的工作之一,就是在各个车间里熟悉每项工作的进程。
走在工地上,蒋洁习惯性地戴上口罩,她已经习惯了这样的工作,“太阳晒久了皮肤会痛,所以只能这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