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科技大学城市学院 2016-2017学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西南科技大学城市学院
2016-2017 学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2017 年 11 月
目 录
一、本科教育基本情况 1
(一)人才培养目标及服务面向 1
(二)本科专业设置情况 1
(三)学生基本情况 2
(四)本科生源质量 2
二、师资与教学条件 3
(一)师资队伍情况 3
(二)本科教学条件与保障建设 4
1教学经费投入 4
2教学用房情况 5
3图书资料 5
4教学仪器设备 5
5信息资源及应用情况 6
三、教学建设与改革 7
(一)专业建设 7
1全面修订2017版人才培养方案 7
2注重特色示范专业的建设工作 8
(二)课程建设 8
1课程体系构建 8
2课程开设情况 9
(三)教材建设 9
(四)教学改革 9
1结合课程教学改革,改革课程评价模式和标准 9
2加大实践教学改革力度,构建应用型实践教学体系 9
四、质量保障体系 11
(一)人才培养中心地位落实情况 11
(二)校领导班子研究本科教学工作情况 11
(三)出台的相关政策措施 12
(四)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 12
1积极发挥校聘督导专家督导作用、加强督导工作 12
2加强各教学单位的自律督导工作 13
3全体领导干部参与教学过程管理 13
4继续抓好学生教学信息反馈工作。 13
5健全学业预警机制 14
(五)日常监控及运行 11
(六)规范教学行为 14
(七)专业评估与专业认证 14
五、学习效果 15
(一)学生学习满意度 15
(二)学科竞赛情况 15
(三)应届本科生毕业情况和学位授予情况 17
(四)攻读研究生情况 18
(五)就业情况 18
(六)社会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评价 19
六、特色发展 19
(一)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推动实践教学模式创新 19
(二)开展跨界合作培养,向应用型转向发展 20
(三)注重学生能力培养,打造创新创业平台 20
(四)强化素质教育,努力培养高素质人才 21
七、需要解决的问题 21
(一)进一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21
(二)教育教学改革需进一步深化 21
(三)信息化建设有待加强 21
(四)质量保障体系建设需进一步完善 22
一、本科教育基本情况
西南科技大学城市学院是2006年经国家教育部批准,由西南科技大学与万博社会事业发展有限公司共同举办,以本科层次为主、面向全国统一招生的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经过十年建设,学校发展成以工科为主,涵盖了工学、管理学、文学、经济学和艺术学多学科的应用技术型大学。
学院以“有教育理想的人,办理想的教育,培养有理想的人”为办学理念,以学生终身发展为中心,以“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振兴实业”为己任,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以智能制造、节能建筑与健康养老行业为依托,,着力为社会培养具有服务地方经济和创新驱动发展能力、能适应信息社会和技术经济时代的创新型高级应用型人才。
学院现有城南、城西两个校区,占地面积800余亩,校舍建筑面积257982.23平方米,其中教学行政用房166217.27平方米;科研教学仪器设备总值5107.28万元,建有各类实验实训(室)场所173个,建有相对稳定的校外实习实践基地38个;学院图书馆建有现代化的电子图书系统和计算机网络服务体系,馆藏图书55.71万册,电子图书282.2万种,基本能够满足教学要求。
(一)人才培养目标及服务面向西南科技大学城市学院中心的中心工作就是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根据这一培养目标定位,走内涵式发展之路。改革组织架构,构建通识教育+专业教育相结合的培养人才模式,充分保障学生的自主选择和个性发展,以本科教育为主,不断优化本科专业布局,适度发展专科教育和继续教育,满足科技城和西部大开发对人才多样化的需要。立足绵阳科技城,面向四川,以服务西部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为重点,为国家实施科教兴国和西部大开发战略提供人才支持和科技、智力支持。为国家培养综合素质高、具有较强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一线工程师”。为促进学生自主发展的多元化新型课程体系和优质教学资源,开展了适应学生个性化自主管理、自主学习的新型教学管理体制,努力探索进一步深化改革和完善自我的内生机制,把学校建成具有区域特色的一流民办本科院校。
(二)本科专业设置情况学校自2006年批准招生本科学生以来,经过近11年的建设和发展,初步形成了以工科为主,涵盖了管理学、文学、艺术学、经济学5个结构较为合理的学科专业体系,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学科专业群格局。在原有21个本科专业的基础上,本学年申报批准新增交通工程专业和物流工程两个本科专业,截至2017年6月30日,学校共设本科专业23个,其分布情况见表1。
表1 本科专业一览表
学科 | 专业类 | 专业名称 | 学制 | 专业学院 |
艺术学 | 设计学类 | 产品设计 | 4 | 工程技术学院 |
工学 | 自动化类 | 自动化 | 4 | |
电气类 |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 4 | ||
电子信息类 | 电子信息工程 | 4 | ||
机械类 |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 4 | ||
计算机类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 4 | ||
数字媒体技术 | 4 | |||
能源动力类 | 能源与环境系统工程 | 4 | ||
土木类 | 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 | 4 | ||
建筑电气与智能化 | 4 | |||
土木工程 | 4 | 土木与环境工程学院 | ||
建筑类 | 城乡规划 | 5 | ||
交通运输类 | 交通工程 | 4 | ||
测绘类 | 测绘工程 | 4 | ||
经济学 | 金融学类 | 金融工程 | 4 | 经济管理学院 |
文学 | 外国语言文学类 | 英语 | 4 | |
翻译 | 4 | |||
管理学 | 工商管理类 | 工商管理 | 4 | |
财务管理 | 4 | |||
资产评估 | 4 | |||
物流管理与工程类 | 物流工程 | 4 | ||
管理科学与工程类 | 工程管理 | 4 | 土木与环境工程学院 | |
工程造价 | 4 |
2016-2017学年,西南科技大学城市学院全日制在校生9897人,其中本科生6433人,专科生3464人,本科生占全日制在校生总数的比例为65%。本科学生从年级统计,2016级2232人;2015级1613人,2014级1209人,2013级1379人。
(四)本科生源质量2016年,四川省教育厅下达我院的招生计划为2540名,录取人数2540人,报到人数2300人,报到率为90.55%。四川省内生源占87.5%,西部地区生源占94.4%,绵阳本地生源占2.95%,农村生源占57.8%。我院理工类调档线459分,高于四川省控线6分,文史类调档线485分高于省控线5分。具体情况如表2。
