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青石板” 绽放在逐梦路上

04.03.2015  23:36

编者按:

  春暖花开,万物复苏,温暖无处不在。在我们身边,有这样一群人,他们寒暑假活跃在偏僻小学,他们撒播知识和希望,他们将雷锋精神传承发扬。他们是普通的大学生,同时也是山区贫困儿童的“铺路人”,他们有一个温暖而诗意的名字——“青石板”。

 



(2014年暑假,青石板晨曦队队员张思琴在南充仪陇周河小学教孩子们练书法)

 

    “我们已经接到校外公益组织的邀请,准备开展为期一月的周末支教活动,这次支教地点为南部县。”刚开学,“青石板”公益助学团队的队员们就开始了各种忙。除了支教外,他们还准备发起义务捐助活动,在全校范围内募集书籍,送到贫困儿童手中。

  从2011年的“阳光支教队”,到如今的“青石板”公益助学团队,4年来“青石板”队员们坚持不懈,支教的脚步遍布省内多个市州,为留守儿童带去关爱和温暖。在默默奉献的同时,他们也赢得了我校八大榜样团队之一的称号。

四年坚守  涓涓爱心汇成溪流

  “创办之初完全没想到,‘青石板’会成为榜样团队。”尹睿,23岁,已从西华师范大学商学院经济学毕业,他是“青石板”的发起人和创办人。他说,“青石板”是他大学生涯最大的成就和骄傲。

  “青石板”的创办,缘于我校多年来举办的“三下乡”活动。2011年暑假,尹睿在朋友的引荐下,报名参加“三下乡”活动。他的任务是支教,地点是广安市协兴镇。

  “在那之前,我完全无法想象留守儿童的生活。他们远离父母的关爱,性格内向,学习兴趣低落,对外界的一切是那么陌生和恐惧。”刚开始,他们常常安静地躲在角落里,言语极少。不过经过几天的接触,孩子的天性展现无遗。尹睿说,“他们太缺乏关爱。

  短短7天,尹睿的思想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在那之前,我对大学的规划就是好好学习,提升综合素质,为工作和深造做准备。但支教后,一个强烈的想法萦绕在脑海,我要成立一支支教团队,利用寒暑假,走进贫困山区,走近留守儿童,帮助他们成长。

  尹睿是个行动派,说干就干。他的想法得到了两位同学的鼎力支持,三人组建了小小的支教队伍,取名“阳光支教队”,“我们希望像阳光一样,照进留守儿童的生活,为他们带去知识,带去欢乐和温暖。

  这支小小的支教队,有着不平凡的梦想和坚守,他们希望打造专业的支教团队,为此拟定了留守儿童助学方案,数易其稿。他们的方案,获得了“谷歌杯•益暖中华”公益比赛参赛机会,从万余份作品中脱颖而出,获得了全国第21名的成绩,这让三人信心大增。

  2011年寒假,“阳光支教队”走进盐源县泸沽湖镇匹夫小学,陪伴留守儿童度过 15天,并和成都“萤火助学”公益组织的志愿者一起,参加义务支教。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尹睿三人深感团队的重要性,2012年,他们为团队更名为“青石板公益助学”。这一年,“青石板”首次以公益社团的形象出现在新生面前,得到了众多师生的关注和支持,当年“青石板”壮大到9人。

  “支教占据了大学最后两年的寒暑假,很充实很有意义。”尹睿 “希望‘青石板’每一届每一位志愿者都不忘初心,真心对待每一位留守儿童,为孩子们铺一条平坦的逐梦小路,将公益助学进行到底。

默默奉献    翻山越岭只为支教

  “虽然社会迅猛发展,但部分地方依旧落后,条件十分艰苦。”提到支教,“青石板”会员游成琳不无感触地说。她是西华师范大学文学院大三学生,加入“青石板”1年时间,仪陇县周河镇神溪小学让她印象深刻。

  游成琳说,神溪小学是一所村小,位置偏僻,全校只有四五十名学生,几乎都是留守儿童,他们当中不少人住在距离学校几公里甚至十多公里远的地方,“由于离家远,很多学生带着米和菜上学。”2014年7月,游成琳和其他3名队员来到这所小学支教,“每天起床后我们要做的第一件事便是挑水,为中午给孩子们做饭做准备。

  神溪小学位于半山坡,距离水井有一段距离。“天气晴朗的时候还好,我们可以‘接力’挑水。碰上雨天就麻烦了,从水井到学校是土路,泥泞不堪,有一次一位队员挑水,脚底一滑,摔了个底朝天。”游成琳说,虽然挑水做饭很辛苦,但看到孩子们能够吃上热腾腾的中午饭,大家心底特别开心。

  在游成琳和队友们忙着为神溪小学的孩子们授课、做饭的同时,“青石板”另外一支队伍也在克服困难,为留守儿童带去欢乐。十多公里外,周河小学校园里,陈曦和队友们忙得不亦乐乎。

