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经实践教育砥砺 培育创新实用人才
新世纪之初,一个关乎中国教育事业发展及整个国家未来发展的叩问——“钱学森之问”成为教育界有识之士关注的焦点。面对“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一命题,人才培养方式尤其是高校育人模式正遭遇一场考验。
相继出台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与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等一系列文件致力于推动高校教育教学改革。四川省重点建设的师范大学——西华师范大学跟随着指引,完成了新一轮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重点突出“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强化实践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培养”。
“理论学习、创新思维培养与社会实践相统一,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必由之路。一所大学的历史使命就是培养经世致用的人才,推动社会不断向前发展。为此,我们坚持在实践教学中育人,倡导开放的、与社会实践紧密结合的办学路径,培养出更多适应时代和社会需要的创新人才。”西华师范大学校长陈宁如此说道。
回溯该校的办学历史,实践教学并不是一个崭新的概念,而是学校历来重视和传承的办学理念。站在新时代的起点上,西华师范大学根据“四年一贯、逐步养成”的理念,整体打造了现代、高效的实践教学平台,不断优化实践育人机制,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在培养新时代创新人才过程中做出了积极有益的探索。
“巴山高,嘉陵长,钟灵毓秀出栋梁;众学子,来四方,进德修业当自强。时代重任永不忘,传承文明振家邦!”诚如西华师范大学校歌所言,学校正以积极态度不断改革人才培养模式,肩负起高校之于社会的时代重任。
整体设计——打造现代、高效的实践教学平台
实践育人,高校应从何处着手?西华师范大学以实际行动回答了这一问题。学校在关于教育教学改革的顶层设计下,投入人力、物力、财力,从硬件、软件两方面构建了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打造了现代、高效的实践教学平台,为开展实践教育奠定了坚实基础。
学校新校区毗邻国家4A级景区南充西山风景区,校园环境优美,现代化的教学设施完备。宽敞的综合实验大楼尤其引人注目,这里有近百间先进的专业实训、实验室。走进3D模拟导游实训室,120°3D影像呈现的巨大弧形显示屏幕映入我们的眼帘。据管理学院实训室负责人介绍,该屏幕可演示全国20余个著名景区的三维影像,学生站在屏幕前就可以身临其境地进行导游解说练习。
如此现代化的实训室在西华师范大学并不少见,多个专业都拥有这样丰富的实践教学资源。这一切与校方对实践教学的高度重视密不可分。近两年,学校共投入近亿元用于实验教学设备建设、维修,新建、扩建心理健康与生物反馈、非线性编辑、同声传译等40个实验室,还重点建设了管理学院、商学院、新闻传播学院等本科非师范类专业的校内实训室,建设力度可谓前所未有。
与此同时,学校大幅度增加了学生实习工作经费,加大了对学科竞赛的资金投入,设立了专项经费资助学生“大学生科技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 大力支持学生进行创新训练,高级别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立项数逐年增加。
为了确保投入充足的实践教学经费能够用到实处,学校制定了《西华师范大学实践教学专项经费使用管理办法》,明确要求“实践教学专项经费管理遵循项目管理、专款专用的原则”,并对专项经费的来源、预算管理、支出管理、监督与检查作了详尽的说明。
“投入与管理并重,彰显了学校坚持实践育人的决心和魄力,这也是顺应新时代人才培养的趋势。”西华师范大学副校长彭正松说道。
实践育人的主导力量是教师,实践教学的主阵地在课堂,学校根据实践教学“双导师制”的需求,聘请了一批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一线专家担任实践导师。针对教师教育专业,学校聘请中小学教师担任校外兼职实践导师,建立了包括高中各学科骨干教师在内的兼职导师库。针对非师范类专业,则聘请行业企业专业技术人员兼职任教,真正实现教学过程中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学校不仅明确了实践教学各环节的教学质量标准,也明确了各环节各级指导与管理人员的职责,确保人才培养目标与课程建设任务、教学管理过程始终贯彻实践育人理念。
特色创新——构建多元化、多层次的实践教学场
对于每一名新生而言,跨进西华师范大学的校门就意味着开启一段实践学习之旅。从新生军训开始到贯穿四年的课内学习、课外活动,学校构建了包含实习、见习、学科竞赛、校园文化艺术节等涵盖学习生活方方面面的实践教学场,真正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科技创新能力。
学校创建了“六级实践教学平台”,包括各级各类专业技能竞赛平台、实验实训见习实习平台、校园文化活动平台、社会实践活动平台、高校—中小学校—地方政府协同创新平台以及海外交流合作项目平台。“六级实践教学平台”的创建,丰富了学生的实践内容和体验,逐步形成了“层次分明、重点突出、理论实践融通、知识技能合一”的实践育人格局与体系。