表2 2016年各省本科录取分数统计表
省份 | 理科 | 文科 | ||||||
最低分 | 平均分 | 省控线 | 控制线差 | 最低分 | 平均分 | 省控线 | 控制线差 | |
河北省 | 417 | 433 | 364 | 53 | 445 | 457 | 416 | 29 |
内蒙古 自治区 | 347 | 350 | 346 | 1 | 380 | 389 | 375 | 5 |
安徽省 | 453 | 456 | 446 | 7 | 457 | 459 | 453 | 4 |
福建省 | 353 | 357 | 352 | 1 | 406 | 421 | 403 | 3 |
河南省 | 407 | 416 | 370 | 37 | 407 | 424 | 393 | 14 |
海南省 | 508 | 516 | 478 | 30 | 501 | 529 | 472 | 29 |
重庆市 | 433 | 456 | 416 | 17 | 436 | 458 | 435 | 1 |
四川省 | 459 | 471 | 453 | 6 | 485 | 494 | 480 | 5 |
贵州省 | 376 | 386 | 365 | 11 | 469 | 468 | 457 | 12 |
云南省 | 429 | 436 | 400 | 29 | 483 | 486 | 445 | 38 |
陕西省 | 377 | 396 | 344 | 33 | 384 | 428 | 381 | 3 |
甘肃省 | 394 | 416 | 367 | 27 | 427 | 435 | 391 | 36 |
青海省 | 361 | 367 | 353 | 8 | 381 | 395 | 379 | 2 |
宁夏回族自治区 | 393 | 400 | 354 | 39 | 446 | 452 | 416 | 30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366 | 382 | 363 | 3 | 378 | 391 | 372 | 6 |
西南科技大学城市学院高度重视师资队伍建设,全面实施“人才强校”战略,按照引进和培养并重,激励与稳定并举的思路,在2016-2017学年度出台了相关的师资队伍建设具体措施,薪酬改革措施,优选聘用高校、行业、企业兼职教师,不断优化结构、提升素质,注重教师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的培养提高,积极开展教学团队建设,不断加强中青年骨干教师培养和双师型教师培养工作,建立了一支师德优良、结构比较合理、教学水平较高的师资队伍,满足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需要。
为本科生授课的主讲教师均具有相应资质的老师,现有专任教师487人,生师比为18. 6:1,外聘教师122人。专任教师中正高职称52人,副高职称95人,中级职称164人,副高及以上职称占专任教师的30.18%,中级及以上职称占63.86%;有博士17人、硕士269人,硕士及以上占专任教师的58.73%;30岁以下208人,占总人数的42.71%,31至40岁教师147人,占30.18%,41至50岁教师76人,占15.61%,51岁以上教师56人,占11.50%,学校对教学与科研一视同仁,教学科研并重,要求副高以上的教师都要为本科学生授课,主讲本科课程教授19人,教授讲授本科课程113门。
(二)本科教学条件与保障建设 1教学经费投入董事会根据社会发展和学校人才培养中心工作,不断加大对本科教学经费的投入,并加强教学经费资金管理,坚持统筹安排,突出重点,确保资金的合理、高效使用。教育经费优先保障教学,使教学工作稳步发展,教学条件逐步完善,教学资源不断丰富,有力地促进了本科教学质量的提高。近四年四项经费占学费收入比例分别为11.33%,12.05%、15.50%、14.80%,生均四项经费占学费收入比例持续增长,能满足人才培养需要,确保了本科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不断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各种资源利用效率,强化学校可持续发展的财务管理理念。学校积极筹措资金,以保证学校教学工作顺利进行。同时,根据实际情况扩大办学规模,强化并完善与办学规模相适应的教学、生活设施,使学校总收入逐年大幅增长。财务数据截止到2016年12月31日,具体情况如表3。
表3 2016年教学经费投入情况表
类别 | 2015年 | 2016年 | 2017年 | 增减率(%) |
学校决算收入(万元) | 11587.83 | 12757.39 | 13597.81 | 10.09 |
决算支出(万元) | 11829.05 | 13003.3 | 10559.51 | 9.93 |
教学支出(万元) | 10557.2 | 10920.44 | 8820.09 | 3.44 |
本科教学日常运行支出(万元) | 1631.14 | 1657.08 | 1683.21 | 1.59 |
本科专项教学经费(万元) | 347.33 | 461.59 | 497.97 | 32.9 |
本科实验经费(万元) | 457.6 | 507.96 | 341.45 | 11.01 |
本科实习经费(万元) | 80.73 | 106.86 | 95.38 | 32.37 |
生均本科教学日常运行支出(元/生) | 2831.35 | 2575.91 |
| -9.02 |
生均本科实验经费(元/生) | 794.305 | 789.62 |
| -0.59 |
生均本科实习经费(元/生) | 140.14 | 166.11 |
| 18.54 |
学院实行预算管理制度,经费预算坚持优先保证教学经费的投入,并制定了《西南科技大学城市学院预算管理制度》、《西南科技大学城市学院经费报销管理规定》等一系列的财务制度。在经费预算及使用上,保证学生实习实验、实验室建设、仪器设备购置、教学改革、图书资料购置、体育维持、学科建设等对资金的需求;另一方面通过建章立制和加强审计、财务检查,有效地保证上述各项教学经费严格按用途使用。
教学经费的严格管理,保证了经费使用规范、安全。保障教学工作和教学秩序的正常开展,学校的软硬件建设持续得到改善,专业建设、质量工程建设和教学改革不断推进,学生实践条件显着改善,特色专业建设经费专款专用。
2教学用房情况本学年度,学校占地面积533600.15平方米,校舍面积257982.23平方米,教学及辅助用房147863.21平方米,行政办公用房18354平方米,学生宿舍77000.82平方米;生均占地面积53.92平方米,生均宿舍面积7.78平方米,生均教学行政用房16.79平方米。安州新校区首期10余万平方米的建筑已经完工投入使用。体育场馆功能齐备,运动设施比较完善。配置有田径场、多种球类场馆、综合训练场地、体质健康测试室等多种专项训练设施,基本满足教学、课外体育活动及专项运动队训练的需要。
3图书资料图书馆由外借中心、智能阅览中心二大部分组成,建筑面积8050平米,业务辖各专业学院资料室。图书馆设有各类阅览室、自习室、书库18个,阅览座位1500席,电子阅览80席,260席联网计算机可以用于上网查找数据。
学院图书馆根据自身特点和需要进行文献资源建设,实行纸质文献与数字资源并重,自有资源和远程资源并举的原则。全校文献资源总量337.91万册,其中纸质图书55.71万余册,有偿共享电子图书、电子期刊折合282.2万余册。
学校克服各种困难,加大投入力度,加速图书馆纸质资源建设,生均图书56.29册,生均年进书数量3.69册。馆藏文献结构明显改善,逐步形成了以建筑、机电为主,工学、经济学、管理学、文学和艺术学等多学科协调发展、各种载体优势互补、与董事单位共享共建的文献资源体系,为学院教学科研提供丰富的文献信息保障。
