屏山县四大途径奔脱贫
“2017年脱贫、2019年基本小康”——这是今年7月,市委书记王铭晖在调研屏山县工作时提出的明确要求。9月25日,市委、市政府专题召开的加快屏山县脱贫达小康工作会议,标志着屏山县“扶贫攻坚、决战贫困、确保2017年脱贫”的攻坚战全面打响。
时间紧迫,任务艰巨!这场扶贫攻坚战一经打响,便进入了冲锋阶段。我县已经迅速行动,确立了统筹推进“转移脱贫、产业脱贫、技能脱贫、保障脱贫”四大途径,确保“2017年脱贫、2019年与全市同步实现小康”目标的扶贫开发思路。
转移脱贫摆脱“靠天吃饭”
屏山县屏边彝族乡海拔1200多米的深山里,道路崎岖难行。散居在这里的彝族同胞们,孩子求学不便,生病求医困难,不少山民一辈子都没有走出大山。
2012年,屏边村7组村民耍子日格一家4口,在当地政府的帮助下,搬迁到了屏边乡集镇附近,获得建房补助9600元。随后,同村的俄其基尔一家6口也搬下了山,获得补助14400元。
这两户只是屏山县扶贫搬迁的一个缩影。其实,早在2002年,屏山县就开始了易地扶贫搬迁的探索。
易地扶贫搬迁的探索来之不易。屏山县58%的贫困人口约4万余人居住于高山高寒地区,基本上是“靠天吃饭”,然而,散居在层层叠叠大山深处的群众,行路、吃水、上学、看病、安居、致富,无一不难,脱贫之路格外沉重。
对此,政府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如何让老百姓彻底脱贫?这成为屏山县委、县政府探索的一大课题。政府投资搞基础设施建设?在地广人稀的高寒山区,基础设施再好利用率也低,更重要的是贫瘠的土地依然不能让老百姓的钱袋子鼓起来。
易地搬迁、就近安置就成为一种共识:老百姓集中了,就有了实现交通便利、求学便利、医疗便利等最基本的条件。
高山生态异地扶贫搬迁是该县转移脱贫的重要内容。通过有效整合住房、土地、就业、产业、社保、新村建设等政策,我县计划将居住海拨在900米以上的高山高寒山区1万个贫困人口搬下高山,基本消除4600余户无房户、危房户和草房户。同时对自愿搬迁到规划区内的贫困户、低保户、优抚对象等实施差异化补助政策,解决特别困难、建不起房,买不起房贫困农户的基本住房问题。
“移民后扶产业集中区”建设是转移脱贫的有力保障。该县充分发挥移民后扶、扶贫开发等各类政策叠加效应,建设“屏山县移民后扶产业集中区”,积极发展移民扶贫产业,解决移民和贫困农户就业问题,力争通过三至五年努力,引进50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入驻园区,解决1万人以上移民和贫困人口的就业问题。
产业脱贫打破“粮猪”结构
不久前,记者走进屏山县锦屏镇集翠村,映入眼帘的是一片片茂盛嫩绿的茶园,和大片大片的茵红李。村民肖华一家今年春秋两季,收入达到了22万元。其中茶叶5万元,茵红李17万元。
不仅肖华,集翠村有32户村民种植茵红李,每户收入都在10万元以上,种植茶叶致富的村民更是普遍。而在10年前,这里还是远近闻名的贫困村。是什么让一个贫困村脱胎换骨?
素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称的屏山,产业脱贫是其由“输血型”式扶贫向“造血型”式扶贫转变、救济式扶贫向开发式扶贫转变、打破传统“粮猪”结构、加快贫困人口脱贫致富的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