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一战华工”:烽火岁月记见闻 归国回乡办女校

29.07.2014  00:54

中新社淄博7月28日电 题:山东“一战华工”:烽火岁月记见闻 归国回乡办女校

作者 陈停 苏兵

100年前的今天,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14万中国工人远涉重洋参战,在战争中,他们修铁路、架桥梁、挖战壕,为胜利付出了极大牺牲。山东淄博籍华工孙干奔赴欧洲战场,并用自己的笔,记录了一战华工的真实生活。

记者28日在山东省淄博市博山区和尚坊村寻访到孙干之孙——孙光隆老人,老人向记者介绍了他的爷爷孙干近百年前毅然奔赴欧洲,以及回国后整理战场日记,致力乡村女子教育的经过。

1882年,孙干出生在山东淄博博山的一个书香世家。受家庭熏陶,自幼喜欢读书写字,后来成为当地的一名私塾先生。当时,西方思想传入中国,作为知识分子,孙干被强烈吸引,他向往着有朝一日到欧洲看一看。

因兵力和战场劳力短缺,英、法等国1917年开始在中国大量招募华工,英国“华工招募处”顺着胶济铁路线将招工点设到山东,招募华工的告示张贴在博山城门上。孙干毅然应招,于1917年6月28日从青岛沧口坐轮船赴欧,成为14万远赴欧洲战场的华工之一。

尽管知道战争的危险,但在我爷爷眼里,当‘华工’是出国考察的绝好机会,所以他决定去法国当一名华工。”孙光隆说到,“我自小跟着爷爷奶奶生活,爷爷告诉我,他的梦想是改变中国男女教育不平等的现状,让更多女子识字,爷爷也一直希望了解西方的教育理念。

孙光隆介绍,文化程度较高又有一定的组织能力的爷爷,在欧洲战场的华工中当了一名小队长,没过多久,他便学会了几种外语,可以与外国人进行简单的对话交流。因为他既会写字又会算账,爷爷很快就从小队长升为华工大团队的账房先生。

1919年9月,孙干与赴欧参战的华工们踏上了回国的旅途,而与孙干一同归来还有他在欧洲期间,坚持写下的《欧战华工笔记》、《世界大战战场见闻记》两本日记。

我小时候,在爷爷的抽屉里发现了两本纸张泛黄的日记,就是《欧战华工笔记》和《世界大战战场见闻记》,里面爷爷的字迹非常工整。爷爷对于那两本日记非常珍惜,他经常拿出来翻看,讲给我听。”孙光隆老人说。

经天津市文史学者齐德智等人用十几年对这两本战地笔记进行整理,孙干的两本笔记最后编辑成8万多字的《华工记》上下两册,并于一个月前由天津社科院出版社出版。孙干在书中详细描述了一战的惨烈、华工的艰辛、东西方文化的冲突以及华工对祖国前途命运的深刻思考,成为这段历史罕见的中国第一手珍贵史料。

在一战华工艰苦和繁重的工作之余,我爷爷挤出时间,顺便在法国的乡村女子学校参观。当他看到法国女性享有和男性一样受教育的权利时,爷爷心中产生了回国办学的强烈愿望。”据孙光隆回忆,一战后回到国内,孙干根据赴法期间对乡村教育的考察,真的在自己的家乡创办了一所乡村女子学校。(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