4教学仪器设备学校注重教学实验室与实习基地建设,成效显著。学院以“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振兴实业”为己任,建成以工学类专业为主,以建筑制造类专业为重点,以有行业依托的智能制造、节能建筑与健康养老为特色的工、管、文等协调发展的专业结构群,并围绕专业结构群不断加大实验室建设,截至2017年8月,学校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为5107.28万元,当年新增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为454.1万元,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为5060元。其中,单价10万元以上的教学科研仪器设备为81台(件),目前各类教学实验室配置科学,设备先进,利用率高,完全满足我院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需求。
我校由2015-2016学年度的145个实验室增加到2016-2017学年度173个实验室,新建实验室28个,期中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一个,校内实训基地4个,校外教学实习基地38个,本学年度新增5个,基本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
5信息资源及应用情况(1)校园网建设水平高,运行状况良好。学院校园网按照“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水平管理、分阶段实施”的要求进行建设。近年来学院逐步加大学院信息化的投资,到2016年底已投入130万元,用于校园信息化建设的各个项目。2017年我院与合肥易立讯科技公司正在进行学院信息化的升级工作,根据规划学院预计投入将超过500万元,建成后,学院将拥有一张基于光纤组网的校园内网,并且要建成一个统一数据,统一门户,统一身份的优良数字化校园平台。现已建成覆盖全校楼宇的网络环境,已实现双校区网络数据互联互通,各分校区网络速度千兆到楼宇、百兆到桌面的速度。学院内光纤布线约8KM,楼宇内的综合布线信息点12949个,光纤出口带宽接近1.4G。已基本达到网络设施较完善,技术构架先进,设备档次较高,具有良好的可扩展性、可维护性和安全性。网络运行、维护、管理和服务规范有序,为学校全体师生员工提供教学、科研、管理、生活的网络支撑和服务。
在网络信息化建设过程中,我院已建成电信、移动、教育科研网多出口的网络出口结构。现目前拥有电信出口70M,移动出口1G,教育科研网300M。我院从2007年开始与西南科技大学网络中心开展合作,与西南科技大学共享300M教育科研网出口,大大提升了我院的网络环境,同时共享了西南科技大学数字图书馆海量资源,拓宽了教职员工的视野,丰富了自身的教学内容,提高了教学水平
(2)校园网在教学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本学年度,对教学管理系统进行了升级换代,确保信息安全。为师生提供了丰富的网络应用资源和良好的网络应用平台,为学院教学、科研创造了一个良好的网络环境,实现了网络教学管理。依托校园网络,实现了学籍管理、网上选课、网上评教等教学过程的网络化管理。教务管理系统实现了教学任务调度和教学过程的网络化管理,为教学提供了全面服务;网上评教系统强化了教学过程管理和教学质量监控,进一步实现了教学管理的规范化。
校园网络支撑了精品课程、数字图书馆等多种网络教学资源。共享了数字图书馆。学院与西南科技大学有偿共享网络资源,构建了内容丰富的数字化图书文献信息资源库。与同方知网、超星、万方、维普、国研网等国内外大型数据库互连互通,为师生学习和查询学科前沿信息提供了便利。丰富了教育技术应用。自主研发的同步课堂、流式媒体课件制作、多媒体教室远程监控等系统,形成了从网络教学、同步课堂、远程监控、课件制作、资源管理、优质资源共享等基于校园网络的教育信息技术平台,提供了教育信息化的资源整合之道,为打造名师大讲堂、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提供了技术支持,丰富了本科教学内容,改进了教学手段,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优化了网络办公效率。依托校园网络,建立了西南科技大学城市学院办公自动化OA系统,目前运行状况良好。通过该系统可方便地进行上下级之间、部门之间的公文传输、信息发布等业务工作,提高了办事效率,使管理更加科学化、规范化;提高了办公事务的综合处理能力,为学院领导的科学决策提供了准确及时的信息,从而大大提高了学院的管理水平。搭建了网络育人环境。依托校园网络,开设了党建工作、求实在线、招生就业、心理咨询、学生教育管理、勤工助学等网站或系统,实现了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进网络、学生管理信息化、学生教育网络化的新目标,在招生就业、学生教育管理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教学建设与改革2016-2017学年是西南科技大学城市学院建设与改革重要的一年,学校组织架构改革、人事改革、教学管理制度改革等全面启动,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教育教学模式,规范教学管理制度,全面提高我校的教育教学质量。以四川省特色专业质量提升工程项目建设为契机,土木工程专业和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获四川省教育厅应用型示范专业建设立项。
(一)专业建设西南科技大学城市学院认真落实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管理规定》,根据绵阳市和四川省发展规划与行业调研,全力做好应用型高等学校的转型研究。学院以培育贴近行业办学,服务区域地方经济,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创造型应用技术人才的办学定位。形成了智造行业与先进制造技术学科专业群、绿色建筑与建造工业化学科专业群、企事业经营管理学科专业群和人文教育学科专业群。这些紧密结合地方产业和行业的专业或专业群,已初具规模,发展态势良好。本学年度申报批准新增加交通工程和物流工程两个本科专业,本科专业达到23个。
1全面修订2017版人才培养方案在专业调研的基础上,以工程教育认证标准为建设标准,对现有23个本科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重新修订,增加新工科教育、工程教育等相关知识和能力培养,结合调研企事业单位对知识、素质和能力结构的需求,对人才培养方案中所有课程体系进行了重构,修订了相应的教学大纲,规范了教学环节。新的培养方案树立人才培养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的理念,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通识教育+专业教育的培养模式,以工程教育认证标准为目标对现有专业进行建设与改革。
2注重特色示范专业的建设工作学院以培育贴近行业办学,服务区域地方经济,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创造型应用技术人才的办学定位。形成了智能制造行业与先进制造技术学科专业群、绿色建筑与建造工业化学科专业群、企事业经营管理学科专业群和人文教育学科专业群。这些紧密结合地方产业和行业的专业或专业群,已初具规模,发展态势良好。
根据学校的发展规划与地方经济发展相适应,全面调研行业、产业和企事业单位对用人的需要,强化学科专业建设的品牌意识,加快重点专业建设步伐,发挥重点学科专业在学校学科专业建设中的示范带头作用,学校按照一般专业、重点专业和特色专业建设思路进行专业建设工作,以特色专业建设引领专业建设,全面提升专业建设质量。在四川省教育厅批准自动化专业、社区康复专业、工程造价专业和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专业为民办高校特色专业质量提升项目建设的基础上,本学年度,土木工程专业和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被省教育厅立项应用型示范专业建设。
