宪法日培育宪法信仰的文化符号

05.12.2014  23:54

守宪者享有宪法红利,违宪者必遭宪法惩戒,当这样的个案常态化出现在我们身边,这才是“宪法日”最生动和最鲜活的宣传材料。

昨天是中国第一个“宪法日”。法官们在宣誓,学者们在宣讲,学生们在读宪,路人走过街头,被塞了一张宪法宣传单;更多的人刷了一下朋友圈,不经意的碎片化阅读,却知道了此前从未关注过的宪法的前世今生。

这是一种润物无声的文化培育。“宪法日”就是培育宪法信仰的文化符号。缺乏法治传承的中国格外需要这样的文化浸润。知宪、尊宪、守宪、护宪,一切从“”开始。媒体的一项社会调查显示,在1197名受访者中,完整读过宪法的仅15.7%,完全没有读过宪法的有33.2%,读过但未读完的占到51.1%。

读过宪法的值得鼓励,没读过的也无须批评。列宁曾说,宪法是一张写满公民权利的纸。如果它仅仅是一张纸,凭什么强求公众读宪、守宪?当宪法不仅仅是一张写满公民权利的纸,而更是保障公民权利实现的治国重器,再看看哪个公民不愿读宪!

这就是依宪治国的一体两面。一方面,当权益遭受国家权力不法侵犯时,公民应具有运用宪法和法律维权的意识;另一方面,宪法也应在具体适用中成为每个公民享有权利、履行义务的根本保证。宪法面前人人平等,权利面前同样人人平等。每个公民都有追求权利的自由,都应该为享有权利而奋斗,同时又应享受司法对于权利被侵犯的有效救济。

权利无保障的地方,就是宪法荒芜的地方。在宪法理论上,选择依宪治国,也是公民给自己选择了一种生活方式。宪法的核心内容就是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公民权利并不是国家或政府的恩赐,而是公权力存在的合法性依据。权利是权力的基础,权力又是权利的保障。

减少公众对宪法的疏离感,第一要务就应让公众在维护自身合法权益上,切实感受到宪法的生命。宪法意识并不是天生就有的。它需要播种,也需要培育。

宪法与公权力的运行方式和公民的生活方式也都息息相关。每个人对于宪法的维护都有一份责任,也都是一份义务。单个公民权利的维护与实现,实则昭示了国家前途与人民命运。只有人人起来知宪、尊宪、守宪、护宪,宪法的生命之光才能照亮中国前进的道路。

宪法日的各色活动中,有铺天盖地的鲜红。这是喜庆,更是警示。守宪者享有宪法红利,违宪者必遭宪法惩戒,当这样的个案常态化出现在我们身边,这才是“宪法日”最生动和最鲜活的宣传材料。

一切违反宪法和法律的行为,都必须予以追究。”这是执政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的庄严承诺。依宪治国前行的脚步,就是违反宪法的行为谁来追究,依何程序追究,如何追究等等。这些激活宪法实施和适用的具体举措,已无从回避。

相关报道见A03-A0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