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党委中心组举行2016年第七次集体学习
9月18日,学校党委中心组在犀浦校区综合楼272会议室举行2016年第七次集体学习。学习会由党委书记王顺洪主持。
在第一阶段党风廉政建设专题学习会上,校党委副书记、校纪委书记陈志坚作了报告。陈志坚深入解读了《中国共产党问责条例》、王岐山同志发表在《人民日报》的署名文章——《用担当的行动诠释对党和人民的忠诚》、《高等学校深化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若干规定》、中共教育部党组、中共纪委驻教育部纪检组《关于高等学校践行监督执纪四种形态的指导意见》、《关于规范反映直属高校问题线索处置报告程序的通知》、中央纪委驻教育部纪检组《关于做好直属高校纪委书记向中央纪委驻教育部纪检组报告工作的通知》、《中共教育部党组关于直属高校进一步贯彻落实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等若干事项的通知》、《中共教育部党组关于强化学风建设责任实行通报问责机制的通知》等通知和文件。《关于高等学校践行监督执纪四种形态的指导意见》指出:要加强日常监管,让咬耳扯袖、红脸出汗成为常态。要经常谈心交流、要适时开展通报批评、民主生活会上自我剖析、要加强谈话力度、要扩大函询覆盖面;做到违纪必究,让党纪轻处分和组织调整成为大多数;保持高压态势,让严重违纪涉嫌违法立案审查的成为极少数。学校各级党组织、纪检部门和领导干部要围绕纪律、作风、思想等方面情况,经常与党员干部谈心交心,开展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帮助解决思想问题和实际困难。陈志坚副书记指出,学校党委、纪委在践行四种形态过程中要做到宽严相济,注重教育感化。
与会中心组成员一致认为,集中学习了关于纪律要求的系列文件,这是对高校各项工作的进一步细化指导,对于每所高校都有很强的指导性和针对性。通过对相关法规和政策的解读和学习,进一步强化了责任意识,也提高了对实际工作的指导能力。
徐飞校长谈到, 此次学习非常有必要,可谓警钟长鸣、防微杜渐,一定要严格要求自己,在纪律方面要做到零瑕疵、零容忍、零缺陷,要将审计工作贯穿在事前、事中、事后,对于审计结果的运用也要加强,要用“严”字当头的政治觉悟将学校的党风廉政建设工作落到实处。
学校党委书记王顺洪在总结第一阶段的学习中讲到,学校在党风廉政建设方面的工作仍然任重道远,学校党委高度重视,学校领导干部要带头学好悟透,我们的各级干部严格要求自己和下级,不流于形式,要在日常工作中做好示范,要注重在实际工作中强化自律要求,一定不要懈怠,一定不要疲劳,把各项工作做好。就党风廉政建设,王顺洪书记提出四点要求:第一,要牢牢践行“一岗双责”(校领导是“一岗四责”),既要认真做好本职业务工作,同时还要认真履行好分管领域、本单位党风廉政建设、安全稳定、保密等方面的职责,要做到“心中有这份责任”,要跟我们的业务工作一起部署、一起要求、一起检查、一起总结;第二,要做“有心人”,做到各项工作有记录、有痕迹;第三,要加强工作的落实和检查,一定要形成各种工作的闭环,层层传导压力、层层传导责任,进一步加强对分管单位的指导,确保各类信息渠道畅通,这不仅是对学校领导工作的要求,更是对全校各级领导干部的要求;第四,今后还要继续学习、把握政策,各级行政部门还要继续加强学习、把握政策,要在日常工作中进一步贯彻学习,深刻理解领会文件精神实质,传播正能量,形成风清气正的校园廉洁文化。
在第二阶段专题学习会上,晏启鹏副书记传达了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中心组成员集体重温了《不忘初心、继续前进——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建党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全面回顾了中国共产党95年来所走过的波澜壮阔历史进程和做出的伟大历史贡献,深刻阐述了面向未来、面对挑战,党的治国理政道路,深刻回答了党为什么出发,到哪里去、如何走的重大问题,代表党作出了庄严承诺。晏启鹏指出,习总书记“七一”讲话内容涉及党的指导思想、理想信念、方向道理、战略方略和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等多个方面、多个领域,内涵丰富,寓意深刻,包含着完整思想体系、丰富时代内涵、科学工作方法,尤其是“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八个方面的要求,更是一个不可分割的完整的有机整体。随后,晏启鹏还分享了《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经济日报》《解放军报》等多家主流媒体针对习近平“七一”讲话精神的评论员文章。
在第三阶段专题学习会上,马克思主义学院严冰教授以《世界舞台 中国方案——习近平G20杭州峰会系列讲话精神学习汇报》为题,传达了习近平总书记近期的讲话精神与治国理政等理念。本次峰会期间,习近平以《中国发展新起点 全球增长新蓝图》为题的二十国集团工商峰会主旨演讲发人深省,系统阐述了中国关于构建创新、开放、联动、包容型世界经济的主张和倡议,为我们科学认识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增长的关系、深刻把握中国在推进全球宏观经济政策协调与全球治理中的作用指明了方向。
就习近平总书记G20杭州峰会的讲话精神,王顺洪书记结合学校实际工作指出:领导班子应进一步加强思考,把握机遇、迎接挑战。思考在世界大格局下,如何发展中国的高等教育,如何建设世界经济引擎?于学校而言,“校办院”向“院办校”的改革,如同从“火车模式”向“动车模式”的转型,就是在寻找新的发展动力和发展引擎,学校各院系和60多个研究院、研究中心,要充分发挥其引擎作用和动力源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提到要“建造世界的百花园”,学校在此方面应发挥学校轨道交通的优势,为“一带一路”、“高铁走出去”等国家战略做出积极贡献。在“大创新”概念下,学校应继续保持在高铁、牵引动力等方面的优势,把特色学科做好、做强,并实现创新驱动。学校的“科技成果混合所有制改革”,应在创新驱动下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应真正调动起科技工作者的积极性,推动整个科技创新和经济转型的实现。如果说高铁是“一带一路”的先行官、焦点,那么学校的“科技成果混合所有制改革”就是整个经济转型和创新驱动的导火线,点燃后即会引起全面爆发,一定要继续完善政策、积极探索、深化改革。现在,国家要建设“世界百花园”,走进世界中心,这给学校尤其是轨道交通学科的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一定要抓住机遇、把握形势、迎头而上、力争上游,只要符合“三个有利于”,就要敢想、敢干、敢试、敢闯,敢于胜利、敢于冒尖。
党委办公室主任甘灵、校长办公室主任钟冲、党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汪铮列席本次学习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