(二)课程建设学院始终坚持“以先进的教育思想和理念为先导,以改革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为核心,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全面进行素质教育”,按照“构建专业知识平台,强化实践教学环节”的原则,大力推进课程体系的优化和改革。课程建设是专业建设的核心工作。学校课程建设的按照分级分类建设,分为合格课程建设、优质课程建设和精品(示范)课程建设。学校负责校级及以上的精品(示范)课程建设工作,专业学院负责合格课程、优质课程建设工作。学校设立了课程建设专项经费,分年投入专项经费,每年立项10-15门课程,建设期内重点资助20门课程,向特色专业和示范专业进行倾斜,重点推进大类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和公共基础课的建设。
1课程体系构建2017版人才培养方案要求各专业在调研的基础上,全面构建适合培养目标的课程体系。按照通识教育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专业方向课程、创新创业课程等体系构建学生知识、素质和能力的课程要求。按照学生认知规律,构建学生实践教学体系课程,课程实验+集中技训+专业综合能力训练的实验实践教学体系。教务处出台文件并启动了课程建设工作,在专业学院全面建设合格课程和优质课程的基础上,遴选校级精品(示范)课程。
2课程开设情况2016-2017学年度,学校为本科生开始课程总量为577门,课程教学班数1847个。各一级学科门类开设总学分见表4。
表4 西南科技大学城市学院门类学分开设情况统计
序号 | 学科 | 总学分 | 选修课学分 | 选修课学分占总学分比例 |
1 | 经济学(02) | 168 | 29.5 | 17.56 |
2 | 文学(05) | 338 | 47 | 13.90 |
3 | 工学(08) | 2236.5 | 321.5 | 14.38 |
4 | 管理学(12) | 1017.5 | 146 | 14.35 |
5 | 艺术学(13) | 165.5 | 26.5 | 16.01 |
学校高度重视教材建设工作。一是做好教材选用工作,建立了教材认证和选用制度。优先选用国家规划教材、教育部教指委推荐的教材、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教材,并对教材选用、教材预定和教材发放等实行规范化管理、零库存管理。本学年度,学校本科总订购教材545种、10.5万册。胶印自编指导书72种、3.1万册。二是做好自编教材及出版工作。形成了从教材建设立项(编写、出版)到认证、评比和选用等一整套规范体系。2016-2017学年度我校公开出版教材3部,4264人次使用。
(四)教学改革 1结合课程教学改革,改革课程评价模式和标准充分利用灵活多样的考核方式,促使学生从死记硬背转向灵活应用理论知识,从重考试结果转向重学习过程;同时鼓励教师积极探索多样化的评价方式。一是探索考试方式的改变,在保留传统考核方式基础之上,各专业根据课程和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要求,允许学生以论文、作品、答辩、调查报告等代替试卷笔试的考核方式;二是注重过程评价,平时成绩所占比例不低于60%,将考勤、作业、课堂表现、课堂测验、小组讨论、专题论文等各环节的考核计入平时成绩;
2加大实践教学改革力度,构建应用型实践教学体系2016年9月,我校安州新校区首期建筑投入使用。建设主体由主体教学大楼、研究中心、教学工厂、实训楼等构成,在功能上精心谋划,布局上科学安排,形成了融“产、教、研、学、做”于一体,具有西城特色的综合技能训练及生产实习基地。目的是通过系统训练和培养,让本专科毕业生具有扎实的行业适应能力、发展能力;具有鲜明的“西城特色”。
(1)、毕业设计改革亮点一 :实践教学内容模块化
随着安州校区的投入使用,西南科技大学城市学院着力进行的以毕业年级教学改革为核心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改革拉开了帷幕。为进一步深化我院教育教学改革,落实创新人才培养,实现工科为主的“多科性、应用技术型”办学定位,安州校区构建了创造性人才培养的新型教学平台,城市学院毕业年级本、专科学生在安州校区通过“行业认知、方向课程、实例剖析、专业实做、创新探索、成果总结、生产实习、毕业实习”八个模块组织教学。新校区为毕业生建立了创新启示的教学环境,为适应不同的教学任务,教室构造突破了传统概念,布置了新式拼装桌椅,营造讲座式课堂环境氛围,打造了体验式教学体系。五层教研楼集成了各系学科专业综合培训与研究开发中心,在大环境下培养学生专业及跨专业综合能力。
为给毕业生创造更好的与社会接轨、深入了解行业、接触实际项目的机会,新校区构建了多层次实践教学环境与条件。有紧贴市场,校企深度合作的教学工厂;有工程技术真实案例展厅;有针对真实项目的现场教室;有面对学生开放的众创空间,设置了作坊式动手环境与条件。
(2)、毕业设计改革亮点二 :课堂教学讲座化
为强化毕业生学习能力训练,学院改革教学模式和方法,将原计划开设的行业认知、专业方向等课堂教学课程,改为讲座课堂。通过教师组织进行1-4讲的讲座,自主进行3-5次文献研习指导,撰写5000字的研究报告等方法进行教学,最后根据讲座参与、学习笔记、研究报告(主题报告)等情况进行结构化评定成绩。
(3)、毕业设计改革亮点三:训练项目真实化
利用项目案例展厅,真实项目现场教室,毕业生进行“实例剖析”教学,选择数个在行业中具有代表性的展示项目或实例,组织学生研习、讨论,形成互动与交流,通过开放式、互动式的新型教学方式,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毕业设计改革亮点四 :专业训练个性化
利用教研楼每个系的学科专业综合培训与研究开发中心,对毕业生开展“专业实做”教学,即进行专业综合能力训练与综合应用演练,改进毕业设计过程。“专业实做”是根据本专业内容和方向,设置一定数目的核心项目,再由教师根据自己的研究或专长,设置个性化特色项目,以团队的方式进行课题设计,学生除必须完成核心项目的实做以外,还可自主选择特色课题,完成相关设计要求。促使学生具备专业核心能力及个性化开发与创造能力。
(5)、毕业设计改革亮点五 :生产实习基地化
生产实习依托新校区的教学工厂,克服传统生产实习的“走马观花”与简单劳作的通病。学院与杭州众来新能源科技公司合作共建生产实习基地,由暖通电子设备厂和绿色节能空调制造厂两部分组成,分别承担文、理科学生生产实习教学任务。教学工厂承担实习期间,不追求产量,注重教学环节,通过教、学、实、习多环节协调,完成生产实习教学任务。这是以真实产品为对象的生产体验,让学生能够深入体验从研发、设计、制造到检测全过程的实际生产经历,让学生熟悉和掌握现代企业生产操作流程和技术,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提高自己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
(6)、毕业设计改革亮点六:学习方法多样化
新校区构建了体验式的教学环境和体系,体现了“学习共同体”的特质,践行了“自主学习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培养的目标,是线上线下教学渗透进行的混合式学习模式。鼓励同学们充分利用新校区的培养平台与教学环境,打破专业界限,拓宽眼界,勤到学科专业综合培训与研究开发中心、实例剖析现场教室、教学工厂等开放式综合教学环境里学习和探索;利用学院便捷的网络平台,勤到西科大数字图书馆查询最新学术期刊,阅读书报,充实知识境界;多思考、多凝练、不断提高自身学习层次。