为了变单一的教育实习为学校与基地学校的双边活动,学校构建了融实习、教研、招生、就业“四位一体”的教师教育实习模式;基于行业、企业特点,立足学生职业发展,实施“融入行业企业、顶岗就业”的非师范专业实习模式。
每一年,学校集中开展“西华之声辩论赛”、“大学生原创歌曲大赛”、 “主持人大赛”等数十项参与性强、辐射面广的校园文化艺术节活动,直接参与活动的学生达90%以上,这既是学生展现自我的“秀场”,也成为提升实践创新能力的最佳平台。同时,学校组织学生深入雅安、广安、巴中、南充、凉山、阿坝等地震灾区、革命老区、贫困山区开展的爱心支教、经济调查、政策宣讲等社会实践活动,受到了《光明日报》等媒体的关注和报道。丰富的社会实践活动不仅增长了学生才干,培养了实践能力,更为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贡献了力量。
学校常年开设“基础教育论坛”和“校友讲坛”,邀请基础教育研究专家、特级教师和杰出校友来校为大学生作专题讲座。同时,学校强化了实践教育基地建设,联合地方政府、教育局等部门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邀请企业参与学校人才培养全过程,实现校企、校地、校校协同,培养创新人才。
每年,学校还组织开展“大学生暑期赴美社会实践”活动、“赴台湾高校交换生项目”,组织选派学生到泰国、比利时等国家的中小学校进行汉语教学。通过强化海外交流与合作,学校进一步增加了学生在校期间参与海外交流的机会,拓展了学生的国际视野,提高就业竞争力以及学校国际化水平。
“六级实践平台”的构建创造性地将实践教学从课堂延伸到课外,从校内延伸到校外,甚至从国内走向海外,将实践的意识与精神深深根植于学生内心,伴随其整个大学求学时光。
价值凸显——培育新时代实践创新人才
经过对实践育人的探索,学校建立了各具特色的人才培养体系。如计算机学院的“能力导向型3+1”校企联合培养、体育学院的“双向服务”人才培养、物理与电子信息学院的“工科技能+师范职业”双优型人才培养、管理学院“校企协同”的旅游管理人才培养等,实现了基于行业、企业特点,立足学生职业发展,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目标。通过实践,学生更牢固地掌握了专业理论知识,训练了专业技能,培养了团队意识、提升了综合素质。
学校以承办“四川省第十二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为契机,扎实推进实践教学,大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取得显著成效。2012年学校10项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获教育部立项;2013年学校50项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获省级立项,其中15项获批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
更为可喜的是,该校学生的实践创新等综合能力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可。该校学生参加教育部“东芝杯”全国师范大学理科师范生教师技能创新大赛,连续两年获得西南片区高校最好成绩;在全国第三届大学生艺术展演中,选送节目《丰碑》荣获一等奖……据不完全统计,近三年西华师范大学学生参加各级各类国家级、省级竞赛活动,获特等奖7项,一等奖82项,二、三等奖239项。特别值得一提的是,2012年学校体育学院运动训练专业学生喻丹获得第30届伦敦奥运会女子10米气步枪铜牌,为国家和学校赢得了荣誉。
吴静是西华师范大学数学与信息学院2008级学生。在第四届“东芝杯•中国师范大学理科师范生教学技能创新大赛”上,她凭借在教案设计、即席演讲、模拟授课、现场提问等考验实践能力环节的出色表现,获得全国数学组三等奖,因此直接被成都一所名校录用,并迅速成长为该校的优秀教师。
吴静的故事仅仅是西华师范大学众多毕业生的一个缩影。由于在校参与实践的经历丰富,西华师大的学子实践动手能力与创新能力突出,能迅速适应工作岗位,往往在短时间内被作为骨干培养,满足了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音乐学院2010级本科学生张海生创立的“西华演艺传媒有限公司”正朝着建设川东北地区最大的演出人才资源平台前进;音乐学院2006级本科学生彭丹香创立的“丹香舞蹈艺术培训学校”受邀参加了央视少儿频道春晚的节目录制;管理学院2012级研究生原贺贺同学创立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科技服务公司”已成功运转并拥有广泛的客户资源;物理与电子信息学院2010级刘俊波同学创立的“精点眼镜经营部”已在成都开办实体店……
时代重任永不忘,传承文明振家邦。谈起未来,校党委书记杨树政坚信,实践教学之于学生成才、之于学校发展都是至关重要的。通过实践育人,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是一所大学义不容辞的历史使命,西华师范大学实践育人模式的探索、实践教学体系的完善、实践教学平台的建设,正是为完成这一历史使命所做出的不懈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