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篇SCI学术论文背后的力量

04.12.2015  13:32
作者:邵帅 陈卓蕊 刘洋 姜云桥 来源:宣传统战部

    
  两年内累积发表5篇SCI学术论文,1篇CSCD核心期刊,影响因子总和高达11.266,在年度研究生国家奖学金学术学位硕士候选人拟评情况中荣膺首位;荣获综合素质A级证书、优秀研究生、四川农业大学优秀毕业研究生等多项荣誉……

  到底是什么让动物医学院2013级预防兽医学专业的周浩获得如此成功,搏得满堂彩?让记者带你感受周浩勤奋努力的身后,来自研究生院培养机制的中坚力量。

   周浩:成功离不开我背后的团队

  本科来自动物医学本硕班的周浩在研究生阶段选择从事水禽病毒与宿主抗病毒免疫基因调控关系以及水禽的相关抗病毒研究这一方向的研究。由于研一时期导师陈舜在国外进修,不能像普通研究生般得到导师的现场亲自指点,但满怀信心的周浩在研一就以“严要求,高标准”致力于不断完善个人,从而打造一个全新的自己。无论是在看文献时积极做笔记,还是在做实验时清晰地纪录实验数据并及时进行整理;无论是有意识地锻炼自己的英语能力还是在写文章时多读,多看,多想,周浩都要求自己拥有水平相当的“输入”以及“输出”能力。

  而在研二时期,回国后的陈舜老师更是对周浩产生了更为深远的影响。“原本我的性子都很急了,没想到还有比我更急的老师。”周浩笑着说道,之前自己给自己安排任务会以日作为时间单位,而陈舜老师却要求他以小时或者分钟作为完成任务的时间单位,让他在高效率的基础上更为大幅地得到提升与锻炼。周浩还提到,当他与陈舜老师第一次见面时,陈老师拿出当学年的国家奖学金拟评名单摆在周浩的面前:“你看,这个第一名发了3篇SCI,所以明年的你要以3篇SCI作为底线。”正是这样的严格要求,让周浩心中为自己定下比老师要求还要高的标准,最终以5篇SCI科学论文交上了满意的答卷。

  拥有着如此傲人的成绩,周浩坦言离不开自己的团队和课题组严格的培养机制。除了日常的“指纹打卡”机制详细了解学生的学习实验时间,科学学士至少一篇SCI学术论文才予以毕业的严格规定,周浩的实验室严令禁止在学习室打游戏、看视频,违者直接取消研究生进修的资格。其次,团结融洽的实验室氛围让他们的科研工作事倍功半,“实验室的师兄师姐带我们做实验总是身体力行,让我们很快就能够上手。”对于师兄师姐对自己的帮助,周浩总是赞不绝口。除此之外课题组在研究生日常培养方面也颇为用心:除了每周的Seminar小组交流会,Lab meeting实验室探讨交流,学院每半年还会举行学术年会进行相关领域的深入探索与交流,而不定期的的学术报告与讨论更是让研究生们时刻绷紧了神经,不敢松懈。

   陈舜:为每一位研究生负责

  作为周浩的导师,陈舜用“快,准,狠”三字评价其出色的科学素养。陈老师透露道,当自己还在国外时,便每次被周浩的长邮件惊的“一身冷汗”,严密的逻辑思维与“在点”的问题让她总是不敢怠慢,仔仔细细为其答疑排忧。而回国之后,陈老师更是发现这个对自己的人生拥有很高期望的小伙子总是在实验室里来的最早、走的最晚,在自己的电脑屏幕上总是大大的写着鼓励自己的名言。

  辛勤的付出却伴随着其惊人的高效率,当同小组的伙伴花同样的时间进行分子克隆未能克隆出一条基因时,勤于思考,善于运用多种方法的周浩已经将四条基因克隆完毕。“在遇到实验遇到困难时,他总是能马上思考,马上改变条件,在短时间内进行高频率的试验。”陈老师满意地说到。而每当陈老师在课题组公开表扬周浩,谦逊的周浩都称“受不了”,原来逆境中成长才是他自己所追寻的成长之道。

  对于个人的培养理念,年轻的陈舜老师认为导师应与学生亦师亦友,相伴成长。无论是在科研学术上兢兢业业,一丝不苟,还是在生活上“爱生如子”,积极关心他们的状态,陈舜老师在各个方面都深深赢得了研究生们的心。譬如在陈老师回国之际,细心的她考虑到国内记号笔字迹在零下80摄氏度和酒精作用下会融化而模糊不清,便给自己的学生特意捎上国外性能优良的记号笔,而每当她出差到外地,也总是不忘给实验室的孩子们带回小礼物以表自己的关怀。