四、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一)落实人才培养中心地位学校在《西南科技大学城市学院“十三五”发展规划》中提出,“坚持质量为本,实现内涵发展。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进一步转变办学理念,把工作重点转到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上来;把提高质量作为学校生存的基础、发展的生命线、完成大学使命的保障,建立全方位质量保障体系,努力提高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牢固树立人才培养在学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把本科教学作为学校最基础、最根本的工作,领导精力、师资力量、资源配置、经费安排和工作评价都要体现以教学为中心,明确院系两级负责人是本科教学质量第一责任人。
(二) 学校领导重视本科教学工作学校建立了领导重视教学、政策保证教学、经费保障教学、科研反哺教学、管理促进教学的长效工作机制。校领导带头深入学习和研究本科教育教学规律,进行教学改革顶层设计,推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建设。本学年校董事会、校长办公会议研究教学工作共8次,对教学改革与发展中的问题进行研究决策。学校召开全校教师参加的教学工作会议4次,校教学工作例会10余次;重视教学工作制度建设,组织修订和新增教学管理制度8个;建立了党政领导联系系部制度、干部听课制度等,校领导和中层领导听课88人次,对日常教学过程和教学质量有效监控,确保教学有序进行。
(三) 学校出台相关政策措施1、为了保证教学、加强管理、提高本科教学质量,教务处修订了《西南科技大学城市学院关于加强课堂教学秩序管理的若干规定》、《关于加强课堂教学管理,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实施意见》等教学管理文件。对教师备课、授课、作业批阅、课外辅导、命题、阅卷、成绩登录、实验教学、实习指导、毕业设计(论文)指导等教学环节均作出明确规定。教务处通过教学安排审查、教学进度检查、定期教学检查、日常教学巡查、师生信息反馈、教学情况总结、系部教学评估等环节,及时监控教学质量标准的执行情况,确保教学科学有序地运行。
2、督导评建处制定了《2016-2017学年督导工作实施方案》、《西南科技大学城市学院教学信息员管理办法 》、《同行评教实施细则》等本科教学质量监控的工作条例和管理办法,促进教师改进教学工作,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和质量;对各教学单位的教学管理工作进行评估和指导,推进教学管理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对学生的学习状态和效果进行评估,促进学生增强学习自觉性,完善学生学习的监控机制。
3、人事处修订了《西南科技大学城市学院劳动人事管理暂行条例》,结合学院的实际情况,根据《劳动法》、《合同法》等相关法律规定,经过反复修改、仔细核对,最终定稿,在制度层面上,规范、保护了学院及员工的合法权益,充分调动了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学院实行良性运作和健康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完善了《西南科技大学城市学院教职工劳动纪律管理办法》严格了劳动纪律和规章制度,为正常的教学、科研工作建立了秩序,提高了劳动效率,为教学工作顺利进行提供了重要保证。
(四) 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学校高度重视教学质量保障工作,不断完善院、系二级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立了完善的教学管理规章制度和质量监控机制,对主要教学环节的教学质量实施全方位有效监控;建立了一支高水平的教学督导队伍,对日常教学工作进行检查、监督和指导;建立了完善的评教、评学等制度。
1积极发挥校聘督导专家督导作用、加强督导工作关注教学过程,加强教学常规,是学院内涵建设的基本要求,也是2016-2017学年督导工作的基本取向与重点内容。校聘督导专家以随堂听课为主要形式,重点检查任课教师对教学大纲、授课计划、教案的执行情况;对教师的教学态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教学效果进行评价;对采用多媒体教学情况进行督查;加强对任课教师的课堂教学组织、管理的指导;认真听取学生对教师课堂教学的意见和建议;并即时反馈指导性意见,帮助、引导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提高教学水平。对学生评价较低的任课教师,实行全程跟踪督导的方式,引导教师从教学态度、教学方法上作适当地调整,加强课堂教学技能的提高,努力适应新时期高等教育教学的要求,稳步提高教学质量。督导专家每次听课都认真填写了《课堂教学评价表》、《听课记录》等,并在课后与任课教师进行面对面的深入交流,将意见反馈给任课教师,促进教师不断改进。2016-2017学年度,督导专家共计听课206次,涉及各教学单位的200余位专兼职教师,覆盖率达到97.5%,督导评教优秀率为87.8。
2加强各教学单位的自律督导工作在提高教学质量的工程中,教师的质量意识是关键因素。本年度要求各教学单位采用同行评价和教学观摩的方式对本单位教师教学过程的督导,每个专业教研室组织教师互相听课(听课对象包括专兼职教师),反馈给被评教的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意见和建议,评教者在评教结束后写一份简明扼要的课堂教学观察报告,要求各教学单位的三级主管以上人员期末提交给督导处统计。专职教师人均听课不得少于每期8节次。该措施得到各教学单位的积极支持和响应,本年度全院同行听课2172次。
3全体领导干部参与教学过程管理为了促进学校各级管理部门和领导干部深入教学第一线了解掌握教学运行及教学设施、教学改革等情况,本期还推行行政领导听课制度,要求学院领导、教务处、学生处、院长办公室、人事处等相关职能部门三级主管以上管理人员有针对性的开展教学督导工作。2016-2017学年,领导评教覆盖比例达到92%,领导评教优秀率达到87.3%
4继续抓好学生教学信息反馈工作。本学年继续抓好学生教学信息日常反馈工作;先后召开八次学生会学习部干部工作会议,对学生信息员进行培训,指导学生信息员队伍调整、完善、培训工作。2016-2017学年共有学生信息员147人,收到学生教学信息反馈表4800余份,就教学管理与教学条件,教师的教学态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效果、课堂管理,以及学生的学习态度、作业、考试等学风方面共反馈各类教学信息达5250余条。学生查课达6800余班次。学生评教覆盖比例为97.8%,学生评教优秀率达到92.3%。
5健全学业预警机制学校实行学业预警制度。每学期末,由教务处会同学生处、各系,确定学业警示学生名单。通过辅导员等向家长告知学生一学期的学习成绩及在校表现情况。每学年第一学期期末分别对亮黄、红牌学生提出警示;第二学期末分别对亮黄牌学生提出警示,对亮红牌学生予以试读、劝退等处理。
(五)日常监控及运行根据《教学督导实施办法》等制度,实施院、系两级教学督导制度,推进院、系两级各有侧重、互相联动的教学督导模式。教务处、督导评建处每学期都组织期初、期中、期末教学工作检查,还要不定期的组织教学资料使用、实践教学环节、结构评分环节等专项检查,督导评建处、教务处、各系教学管理人员加强日常教学秩序巡视,及时解决、处理发现的偶发性问题,充分发挥各监控主体如教学单位、教学督导、教师、领导等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促进教学管理水平不断提高。定期编写《督导简报》,建立有效的质量信息收集与反馈机制。学生评教常态化,每个行政班都有学生信息员负责日常教学信息的反馈,期末还要求每个学生必须进行网上评教。本年度一、二学期学评教参评率分别为97.62%、97.98%。表彰59位优秀教学信息员。
