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成都居民健康数据:人均期望寿命首次突破78岁
昨(2)天,成都市卫生局发布我市2013年居民健康数据,数据显示,我市居民人均期望寿命为78.15岁,首次突破78岁整数,且城乡之间差距不足一岁,充分显示随着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和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示范区建设推进,城乡差距日益缩小。但另一项数据表明,急性心肌梗死和冠心病造成的死亡率在上升,凸显出向居民普及传授院前急救技能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我市人均期望寿命首破78岁整数
城乡差距日益缩小使全市居民健康状况不断改善
市卫生局刚刚公布的统计数据表明,2013年我市居民人均期望寿命78.15岁,较2012年上升0.22岁。其中,男性75.71岁,女性80.91岁,城市人口78.84岁,农村人口77.89岁。
市卫生局局长杨小广在向记者解读这一指标时说,人均期望寿命是指通过科学的方法计算在当前死亡水平下,预期每个人出生时平均可存活的年数,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综合指标。他说,2013年该指标超过78岁,这是成都市人均期望寿命首次突破78岁整数,另外,人均期望寿命值的城乡之间差距被缩小到0.95岁,也是历年来差距最小的一次。
通常情况下,在我国,人均期望寿命的城乡差别会超过3岁,而成都的城乡差别如今相差不到1岁,显示随着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和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示范区建设推进,城乡差距日益缩小,全市居民健康状况不断改善,预期寿命继续小幅增加。
连续9年无甲类传染病发生
有效的传染病防控为社会经济发展创造健康安全环境
对传染性疾病的防控,关系着整个城市人群的健康安全,因此传染病的防控成为我市城乡居民关注的焦点之一。市卫生局发布的健康数据显示,2013年,在39种法定传染病中,我市12种无发病报告,27种有发病报告,但全年无暴发疫情,法定传染病总发病数比2012年下降12.10%。自2005年以来,我市已连续9年无甲类传染病发生报告。
杨小广告诉记者,以上数据显示了我市传染病处于有效控制之中。发病稳中有降、全年无暴发疫情和连续9年无甲类传染病发生体现了具体的控制成果,为维护全市公共卫生安全,为社会经济发展创造一个健康安全环境作出了积极贡献。
急性心梗和冠心病死亡率上升
院前急救技能在市民中的推广普及有待进一步加快速度
2013年健康数据显示,在我市监测的恶性肿瘤、脑卒中、糖尿病、冠心病四类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总报告发病率为836.51/10万,较2012年增加6.01%。其中糖尿病报告发病率284.77/10万(比2012年上升11.50/10万),即每千人中有2.8人新患糖尿病,恶性肿瘤报告发病率161.10万(比2012年下降11.54/10万),即每千人中有1.6人新患恶性肿瘤,脑卒中报告发病率199.17/10万(比2012年上升13.59/10万),即每千人中有1.9人新患脑卒中,缺血性心脏病报告发病率191.49/10万(比2012年上升30.45/10万),即每千人中有1.9人新患缺血性心脏病。
杨小广告诉记者,慢性病发病率上升,再一次向全市人民敲响健康警钟,提醒大家去建立科学的、有规律的健康生活方式。特别要强调的是2013年我市急性心肌梗死进入死亡原因前五位,排位较2012年上升1位,而急性心肌梗死恰恰需要市民学会基本的急救技能,病人发病以后的几分钟,是抢救的最佳时间,现场应急处理是否及时妥当,往往比医院急救还要重要。如果掌握急救技能,可以为医务人员赶来抢救创造先期条件,若不懂如何急救,则可能导致更加严重的损害,甚至不可逆转的后果乃至迅速死亡。
杨小广说,我市一直在开展城乡居民院前急救技能培训,但从效果来看,并未引起大家足够的重视,侥幸地认为悲剧不会发生在自己身边,而对于医疗卫生机构,也需要去创新传授急救技能的方法,让居民更愿意去学习,只有这样,才能有效挽救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生命。(记者邓晓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