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筹规划 分步分类 宜宾全力推进幸福美丽新村建设

26.05.2015  20:13

长宁县特色水产区的白虎新村。

翠屏区牟坪镇金银村新农村综合体。

数读”幸福美丽新村

741”产业体系:形成包括粮油、茶叶、林竹、蔬菜、水果、蚕桑、烤烟在内的7大特色优势种植;牛羊、禽兔、生猪、水产4大特色优势养殖业,休闲观光农业和乡村旅游业不断壮大。

基地企业:建成16个现代农业万亩示范区、10个 “万亩林亿元钱”示范基地、培育发展市级以上龙头企业达141家、工商注册登记农民合作社2988个、家庭农场536个。

路水基建:王家沟、新坝、东山等重点水利工程加快建设,向家坝灌区一期工程前期工作顺利推进,2012年来累计新建农村公路4434公里,新建和整治水利渠系2176公里,解决安全饮水88万人。

公共服务:累计建成“1+N”村级公共服务中心1481个,村(社区)文化活动室2359个,幸福美丽新村(社区)示范文化院坝35个。

近年来,宜宾市全力围绕省委建设幸福美丽新村的新思路,把这项工作放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新型城镇化的大目标、大战略、大棋局中谋划布局,通过统筹规划,分步实施,合力推进,城乡差距正逐步缩小,2014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达9831元,同比增长11.6%,全市推进幸福美丽新村建设的“一个取向、三大提升”正在实现,为我省建设“业兴、家富、人和、村美”的幸福美丽新村,推动形成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打下了坚实基础。

数据显示,2012年以来,宜宾新规划确定的3个省级新农村示范县、8个市级新农村示范片3年规划任务已完成近80%,累计建成幸福美丽新村106个和新村聚居点1891个,涉及农户15.62万户。该市还每年组织“幸福美丽新村规划建设培训班”,对全市、县(区)和乡镇的业务骨干进行培训,以提升规划和建设水平,实现幸福美丽新村在田间“自由生长”。

如今,既有“桃源”般田园美景,又有现代化产业根基的宜宾新村画卷,已徐徐展开。

□颜婧 图片由宜宾市委农工委提供

统筹规划形成

三级规划体系

2012年以来,宜宾在新村建设中,坚持统筹规划,分步实施。在统筹规划中,先后出台《新村建设整体性安排工作方案(2012-2020年)》、《幸福美丽新村建设整体性工作安排方案(2015—2019年)》,并由各县(区)在省委总规划的基础上,结合自身实际,形成了县(区)及乡镇的幸福美丽新村建设总体规划及实施方案。目前,宜宾已初步形成市有新村总体性安排部署,县(区)有新村总体规划,乡镇有新村具体规划的三级规划体系。

在规划的分步实施中,2012年全市就建成新村789个、新农村综合体12个;截至今年,将累计建成新村2083个、新农村综合体50个,幸福美丽新村450个以上;到2019年,全市将累计建成新村3427个、新农村综合体91个、幸福美丽新村2270个以上,先于全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因地制宜中打造

幸福美丽样本

新村建设不是简单的模式搬迁,更不是片面的标新立异,而是要在因地制宜中,赋予新村自然、富裕、清新的新内涵。

宜宾将每一类新村进行独立“攻坚”,寻找到适合它们的建设模式。据宜宾市农工委相关负责人介绍,在城镇郊区中,就大力实施城镇带动新村建设,重点选择新农村综合体模式,如临港区龙峰新农村综合体,“这类新村主要集中在城镇周边,具有商贸服务和城市休闲旅游功能”;平坝地区,民居集中基础较好,但配套不完善,就重点选择街道与田园新村相结合为主的川南民居模式;丘陵地区,民居修建较早、质量好,就以旧村改造提升为主,推广“小规模、组团式、生态化”的新村建设模式,如宜宾县大塔石坝新村聚居点、凉山新村聚居点;乌蒙山区则结合乌蒙山片区连片扶贫开发,选择依山傍水、错落有致、注重生态的乌蒙新居模式,如筠连春风综合体、珙县代家新村聚居点。

定位”精确后,便通过“建、改、保”三种建设形式全面推进,“有利于做到从实际出发,实现宜建则建、宜改则改、宜保则保,应建必建、应改必改、应保必保”。宜宾农工委相关负责人表示,杜绝了简单的“穿靴戴帽”,更不一味“涂脂抹粉”,如遇涉及保护修缮的,则保持原有风格和文化特色,重点配套基础设施,完善内部功能。

目前,全市已累计新建聚居点386个;旧村改造提升和修缮累计完成1505个,涌现出越来越多的“幸福样本”。

示范带动中打造更多

春风模式

事实上,早在2006年,宜宾就在全省率先规划建设新农村示范村,并成功打造了包括春风村在内的一批知名示范点。目前,全市以点带面,在春风村建设经验基础上,形成以“好班子、好产业、好村庄、好风尚、好机制”为主要内容的“春风模式”,全域推广促进全市幸福美丽新村建设。

一方面,全市实施包括人才回引、培训提升、活力激发、目标考核、基层组织规范化在内的“五大”工程,“着力在每个行政村培育一个好的领头人,带动一个坚强有力的村支两委班子,形成一支苦干实干的党群骨干队伍,引领农民群众主体参与幸福美丽新村建设。

另一方面,围绕“发展好产业”、“打造好村庄”、“形成好风尚”和“建立好机制”,坚持产村相融,三产互动,完成了“741”特色优势产业转型升级、快速发展;坚持走特色之路,加强新村与产业互动相融,注重产村与文化相融发展,通过建设“1+N”村级公共服务活动中心;全力提升农村居民的综合素质,不断掀起和引领文明创业、诚实守信、尊老爱幼的新风尚;大力推广“依法治村”,重点规范了新村建设中和建成后的公共服务运行机制、新村村务管理机制、新村社会治理机制等三个方面治理机制。

创新机制确保幸福美丽

常态化

幸福美丽新村的建设中,“释放广大农民的强劲内生动力”无疑是重要一环。宜宾市用三个“创新”和一个“完善”,让更多群众收获可持续的“幸福状态”。

首先,是创新农民主体参与机制。在大力营造“学春风、赶春风、超春风”的建设氛围中,包括筠连县塘坝乡幸福村、珙县上罗镇代家村、屏山县锦屏镇锦屏村、高县大屋村等村庄,已探索走出了各自独特的建设路子,“丰富了春风精神、提升了春风模式,极大地调动老百姓主体积极性。

其次,是创新多元投入机制。宜宾市财政从2012年起,每年预算2200万元以上用于幸福美丽新村建设项目配套奖补,并坚持以县为主体,对各项涉农资金进行统筹安排,集中投入、综合打造、成片推进,2012年以来,仅新农村建设每年实现整合中央、省、市、县财政资金29亿元左右,此外,社会资本也被有序引导参与新农村建设。

第三,是创新工作推进机制。宜宾创新建立了“项目管理、责任分工、资金整合、督查督办、年度考评”等五个工作机制,并在南溪区、江安县、筠连县等县(区)成立新农村建设示范片推进办,在全省率先将省级新农村示范县等幸福美丽新村建设工作列入全市重大项目指挥部,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

最后,是完善结对帮扶机制。全市已在市、县(区)、乡镇三级分别建立“领导联系村、部门帮扶村、下派干部驻村”结对帮扶机制,省委提出开展“挂、包、帮”活动后,全市所有的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均有结对帮扶村,引导社会各界参与幸福美丽新村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