(六)规范教学行为本年度,教务处、督导评建处先后发布了关于规范开展课堂教学示范活动,开展体验式教学模式改革、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规范实践教学环节管理、规范2017届毕业生毕业综合改革环节成果归档的文件共计17份。并对各教学单位的执行情况进行了严格的检查,保证了教学行为有章可循,执行规范。
(七)专业评估与专业认证2016-2017学年度,英语、计算机科学与技术2个专业参加四川省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评估试点,学校以此为契机,成立了专门的专业评估领导机构,组织校内各专业的教师认真学习《四川省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评估通用指标体系 (试行)》标准,同时以新工科建设和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为指导,学习认知了相关标准和评价方法,要求各专业对照标准找差距,认真梳理现实存在的问题,认真做好专业建设5年规划,为全面启动校内各专业自评工作做准备,切实做到“以评促改、以评促建、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在建设”。
五、学习效果 (一)学生学习满意度城市学院高度重视学风、教风和工作作风的建设工作,以全面推进学生和教师的自主管理体系为契机,注重学生学习满意度的提升。本学年,学校以不定期开展问卷调查组织学生座谈,每学期期中举行学生代表座谈会的形式,了解学生对学校教学、后勤及管理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并组织相关单位落实改进措施,加强行政值班工作,每天都有记录与改进措施,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参与学校的管理与满意。
注重第二课堂学习,并向第三课堂延伸。根据学生成长特点,每个专业学院都成立了相应的社团,将第二课堂融入到社团活动之中,融入创新创业,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拓展学生学习视野,巩固学生的学习效果,取得了较为突出的成绩,在学生的学科竞赛中获得了突出的成绩。
(二)学科竞赛情况学校以“培养为国家和区域经济建设以及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培养目标,以“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凸显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 的目标定位,强化学生实践动手能力。为此,学校积极鼓励学生参加省部级以上各类学科、专业竞赛,在实际比赛中锤炼学生,效果良好。获“斯维尔杯”建筑信息模型(BIM)应用技能大赛、“比泽尔杯”中国制冷空调行业大学生科技竞赛等国家级个人奖项两项;获第十四届“挑战杯”四川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四川省工业大赛等10余项省部级个人及团队奖项;获全国大学生翻译比赛、四川省大学生测绘技能竞赛、中国建设工程造价管理协会第三届"全国高等院校工程造价技能及创新竞赛"等6项国家级、地区性比赛专业竞赛个人及团队奖项,具体情况见表5和表6。
表5 学生获省级及以上各类竞赛统计表
序号 | 学号 | 学生姓名 | 竞赛名称 | 获奖类别 | 获奖等级 | 说明 |
1 | 201440122 | 李智恒 | 第十四届“挑战杯”四川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 | 省部级 | 一等奖 | --- |
2 | 201541044 | 李玉龙 | 第十四届“挑战杯” | 省部级 | 三等奖 | --- |
3 | 201540055 | 杨明媛 | 创业计划书大赛 | 省部级 | 三等奖 | 个人奖 |
4 | 201541044 | 李玉龙 | 全国管理决策模拟大赛 | 省部级 | 二等奖 | 个人奖 |
5 | 201441076 | 林玉月 | 四川省“衡信杯”税法进校园税务技能竞赛 | 省部级 | 一等奖 | 团队奖 |
6 | 201441249 | 陈治如 | 四川省衡信杯税法进校园税务技能大赛 | 省部级 | 一等奖 | 个人奖 |
7 | 201440021 | 殷梅 | 2017年大学生环保知识竞赛 | 省部级 | 三等奖 | 个人奖 |
8 | 201540715 | 涂铭洋 | 2017年四川省高校第五届大学生乒乓球比赛 | 省部级 | 二等奖 | 团体奖 |
9 | 201540658 | 赵伟 | 四川省五粮液杯大学生艺术节 | 省部级 | 一等奖 | 绘画类 |
10 | 201440796 | 杨希 | 四川省五粮液杯大学生艺术节 | 省部级 | 二等奖 | 设计类 |
11 | 201540252 | 张豪 | 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 | 省部级 | 三等奖 | 团队奖 |
12 | 201540214 | 蒋丽 | 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 | 省部级 | 三等奖 | 团队奖 |
13 | 201540243 | 罗永治 | 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 | 省部级 | 三等奖 | 团队奖 |
14 | 201540182 | 唐辉 | 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 | 省部级 | 三等奖 | 团队奖 |
15 | 201642463 | 李浩楠 | 2017年大学生环保知识竞赛 | 省部级 | 三等奖 | 个人奖 |
16 | 201642388 | 郑辰煜 | 2017年大学生环保知识竞赛 | 省部级 | 三等奖 | 个人奖 |
17 | 201440265 | 陈倩倩 | 四川省工业大赛 | 省部级 | 三等奖 | 团队奖 |
18 | 201440262 | 胡思懿 | 四川省工业大赛 | 省部级 | 三等奖 | 团队奖 |
19 | 201440259 | 代永锐 | 四川省工业大赛 | 省部级 | 三等奖 | 团队奖 |
20 | 201440860 | 龚晓康 | “斯维尔杯”建筑信息模型(BIM)应用技能大赛 | 国家级 | 二等奖 | 个人奖 |
21 | 201440860 | 龚晓康 | “比泽尔杯”中国制冷空调行业大学生科技竞赛 | 国家级 | 三等奖 | 个人奖 |
表6 学生获专业比赛奖励情况
序号 | 学号 | 姓名 | 比赛名称 | 赛事类别 | 获奖 等级 | 说明 |
1 | 201640025 | 梁玉霖 | 全国大学生翻译比赛 | 全国性 | 三等奖 | 全国大学生翻译比赛 |
2 | 201440658 | 肖雨 | 广联达BIM系列软件技能鉴定证书 | 全国性 | 三等奖 | 团队奖 |
3 | 201440606 | 廖盈 | 广联达BIM系列软件技能鉴定证书 | 全国性 | 三等奖 | 团队奖 |
4 | 201440560 | 骆和格 | 第三届"全国高等院校工程造价技能及创新竞赛" | 全国性 | 三等奖 | 国家级专业技能竞赛 |
5 | 201341007 | 邓文峰 | BIM应用技能大赛 | 全国性 | 二等奖 | 国家级专业技能竞赛 |
