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学科交叉需要相应的机制做保障

03.12.2013  14:33
                                                                                                    ——经济与管理学院慕银平教授

        李校长的报告非常的深刻,抓住了学校未来发展的关键,提出和勾画了学校未来发展的战略蓝图。让我感受深刻的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学科的发展上,指出了一条从单科性到多科性再到综合性的清晰的学科发展路径。
  在这条发展路径中,我个人的观点要重视经济管理学科的发展。这是世界名校发展历程给予我们的重要启示也是国内大学获得发展的有益尝试。我曾经在美国德州大学达拉斯分校、加州大学河滨分校、香港城市大学、香港中文大学、清华大学做过访问学者,在这些学校,不但工科力量非常强劲,其经济管理学科也发展得很好。在达拉斯分校,该校以前是一个专业性很强的机构——西南高等研究所,专业主要集中在电子工程领域,后来不断重视管理学科的发展,现在其管理学科的发展势头很快,特别在运作管理方面的研究力量很强,借助通信、计算机、化学、管理学等多方力量,目前学校正逐步在向多科性综合性大学发展。此外,像校长报告中讲的那样,MIT的管理学院也是全球顶尖的商学院,我国的北航,其经济管理学科在国内处于前列。可以说经济管理学科的发展是单科性大学发展成为多科性或综合性大学的重要支撑之一。
  二是在科学研究方面,指出要面向国际前沿和国家重大需求,要重视基础学科,加强大团队建设,为广大科研工作者指明了方向。
   我所在的“服务与供应链管理研究所”,有20多位教师,全体成员都具有博士学位或博士后研究经历。目前团队在研的有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全球供应链风险管理”在内的十余项研究课题,其中“全球供应链风险管理”项目是学院第一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
   针对科研团队的建设,李校长强调要加强团队协作能力,加强大团队建设。这是科学研究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趋势,因为任何一项大的科研成果绝不是一两个人就能做出来的。我们要在国家层面申请大项目,做出大成果必须强强联合,多学科携手合作。其实,在我们经管学院内部,一直在强调团队协作能力的培养,目前学院的各研究所的教师之间都有合作,一些讲座也是互通的,同时还会不定期的进行交流。如以每个系为单位,每周都有一次“午餐会”,让系与系的教师之间有充分的交流空间。同时学院还为教师设有咖啡室,教师们随时可以进行自由的交流。此外,各研究所还会定期举办各种学术活动,或邀请本领域的专家来做讲座,或是由各研究所的教师交流最新的研究成果,这样的讲座我所在的“服务与供应链管理研究所”目前已经举办了近100期,促进了师生间的交流和合作。除学院内部的交流和协作外,学院各研究团队还积极与校内的其他学院如生命、通信、电工等学院加强交流和合作,未来我们希望在与数学、物理等学科有更多的交流和合作。
     大团队建设涉及学科交叉的问题,需要相关的机制来保障。学科交叉既是工科团队发展的需要,也是管理学科发展的需要。
     经济管理学科要发展得好需要工科、数学、物理等学科的支撑,反之,如果这些学科有经济管理学科老师的参与,不同思维模式的碰撞将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创新不仅是技术的创新还有管理的创新,经济管理学科的师生正好可以在其中发挥作用,起到好的效果。希望学校在大团队建设中鼓励经济管理学科的教师和学生加入,整合管理学和计算机、通信等各方面的力量,促进学科的交叉融合和科研实力的提升。
   谈到发展基础学科,就目前国内的研究环境来说,很多时候强调的是应用、是适用,而忽视了基础,只有应用没有基础可以说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末。适用主义在短期内有效果,在长期内是不利的,想要有大成果还需要有扎实的基础知识。201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了哈佛大学教授埃尔文·罗斯及加州大学罗伊德·沙普利,他们都是在博弈论基础上所获得的成果。从1994年普林斯顿大学博弈论专家约翰·纳什被授予诺贝尔经济学奖之后,前后共有6届诺贝尔经济学奖与博弈论的研究有关。
   基础研究虽然重要,但也是比较辛苦的,而且往往是高风险、低回报,因此很多教师和学生都不愿意做基础研究。我们要发展基础学科,必须要营造好的氛围和设置一定的激励机制,才能真正促进基础学科的发展。
          校长讲的第三个重要的方面是在人才培养上,指出要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综合性人才。
   在这一点上,其实经济管理学院是做的比较好的,我们一直在关注学生的国际化,管理与电工复合实验班的学生每年都会选派到国外去实习实训、MBA学员今年也选派到美国去进行为期4个月的学习,DBA项目也与葡萄牙里斯本学院合作,学生在国内完后相关课程学习后,可以到葡萄牙去做毕业设计。在教师的国际视野培养方面,学院一直在为教师创造各种机会让他们出国去交流。目前我们研究所就有半数以上的成员具有国外留学或进修经历。管理学科教师的出国交流可能与其他学科教师们稍有不同的是,我们学习的经济管理学理论大多来自于西方,但是却不一定适合于中国的环境,而中国的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也形成了一些独特的的管理模式,但在西方国家却不被认同。因此,我们的教师出去交流除了吸收别人好的理念之外,还有一项任务,就是把国内在管理方面好的模式介绍到国外去,获得别人的认同,同时得到反馈,进一步提升我们的管理质量。
   此外关于人才培养,我还有一点建议。这源于我前几天在全校范围内为研究生开设的一个关于“收益管理”的讲座,最开始我以为这样专业性很强的讲座,很少学生会参加,结果整个阶梯教室都坐满了,甚至还有不少学生站着听讲,讲完了学生还提了很多很好的问题。从这件事中我发现,即使是经济管理学科比较专业的问题也有学生关注,因为很多学生是对管理、对人文方面的知识感兴趣的,但他们接触这些学科的机会太少了。往往是这位教师在这方面讲一点走了,另外的老师在另一方面讲一点走了,学生得到的是一个个的点,一颗颗的珍珠。因此建议学校可以针对工科学生设计一些成系列的关于经济管理与人文方面的知识体系给学生,为学生开设一些成系列、成建制的课程或讲座,让学生能系统的去了解经济学、管理学和人文方面的知识,让他们得到的不是一颗颗的珍珠而是一串项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