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氏家族3.5亿美元捐赠为何选哈佛大学
拥有香港上市公司恒隆集团和恒隆地产的陈启宗、陈乐宗兄弟宣布,通过家族基金“晨兴基金会”,将向哈佛大学捐赠3.5亿美元,支持该大学的公共卫生学院。
企业或其家族基金会做公益的方向很多,即便在教育方面也有很多选择,为何晨兴基金会如此大手笔捐赠哈佛大学?
为何是哈佛?
接受捐赠后,哈佛大学亦表示,将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更名为“哈佛陈曾熙公共卫生学院”,以纪念恒隆已故创始人、陈氏兄弟的父亲陈曾熙。
陈曾熙1960年创立香港恒隆集团,在他去世后,陈氏家族目前仍然为恒隆集团的控制性股东,并于1997年创办了家族基金“晨兴基金”,由陈乐宗担任董事长,投资教育与其他科学、科技相关企业。陈氏兄弟在福布斯杂志2014年香港亿万富豪排行榜中名列第17,净资产合计29.5亿美元。
追溯与哈佛大学的渊源,并不难发现,陈乐宗于1975年和1979年在哈佛公共卫生学院取得了硕士和博士学位。在哈佛求学期间,他父亲陈曾熙曾来校探访。恒隆因此称,家族基金会通过向哈佛公共卫生学院捐赠的方式缅怀陈曾熙至为恰当。
实际上,就在今年7月,SOHO中国董事长潘石屹[微博]以“SOHO中国基金会”的名义和哈佛大学签订了1500万美元的捐赠协议时,曾遭遇很大争议:企业家们应该雪中送炭,而不是锦上添花,中国有很多需要捐助的高校,为何远赴千里捐赠美国的高校?
“公益与慈善有所不同,慈善是‘扶贫济困’,而公益有两个特征,‘帮助发展与表达社会理想’,陈氏家族对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的大手笔捐赠应该是后者。”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经济伦理研究中心教授刘宝成对《第一财经日报》记者表示,“除了校友回馈因素外,哈佛是世界上最好的高校之一,陈氏家族捐赠也是出于帮助世界公共卫生发展的角度考虑。”
另一方面,现在的公益不是简单地给予,“企业家等捐赠人更希望确保其理想和意愿能更好地付诸实施,所以更倾向于选择在基金的管理、沟通、透明度等使用规则上更规范与有效率的对象。”刘宝成说,以教育行业为例,“由于中国公益事业发展时间短,高校基金会的运作与以哈佛为代表的国外高校基金会的运营,在机构、人员、运营效果等方面有很大差异。”
在捐赠资金的使用上,哈佛捐赠基金的管理运作与基金运作收入在大学内部的使用是完全分离的,哈佛管理公司全权负责基金的管理运作,而基金运作收入在校内的使用投向则主要取决于基金最初入校时捐赠人的捐赠意愿和捐赠的分类;中国高校中普遍存在的捐赠资金的管理权、使用权由一个机构同时行使的现象。
在基金会的运营上,美国高校基金会的运营主体是投资委员会或投资管理公司,是以高效的市场逻辑运营,如“耶鲁大学投资委员会”,由来自投资公司的至少三名员工和其他具有特殊投资经验的专家人士构成。
在这样的基础上,高校基金会的运营效率也存在差异。2011年,有学者对披露了2010年年报信息的171家中国高校基金会进行统计分析后发现,这171家高校基金会净资产规模合计为91.6亿元,其中只有55家高校基金会进行了除储蓄外的投资活动,只有21家取得了投资收益,合计2.19亿元,另外34家的投资收益为零,收益率在5%以上的高校基金会只有9家;而同年美国的大学捐赠基金达865家,总资产规模超3000亿美元,年投资回报率11.9%,是美国资本市场上重要的机构投资者,如哈佛大学基金资产规模274亿美元,投资回报率11%;耶鲁大学基金资产规模167亿美元,投资回报率8.9%。
家族基金的价值观传承
这笔3.5亿美元的捐赠,不是陈氏家族首笔在教育领域内的捐赠。此前的2011年,陈氏兄弟还曾向浙大教育基金会捐赠225万元,用于支持“文化中国未来领袖人才”培养计划。1996年始,陈启宗和晨兴集团在北京大学设立助学金;陈氏家族近期另一笔大额捐赠是,1亿港元捐建香港中文大学晨兴书院。
这些捐赠除了与陈氏家族关注的教育、公共卫生等领域相关,“还与陈氏家族的财富价值观与传统有很大关联。”曾在国内一家知名基金会任职的张俊杰告诉《第一财经日报》记者。
1986年恒隆集团主席、创始人陈曾熙去世时,其财产已高达40多亿港元,位列当年香港十大财团第九位,但他没有把数额庞大的财产分配给妻子,更没有分给陈启宗、陈乐宗等子女,而是交代家人将其财产以信托的方式成立陈曾熙基金会,信托委托人也非家人。
“几十年来,家里有一个传统,就是钱不留给子孙后代,给他们尽可能好的文化和道德教育就可以了,”陈启宗曾在公共场合表示,“钱更重要的用途是为了公益事业,用以回馈社会。因这样的家教背景,由我接管家族生意之后,也就从此走上了热衷慈善事业的路。”
家族基金的传承,在华民基金会理事长卢德之看来,是家族的高尚理念和价值观得以传承和继续的方式。他认为,如果把财富看成是显性的传承,那么日常积累的高尚的价值观、美德和文化则是一种隐性传承,家族基金会正好天然地附带着这种家族传承,而这种隐性传承比看得见的财富传承更重要。
国际上不少家族企业也将从财富的积累到财富的传承,通过家族基金会的形式实现。家族基金会兴起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美国。当时,卡内基、洛克菲勒、摩根、梅隆、杜邦、福特等一批富可敌国的大富豪开始投身慈善事业,并创办了各自的家族基金会,这些基金会虽历经上百年风雨,仍然屹立不倒。
如今在美国近10万家基金会中,只有1%的社区基金会属于公共慈善机构(public charities),类似中国的公募基金会。企业基金会也只占3%,其余90%以上均为私人和家庭出资建立的基金会,其中大部分为家族基金会。
“用一种制度化、高尚的形式把财富传承下去是一个好的、安全的方法,也能够提升整个家族的社会地位,获得更大的尊重。”老牛基金会秘书长雷永胜曾表示,“这是最好的家风。”
“与一般的企业基金会不同,家族基金会主要是家族的个人财富作为资金来源,与创始人的家族财富理念有很大关系。”张俊杰分析,目前,家族基金会在中国非公募基金会中所占比例较小,可能还不到10%,“不过未来,家族基金会将可能作为一种重要公益形式发展,一方面,是因为企业家有更多这样的公益慈善和财富传承意识;另一方面,也受到税收政策的影响,如果在讨论中的遗产税实施,中国家族基金会可能也会大批出现。”
文章关键词: 哈佛大学美元基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