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宾市创新实施“双城”建设积极打造科教融合发展示范市

01.10.2019  13:33

宜宾市深入贯彻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省委主要领导关于“城市围绕大学建、产业依托教育兴”指示精神,扎实推进大学城和科技创新城(以下简称“双城”)建设,全力打造科技、教育、产业融合式发展示范市,走出来一条教育、科技、产业融合创新发展之路。

一、目标引领,构建融合发展大格局

按照“立足宜宾、服务川南、借力成渝、辐射滇黔”发展定位,在国家级临港经开区规划了36平方公里(首期12平方公里) “双城”发展区域,坚持以“双城(大学城、科创城)、三园(高教园、高职园、大学科技园)、四基地(一带一路国际留学生基地、国家科技创新基地、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全国创业孵化示范基地)”为载体,紧扣区域“8+2”产业发展规划,坚持将科技、教育、产业相融合,全力把“双城”建设成省内外高等教育、科技创新、产业发展融合创新发展示范地。计划到2021年,全面实现“双10”“双基地”目标,即全市高等院校达10所、在校全日制大学生达10万人,全面建设成为中国西部地区具有影响力的留学生基地、科技创新基地。

二、机制创新,激发融合发展源动力

全力推进“双城”建设,成立了以市委书记、市长为双组长,相关分管市领导和市级部门主要负责人组成的“双城”建设推进领导小组,负责“双城”建设统筹协调、牵头联络、督促检查等工作;按照“政府搭台、企业主体、市场运作、封闭运行、自求平衡”原则,宜宾市创新设立了大学城科创城建设服务局作为政府组成部门,同时还组建了市科教投资集团公司,共同负责“双城”项目招引、服务、融资、投资、建设和运营,实现全方位服务“双城”发展;创新实施“三个一”建设模式,变政府投入为企业投资,以市场化方式解决资金投入问题。即“双城”36平方公里土地中,三分之一用于大学教学科研,三分之一用于公共基础设施配套,三分之一用于商业商住市场化开发,用城市开发的盈利,平衡大学和基础设施建设支出,实现“双城”持续健康发展。目前,全市在校大学生已由2016年的2.5万人增加到5.3万人。

三、合作开放,集聚融合发展新动能

坚持“双城”公共设施共享共用,统筹布局大学校区、科技园区、产业园区、城市社区、大型商区,在“双城”周边建设成都外国语学校、省直机关幼儿园分园等品牌学校以及宜宾市二医院分院、竹生态文化公园、智能轨道交通等配套设施,建设教师周转房、专家公寓、人才公寓,解决来宜人才后顾之忧。目前,“双城”已基本形成了教育、医疗、住房、交通、商业、生活等功能完整的配套体系,与17所高校签署合作协议,其中14所签署了项目落地协议,四川轻化工大学宜宾校区、西华大学宜宾校区(一期)、电子科技大学研究生院宜宾分院3所高校已全面建成招生。同时,紧扣“四川南向开放枢纽门户”定位,积极融入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着力将区域打造成为南亚、东南亚和“一带一路”国家留学生基地,留学生人数由零突破增加到目前的50余个国家、600余人。

四、纵深推进,确保融合发展高质量

紧紧围绕全省“5+1”和全市“8+2”产业发展要求,坚持以“双城”建设为载体,先后创立了“四川省智慧信息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智能云谷创新研究中心”“智能终端四川省重点实验室”“四川省深化产教融合创新试验区”等融合发展平台,积极鼓励高校与本地企业共建“产教融合战略基地”和“宜宾市大学科技园区”,着力构建“政、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协同创新体系。截至目前,全市已全面建成占地555亩的科技研发创新平台—宜宾市科技创新中心(高新技术产业园),成功引入清华启迪集团,挂牌运行中国人民大学长江经济带研究院等8个产研院、1个院士工作站。加强产研院需求对接制度建设,进一步完善“产学研用”长效机制,建立了发布企业技术研发需求动态制度、定期报表制度和定期通报制度,成功举办了“产研院宜宾企业行”活动等。充分发挥“双城”产研院作用,围绕全市专业优势和产业需要,与宜宾本地企业开展白酒酿造生产线自动化、氯化法钛白粉新材料智慧工厂等各类“产学研用”深度融合项目100余项;先后有8家全国手机企业落户,现已基本建成宜宾汽车一体化总装车间,顺利开工建设10万吨锂电池的正极材料项目,扎实推进千亿纺织产业集群建设。目前,汽车、轨道交通、智能终端等新兴产业已实现从无到有。据统计,2018 年,八大高端成长型产业完成投资191.8 亿元,同比增长46.1%;规上工业总产值突破400 亿元,达到408.7 亿元;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31.2%,增速较2017 年加快6.4 个百分点,增加值占全市规上工业总量的17.6%。

 



(微信扫描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