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四川将推进两大行动 助力青年创新创业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深情寄语年轻一代——
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中国梦是历史的、现实的,也是未来的;是我们这一代的,更是青年一代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终将在一代代青年的接力奋斗中变为现实。全党要关心和爱护青年,为他们实现人生出彩搭建舞台。广大青年要坚定理想信念,志存高远,脚踏实地,勇做时代的弄潮儿,在实现中国梦的生动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在为人民利益的不懈奋斗中书写人生华章!
积极培育数字经济、创意经济、共享经济等新经济形态。”“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建设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等示范基地,深化校地企合作,完善人才引进政策,吸引培育一批战略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汇聚海内外英才,让创新创业梦想在四川开花结果。”
在政府工作报告确定的新年奋斗指南中,省人大代表、共青团四川省委书记刘会英看到了“青年大有作为的机遇”。
1月27日,刘会英接受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专访时说:“对四川青年而言,这些都是极有获得感的政策导向,沿着这个方向,青年有更多机会和平台一展所长,为经济发展新动能输血,为乡村振兴献智献力。”共青团的切入点在哪里?那就是发现、培育、选用青年人才,为青年人才提供支撑和帮扶,在决胜全面小康、建设经济强省过程中,让青年大有可为、大有作为。
刘会英说,已有两大行动纳入2018年团省委助力青年创新创业的计划书,即“四川青年创业促进计划”和“逐梦计划”。
免息贷款、租房补贴、导师陪伴……
为青年初创“搭把手”
得益于近年来全省在创业指导、资金扶持、阵地建设等方面提供的一系列支持和保障,当创客,已成为不少四川青年学子的选择。刘会英介绍,为进一步满足青年担当创新创业主力军的现实需要,2015年团省委、人社厅等部门共同启动了四川青年创业促进计划(简称SYE)。
“SYE的帮扶对象是18-40岁、有创业梦想和创业激情的青年。”刘会英告知,SYE有三张“特色名片”:提供3万到10万元免息、免抵押、免担保的创业启动资金贷款;咨询培训和“一对一”志愿者导师陪伴式辅导三年;引导创业青年进入工商网络,扩大资源提升成功几率。目前,除总部四川创业促进计划办公室外,全省21个市(州)均设市级创业办公室,市级以下还有创业工作站、志愿服务站和SYE俱乐部等。
“初创”是SYE帮扶的焦点对象,“创业一年以内,没有过多商业经验的青年们。”事实上,该项目在实践中重点锁定“返乡青年”和“下乡青年”。刘会英表示,这是四川青年参与精准脱贫攻坚战的突破口。SYE自2015年启动以来,全省累计扶持创业青年项目1304个,发放免息、免担保、免抵押创业启动资金贷款1.06亿元,带动就业12411人。其中,专项扶持脱贫攻坚地区项目161个,发放启动资金贷款1458万元,带动就业1563人。2018年SYE面向全省45个深度贫困县增设800万元脱贫攻坚专项资金。
从创业之初到如今年收入1000万元,4年多时间里,29岁的申祥龙从没断过和团组织的联系。他先是通过团绵阳市委找到合适的创业场地,享受到房租补贴,后来遇到资金周转困难时,又通过SYE获得10万元资金,再后来公司运作初期,他几乎每天到SYE办公室学运营管理培训课。在刘会英看来,团组织正是这样慢慢走进创业青年的“朋友圈”。
来自共青团界别的省政协委员卢启刚,其日常工作的重点就是为泸州的青年创业者服务,“经常接触后,能够明显感到现在的青年极具创业的活力和创造力。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创新创业理应成为全社会创新创业的主体。”卢启刚说,青年创业面临资金短缺、经验不足、社会资源不够等共性问题,他认为SYE为解决这些问题找到了方向。