  “周河小学位于镇上,比神溪小学条件好多了,但依旧碰到很多棘手的问题。”2014年8月,支教过程中,陈曦接到电话,有三名学生离家出走了,其中一名女孩还从家中骗了钱,跑了出去,家里人气得直跺脚。

  接到电话后,队员们急坏了,立即分组寻人。炎炎夏日,陈曦和队员们几乎找遍了周河镇、丁字桥镇、马鞍镇。没有交通车,他们步行;不熟悉路线,他们就问当地老百姓。从日出到日落,他们一次次满怀希望,又一次次失落。“其中一名女生磨破了脚后跟,差点中暑,但我们根本没想过停下来。”直到当天晚上,队员们才找到三名孩子。

  找到孩子后,陈曦和队员们并没有一味责怪,而是坐下来沟通交流,并准备带他们回家。“孩子们害怕回家挨骂挨打,不愿意回家;而他们的父母也气得不轻,有的家长甚至哭了起来。第一次面对这样的场景,队员们有些手足无措。不过我们尽量安抚双方,经过两个小时的安抚,孩子们终于跟着家长回了家。

  居住条件简陋、伙食差、卫生间污水横流、蚊虫纷飞、部分学生不听话……支教道路上,遇到的麻烦很多,但“青石板”的队员们从未想过放弃。“留守儿童需要社会给予更多的关心和关爱,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我们有时间有精力有机会帮助他们,当然义不容辞。”游成琳如是说。

  南充凉垭希望小学,巴中茶坝中心小学,凉山盐源大林小学,西昌甘洛小学……18所小学,260余人次参与活动,300多个日日夜夜,“青石板”人的足迹越来越多,越来越远,他们将青春和热血奉献给留守儿童,换来一张张纯真无瑕的笑脸。


届届传承    携手留守儿童共成长

  支教生活有苦,也有甜。对“青石板”队员来说,孩子们纯真无瑕的笑脸,就是对他们最大的回报。2014年夏天对于陈曦来说更是难忘,除了在一群可爱的小朋友面前过了一把“老师瘾”,她还在周河小学度过了20岁生日,这是她第一个没有父母陪伴的生日。

  她至今仍清晰地记得那充满惊喜与感动的一天。早上,在去学校的路上,孩子们陆陆续续地向她送来各种生日礼物——千纸鹤、许愿瓶、手链、贴纸、好看的小石头……最令她惊讶的,孩子们还摘来了一束野百合!

    那束野百合开在村庄边,有天她在路上远远地发现了它们,被那一抹纯白吸引住了,无意中在孩子们面前提过几次。没想到,孩子们不仅记住了她的喜好,还把它变成了生日礼物!从孩子们手中接过花,陈曦的眼泪再也止不住了。

  支教结束当天,陈曦又被感动了一把。离开那天,孩子们凌晨3点便爬了起来,打着手电筒跑到队员们住的地方,为他们喜欢的老师们送行。“老师,你们还来吗?”“老师,要记得我们哟!”“老师,我会想你们的”……一声声道别触动着队员们的心灵,十多天的相处,这些用爱铸成的青石板早已架起了他们与这些孩子心灵沟通的桥梁,在彼此心里建起了深厚的情谊。

  “帮助留守儿童的同时,我自己也逐渐成长起来。”文学院大二学生杨琪也是“青石板”队员,“刚开始我认为支教很简单,没想到会有那么多困难,当即就产生了退缩的想法,是队友们的劝导,以及留守儿童的笑脸让我回心转意”。经过磨练,如今杨琪性格更加开朗,“感觉自己真的长大了,遇到问题不再一味逃避,而是勇敢面对。

  “青石板”公益助学团队队长郭辉自豪地说起青石板未来的发展规划:“‘青石板’前期活动主要集中在支教这一块,现在我们的队伍正不断壮大,资源信息也在不断丰富,下一步要做的是努力募集物资,为贫困地区的留守儿童争取多一些书籍和文具。同时,我们还会利用平时的短假期到周边的贫困学校开展活动。”

  郭辉说:“我们正在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为留守儿童的教育做着力所能及的努力,希望把我们的青石板铺到每一块土地,让更多的孩子得到关心和帮助,健康成长。伴随孩子们的成长,我们和青石板也在成长。

 

  我们本是素不相识的陌生人,相逢虽短,但彼此以诚相待,将心换心,自不难把短短的一瞬变成记忆里的永恒。我在这里遇见你,是为了用我一腔热血和满腹真情温暖你,用我爽朗歌声和绚丽微笑照亮你,愿你心中温情永不冷却,愿你胸中光明永不熄灭,愿我们成为彼此生命中,一盏希望的长明灯,为彼此在黑暗中仍能照亮前路,找到人生的方向。

——全体“青石板”人

责任编辑:邓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