6 | 201440775 | 赵佳威 | 四川省大学生测绘技能竞赛 | 地区性比赛 | 一等奖 | 省部级专业技能竞赛 |
7 | 201440757 | 殷丹 | 四川省大学生测绘技能竞赛 | 地区性比赛 | 一等奖 | 省部级专业技能竞赛 |
8 | 201440769 | 柳鹏鑫 | 四川省大学生测绘技能竞赛 | 地区性比赛 | 一等奖 | 省部级专业技能竞赛 |
9 | 201440740 | 马子洋 | 四川省大学生测绘技能竞赛 | 地区性比赛 | 一等奖 | 省部级专业技能竞赛 |
10 | 201540708 | 陶云义 | 四川省大学生测绘技能竞赛 | 地区性比赛 | 三等奖 | 省部级专业技能竞赛 |
11 | 201540698 | 罗旭 | 四川省大学生测绘技能竞赛 | 地区性比赛 | 三等奖 | 省部级专业技能竞赛 |
12 | 201540694 | 李开元 | 四川省大学生测绘技能竞赛 | 地区性比赛 | 三等奖 | 省部级专业技能竞赛 |
13 | 201540692 | 姜启敏 | 四川省大学生测绘技能竞赛 | 地区性比赛 | 三等奖 | 省部级专业技能竞赛 |
14 | 201540700 | 李双洪 | 四川省大学生测绘技能竞赛 | 地区性比赛 | 三等奖 | 省部级专业技能竞赛 |
15 | 201540697 | 赵虹洋 | 四川省大学生测绘技能竞赛 | 地区性比赛 | 三等奖 | 省部级专业技能竞赛 |
16 | 201540243 | 罗永治 | 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 | 地区性比赛 | 三等奖 | 专业学科竞赛 |
17 | 201642270 | 钟琴 | 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 | 地区性比赛 | 三等奖 | 专业学科竞赛 |
西南科技大学城市学院2016届本科学生毕业人数1339人,实际毕业人数1324人,毕业率98.88%;授予学士学位人数1315人,学位授予率98.21,具体情况表7所示。
表7 2016届本科生毕业和学位授予情况统计表
序号 | 专业名称 | 应届毕业生数 | 应届生中未按时毕业数 | 应届毕业生毕业率 | 授予学位数 | 应届毕业生授位率 |
1 | 英语 | 43 | 0 | 100 | 43 | 100 |
2 |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 81 | 0 | 100 | 80 | 98.77 |
3 | 电子信息工程 | 9 | 0 | 100 | 9 | 100 |
4 | 自动化 | 11 | 0 | 100 | 11 | 100 |
5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 9 | 0 | 100 | 9 | 100 |
6 | 数字媒体技术 | 12 | 1 | 91.67 | 11 | 91.67 |
7 | 土木工程 | 366 | 8 | 97.81 | 354 | 96.72 |
8 | 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 | 26 | 0 | 100 | 26 | 100 |
9 | 测绘工程 | 13 | 0 | 100 | 13 | 100 |
10 | 工程管理 | 308 | 4 | 98.7 | 302 | 98.05 |
11 | 工商管理 | 40 | 0 | 100 | 40 | 100 |
12 | 财务管理 | 368 | 2 | 99.46 | 365 | 99.18 |
13 | 资产评估 | 23 | 0 | 100 | 23 | 100 |
14 | 产品设计 | 30 | 0 | 100 | 29 | 96.67 |
合计 | 1339 | 15 | 98.88 | 1315 | 98.21 |
本学年,在学院领导的指导下,我院组织专业教师开展一对一帮扶政策,加强对考研学生的指导,本学年共156人报考,17人被录取,取得不错的成绩。
(五)就业情况学校领导高度重视毕业生就业工作,就业指导中心及各专业学院加大就业指导与就业市场开拓力度。我院2017届本科毕业生共有1339人,截至2017年6月15日四川省教育厅派遣时,就业人数为1299人,待就业50人,初次就业率达97.01%。其中,属地就业(绵阳市)229人,占就业人数的17.67%;四川省就业1056人,占就业人数的81.29%,助力了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详见表8。
表8 2015-2017届本科毕业生就业情况一览表
就业单位性质 | 2015届占比(%) | 2016届占比(%) | 2017届占比(%) |
机关 | 2.17 | 1.45 | 1.41 |
科研设计单位 | 0.37 | 0 | 0 |
高等教育单位 | 0.09 | 1.68 | 0.30 |
中初教育单位 | 0.46 | 0.65 | 0.33 |
医疗卫生单位 | 0.46 | 0.46 | 0.19 |
其他事业单位 | 1.15 | 1.00 | 0.78 |
国有企业 | 9.05 | 6.16 | 5.55 |
三资企业 | 0.28 | 0.38 | 0.07 |
其他企业 | 78.25 | 83.19 | 78.94 |
部队 | 0.05 | 0.04 | 0.04 |
农村建制村 | 0 | 0.04 | 0 |
城镇社区 | 0.09 | 0 | 0.07 |
其他 | 4.06 | 4.94 | 12.32 |
为了更好地了解学校毕业生在用人单位就业、工作情况,了解用人单位对学校毕业生的评价以及人才需求情况,从而改进学校的教育教学,使之更贴近用人单位需求,更好地为用人单位服务,学校每年都组织社会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评价问卷调查,建立了毕业生质量跟踪调查制度。
根据统计,从调查结果看,用人单位对毕业生满意度为92.1%,用人单位评价中得分较高的能力有敬业精神、适应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充分反映出毕业生“诚信、能干”的优点,这与学校一直以来重视思想品德教育,贯彻实施自主管理举措以及对每位毕业生建立诚信档案等教育措施密切相关。用人单位反馈中需要进一步加强的能力有沟通与表达能力、英语能力等,与学生自评结果基本一致,学校将在今后的教育教学环节中注重培养。此外,用人单位充分认可了学校“一线工程师”人才培养目标及其配套的教育教学管理成果。
六、特色发展学院十年发展,始终瞄准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方向,面向国家政策导向和社会需求,打造以工科为主,有行业依托的智能制造、建筑节能、健康管理学科专业群。创新教学管理运行机制,构建了“教、管、产、学、研”立体化教学运行管理模式,建成了体验式的教学环境和体系,体现了“学习共同体”的特质,践行了“自主学习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的体系。经过近10年的进步与发展,特色初步显现,发展趋势良好。
(一)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推动实践教学模式创新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学院按照“多途径、多元化、多层次”思路,改革现行学分重理论轻实践、重课堂轻课外的情况,顺利完成了一系列教育教学改革,为“应用技术型大学”转型提供了一系列实践措施,为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奠定基础。
推进集中技训创新。自2014年以来,学院推行了“集中技训”实践教学模式,即技术与创造能力结合、专业与行业结合的集中技能训练,通过“带教带学”实践教学过程,实现教育方法和培养模式的转型。