去中小城市实现个人价值
60%的青年说“我愿意”
刘会英告诉记者,为青年搭台助力,团省委的另一品牌活动——“逐梦计划”将在2018年继续发力。
“这是一个面向在校大学生,提供机关、企业、金融机构、科研院所、社会服务机构、基层单位等实习岗位的项目。”刘会英说,“逐梦计划”已经连续实施三年,为全省109所高校的5.2万多名大学生提供了岗位实习锻炼机会。
2017年,西华大学大二学生王艳通过“双选”,在彭州市红岩镇政府完成了暑期实习。“每天都像走进一个新世界,”王艳学的是物流管理,她想看看公务员的工作状态是怎样。
“我每年暑假都实习,大一在地产公司做资料员,大二在电器公司做销售,大三通过‘逐梦计划’到银行实习。”电子科大成都学院的何治顺觉得,终于在第三次实习中看到了理想工作的样子。
事实上,“逐梦计划”目的明确,旨在为大学生提供职业体验的机会,提升其就业创业能力,帮助其寻找擅长的领域等。
“年轻人的选择越来越注重个人价值实现,比如选择到社会组织、新兴领域、基层一线实习的大学生越来越多。”在刘会英看来,青年人才的走向,已经为政府工作报告中“人才战略”的现实需要释放了利好的信号。
刘会英的观点,从省人大代表、省社科院青年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张雪梅提供的研究数据中,也能得到印证。“我们对全省109所高校的学生进行了实习意向的调查,超过60%的人表示愿意到中小城市发展。”张雪梅认为,从某种角度来说,实习意向预示了青年的就业选择。
“无论是夯实多点多极支撑,解决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协调的问题,还是全域旅游发展,中小城市对青年人才的需求不可或缺。”在张雪梅看来,中小城市的物质条件已经具备一定的吸引力,但要让青年人才安心选择小城市的一套房,放弃大城市的一张床,中小城市必须为留住人才做更多努力,“比如培育开放多元的文化、优质丰富的商业服务,满足青年人的精神需求。”
关注青年生活需求、情感需求
团组织搭建“交友圈”
“精神需求”绕不开的是青年人的情感寄托,无论在大城市还是中小城市,此心安处才是吾乡,那么如何把“他乡”变成“故乡”呢?
从满足青年人的现实需求,解决青年人的现实困境出发,刘会英说,团省委坚持给予青年人创新创业帮扶之外的关爱。在这个过程中,不得不提到“空巢青年”。“空巢青年”,大意是指远离故乡、亲人,单身且独自租房的年轻人,他们缺乏情感寄托,缺少家庭生活,在大城市打拼。情感无依托和居住条件差,被认为是他们面临的两大困境。
“我们在尝试,为丰富青年人的社交作出努力。”据了解,团省委于2016年搭建起了“爱+”交友平台,发挥广泛联系青年的优势,建立起严格把关的实名制、群团互动平台。曾经的“空巢青年”罗超用亲身经历,表达了对这个官方“好友群”的高度认可。
罗超就职于西南油气田公司某研究院,“学霸”“工科男”的标签集于一身,“34岁之前一直忙于学业,无心结交朋友,也没时间谈恋爱。”罗超说,当他开始渴望闲时有三五好友相聚,身边有一人相偎时,却遇到了困难,“一来工作特别忙,每天加班,二来工作圈子窄,很难认识新的朋友,更不要说谈恋爱了。”幸运的是,罗超最后通过“爱+”平台找到了另一半,并在几个月前携手走进婚姻殿堂。
“我所在的研究院,90%以上是硕士,30%以上是博士,几乎都是男士。”罗超曾面临的困难,身边大多数人都在经历。他再次强调自己观点,“周围人几乎都有强烈的交友意愿,但受到环境的限制,很难。社会上有很多交友平台,却鱼龙混杂,真实性低,尤其需要具有公信力的单位为年轻人搭建平台。”
“爱+”平台正在为打破工作繁忙、交往面窄、信任成本高、婚恋市场服务不完善等青年交友壁垒而努力。刘会英认为,要推动服务青年交友工作向项目化、社会化、事业化方向发展,需要各方联动直击“痛点”,“团组织、青年所在的单位,以及社会各界,为年轻人提供更多空间、交往的时间、公益性婚恋交友机会等。”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李媛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