  “我希望我的研究生们能在研究生的学习生涯中能够真正学习到对自己人生有用的东西。”对于研究生的要求,陈舜表示希望自己的学生能够明白“深造”的真正含义,希望他们能在与自己相处的日子里能够得到有效的锻炼与长足的进步。

   研究生院:研究生培养体制的创新与突破

  对于周浩的优异的表现,学校研究生院副院长严吉明教授在大力赞赏的同时,却表示“并不意外”。原来,得益于我校日趋完善的研究生培养机制,越来越多的优秀研究生逐步地涌现,在各个领域充当不可或缺的科研力量精英。学校着力从“选拔、培养、激励、搭建平台”四大方面投入创新的思维力量,寻求更多的突破。

  建立选拔优质生源的系列渠道首当其冲。学校设置本硕连读专业,意在从普通高考中选拔优质生源,进行“本科-硕士”全程连贯培养;其次,实行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的免试攻读硕士学位,进一步为硕士研究生输送优质生源,而对于有突出科研潜质的本科生设立直接推免(录取)和破格申请两条途径,不拘一格收纳人才,特别优秀的科研苗子甚至可以直接攻读博士学位(直博生);博士优质生源的选拔是在直博生的基础上,通过硕士研究生提前攻读博士学位(硕博连读生)的措施再次筛出优质生源;“申请-审核”制招收博士研究生则注重生源的累计科研能力和成果,这一系列突破“考试”选拔单一模式的招生措施,重在“能力”考查,杜绝“高分低能“,在遴选科研“怪才”、“偏才”上发挥了重要作用。

  其次,注重过程培养和能力训练。学校研究生培养在进一步充实提高学生理论知识的基础上,侧重全程科研能力的培养,将科学的专业培养方案与个人培养计划有机结合,设置中期考核、严格开题报告、鼓励引导学科、课题组定期开展读书报告、科研进展汇报讨论、学术报告等,从而积极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通过“三助一辅”的“助研”工作让研究生在科研和实践中得到培养,变研究生仅仅关注个人的学位论文为导师科研的好助手,全程参与导师的科研体系,从科研立项、科研组织、科研实施、科研总结等方面全程训练研究生独立开展科研的能力;“助教”工作,进一步筑牢研究生的理论知识基石,增强研究生对相关知识的系统掌握和理解,培养语言表达能力和知识提炼能力;“助管”工作使研究生管理、协调、沟通能力和责任意识得到全面的锻炼与提升。

  再者,完善研究生奖助制度,激励奋发向上。通过研究生国家奖学金、国家学业奖学金、学校助学金、导师奖学金和特困助学金等系列奖助措施,有效保障研究生的基本生活需要,使其能够安心学习,潜心科研。对于各方面特别突出的研究生,不但能获取丰厚的奖学金,还有各种荣誉奖励,通过“物质、精神”相结合形成奋发向上的激励机制。对于参加国际、国内高等级学术会议并进行大会交流的研究生提供经费支持,鼓励研究生走出去开拓学术视野,与“学术大师”、“研究大咖”一堂,启迪学术思维,迸发智慧火花!

  而学校搭建软硬件研究平台,则让想做事者能做事。经过“国家211工程”、“中央支持地方高校专项”和学校“学科建设双支计划”等项目建设,各学科搭建了国际先进、国内一流的软硬件研究平台,让研究生导师特别是一批年轻且具有留学经历的新晋导师的研究工作能够瞄准学科前沿高起点起步,使得一些优秀科研苗子“想做事、敢做事、能做事”,科研成果层出不穷,屡创惊喜!

  “研究生教育的根本任务是高层次的专门人才培养,我们的工作不但要覆盖学术型、应用型研究生面上的培养,为全体研究生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和提供优质服务;发现、发掘和紧跟部分突出科研潜质的研究生重点培养也是我们工作的新挑战、新任务、新重点。”严吉明谈到,研究生院将继续致力于在招生、培养、创新创业指导、学风建设等全方面开展工作,使研究生在大众化教育的基础上脱颖而出,培养出更多优秀卓越的科研人才力量。


 


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人人网 微信 更多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