屏山县让农村学生同样享受优质教育资源
“抓紧落实专职教师到农村偏远学校任教,让农村娃娃也能像城里娃娃一样,享受到优质的教学资源……”屏山县紧紧围绕建“山区教育强县”的目标,以整合教师资源等方式,深化教育改革,加快补齐目前农村偏远学校教师不足的“短板”。
一枝一叶总关情,惠及万千农村娃。近日,记者走进屏山县,亲身感受了该县实施“走教制”等教育改革创新方式,为农村学子和乡村教育带来的巨大变化。
屏山县大乘镇岩门基点校在上学年有6个班级,学生人数共140余人,教师仅6人,采用了“包班制”教学方式,一度造成教师工作量大而累,学生成绩提不上去……
“按照师生比例,这里只能配备6名教师,每位老师要兼任语文、数学、外语、音乐、体育、美术和科学等多门课程,有专职教师但不专业,每学期都有10多名学生宁愿选择徒步到中心校走读或转学其他地方,都不愿意继续在这里“最近入学”。这样导致了教学质量不好,薄弱学科增多,学生成绩一度下滑,学生、家长及社会向学校提出高要求,迫切希望改善师资状况。”该镇中心校校长刘永昌在支教工作动员会上介绍。
“我愿意带着有责任心和爱心的教师到岩门基点校去教书,把英语、科学、语文等薄弱学科的成绩提起来,让岩门村的父老乡亲们满意……”说干就干,从今年8月起,大乘镇中心校副校长钟大江带着两名教师来到了岩门基点校,开始了为期一学年的支教生活。
艰辛“走教”换来家长满意
大乘镇岩门基点校坐落在建成于清代同治年间的岩门村龙氏山庄附近,10多公里蜿蜒狭窄的乡村公路是通往场镇的唯一途径,这里气候潮湿寒冷,吃、住、行都十分不便,在这里工作的乡村教师来了又走,走了又来。“支教老师的到来,为我们岩门基点校注入了新鲜血液,增添了新力量和新活力!”该校负责人李和平高兴地说。
从本期开学以来,岩门基点校的三位支教老师相继深入到80多名学生家中了解情况,家访行程近1000公里。每次家访回到学校再静心体味家长的用心,从每一名学生的养成教育入手,拟定出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规范学生的学习行为措施。
“现在的教育方法效果很好,原来我的娃娃回到家里把书包一丢,就跑去耍了,但现在不同了,回到家里第一件事就是做作业……”六年级的一名学生家长高兴地说。支教老师每天都要把所教学科的作业批改完成,计划辅导的学生任务完成,直到下午6点以后,才拖着疲倦的身子离开校园,每天工作近12个小时。“只要让学生和家长满意,我们再苦再累也值得!”支教老师们信心满满。
“走教制”促进教育均衡化
掩映在青山绿水间的屏山龙华镇碳石村小窗明几净,校园里充满了欢声笑语,孩子们在专职体育教师的带领下,做起了体育游戏;龙华镇竹木村小,孩子们簇拥在“走教老师”四周,清脆悦耳琴声和歌声飘荡在大山深处……“孩子们的音乐天赋很好,就是缺乏专业老师,我们应该多到村小支教,让偏远山区的农村学生也能全面发展。”“走教老师”文婧感慨道。龙华镇中心校自今年3月启动“走教制”以来,辖区内的五同、竹木、鱼孔和旭光等村小共256名学生,从此告别了无专职艺体课教师的历史,学生可就近享受到语文、数学、英语以及音乐、体育、美术科目的优质教学资源。
一直以来,屏山县由于受地理条件的束缚和待遇总体不高等因素的影响,造成了全县教师总量不足、结构不合理、补充困难、流失严重等问题。但是现在,像大乘镇和龙华镇中心校通过流动教师资源缓解了偏远学校师资匮乏的问题,在该县15个乡镇中只是一个缩影。
“在现有条件下,‘走教模式’是解决师资问题比较稳妥的办法。”屏山县教育局党委书记、局长钟大松介绍,该县教育局经过深入调查和反复论证,制定了一揽子教师激励机制,鼓励城区和乡镇中心校等条件相对较好的学校教师沉到偏远学校去教书,通过支教、走教、轮岗交流等方式,让全县优秀教师资源流动起来,促进全县教育均衡化发展。刘波 冯永和 曹鹏)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