特色专业辅修构筑学院发展新活力。为提升学生创新创业综合素质能力和就业核心竞争力,拓展学生就业途径,具备面向行业的实践能力,学院结合国际国内形势发展,确定了“建筑节能与空调工程”和“健康养老”两个特色辅修专业,拓展了学生视野、增强了社会认知能力。
推进毕业生培养模式改革.以行业工程教育为背景,根据“围绕一个中心,沿着一条主线”的理念,设置行业认知、方向课程、实例剖析、专业实做、生产实习、毕业实习、创新探索、成果总结等八个培养模块,从专业为行业服务入手,学习服务社会经济建设的最新知识、技术、设备和成果,形成独具特色的工程体验式教学体系。让学生在真实的生产环境中,针对真实的项目进行一整套综合训练,把专业和行业接轨,完成毕业设计。
(二)开展跨界合作培养,向应用型转向发展建院十年来,“校企合作”、“校地合作”等形式逐渐形成学院的主要办学形式。2015年,学院积极响应国家关注老年健康事业的号召,勇担社会责任,成立了健康事业管理系,设置了“老年服务与管理”、“社区康复”、“心理咨询”等涉老特色专业,为社会培养健康养老服务专业人才。并与香港恒艾国际集团共同搭建了“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平台,签署了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协议。学院还积极开展与企事业单位的合作,为大学生和社会人士创业提供一体化平台。先后与长虹集团、江苏鼎盛科技公司、安徽易立讯科技有限公司等单位签订校企合作协议30余项,建设实习(实践)基地38个。与绵阳市人社局、绵阳市就业局等地方政府机关协作,促进“四川青年创业促进计划SYE”等各类就业创业政策落地,惠及了毕业生和在校生。
(三)注重学生能力培养,打造创新创业平台“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以“创新专业培养模式”和“学生创业领袖计划”为两翼的“一心两翼”的培养理念,促使各专业不断创新专业教育模式,在保障专业理论学习的基础上,增加专业实习和社会实践的学分,尝试引入植入式实习和创业孵化,全面提高学生专业知识的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贯彻落实国家双创政策,坚持以发展职业辅导和就业市场为重点,成立大学生创业园,积极探索构建就业观念更新、职业技能培养、就业实战演练、职业指导服务的从“从观念到行动”的学生发展性特色就业服务模式。学院开展了以职业岗位培训为核心,实施“职业发展助力计划”;以“建设能够提升学生专业能力的实习实训基地”为抓手,实施“实习实训基地建设计划”。本学年,组织校企合作单位专场招聘会3场,提供上千个就业岗位。学院涌现出的创业先锋,如“西城节能科技公司”、“绵阳新冻力科技有限公司”、“首站孵化器有限责任公司”等企业已初具规模,实现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价值。其中,西城节能科技公司荣获2016年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先进单位。学院还主动承接绵阳市SYB创业培训项目,对500名有创业意愿的学生开展了创业培训。辅导学生参与各级各类创业大赛,仅2015年获得比赛奖励项目超过30项,2016年获得比赛奖超过23项。
(四)强化素质教育,努力培养高素质人才确立主动为社会服务的意识,开展学生人文素质修养教育、公益品格训练。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构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工作体系,开发素质养成课程体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努力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师生中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引导学生制定十年人生规划,完善“433”人才培养模式,帮助学生在人生目标、品格塑造、时间管理、学习及行为等方面实现自我管理,为学生成为“有理想的人”提供必要条件。通过专业培养和精神锻造,让学生双翼齐飞、德才兼备,不仅能够寻求和定义自己正在做的事情的内在意义,而且能够寻求和定义有利益的工作与有价值的工作之间的平衡,真正成为未来社会中的财富创造者和优秀品格践行者。
七、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进一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是民办高校办学过程中非常重要的基础性建设工作。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由于历史和现实原因,虽然在本学年度董事会和学校领导非常重视师资队伍建设工作,也采取了相应的建设措施,也取得了比较大的成绩,但是和双一流大学要求相比,师资队伍建设还有一定的差距,特别是和学校转型发展,和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相关目标的实现还有一定的差距。现在教师队伍整体比较年轻,在学历、职务上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不同学科专业间教师的比例不平衡,高层次人才难以引进,缺乏学科带头人。学校根据学科专业发展,坚持“引、育”并举,实施 “教师能力提升工程”,建设一支思想业务素质较高、教育理念先进、专兼有机融合的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
(二)教育教学改革需进一步深化学校在教学建设与改革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也取得了比较好的的成效,但和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还存在差距,不能满足社会行业、专业和人们的需求。人才培养目标定位还不精准,人才培养模式还有待探索与改进,课程体系建设和社会的需要还有一定的脱节等都需要在发展过程中得以解决。今后将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和行业企业协同育人,深化教学改革,凸显“一线工程师”的培养定位。
(三)信息化建设有待加强2016-2017学年度,学校在经费有限的情况下对信息化硬件进行了改造与升级工作,使得我校信息化建设进入到新的阶段,但是,如何利用移动互联技术改造传统的教学模式方面探索还远远不够,特别是选用现代技术和教育教学相结合的研究还有待加强。因此加强教职工信息技术培训,提高教职工在教学、科研、管理中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和水平;加强学生信息技术教育,基本普及在校学生利用个人学习空间辅助学习;加强教育信息技术管理人员和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务人员的信息技术培训,基本实现网络信息安全管理人员持证上岗;普及信息技术教育,提高全校师生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四)质量保障体系建设需进一步完善质量保障体系建设是学校教育教学水平的关键,如何落实立德树人,落实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实现的关键。学校还要加强教学管理,完善校、专业学院两级监控体系,现有教学管理队伍的数量、结构、水平还不能很好适应本科教学的要求。学校坚持“督、导并举,推、拉结合,规范、示范两手抓”,继续推进校、院两级教学督导与评估,推进学校、行业和企业共同参与的质量评价机制,不断提升管理效能和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