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位来自四川民族地区的全国政协委员建议 “一村一幼”亟须补齐师资短板
3年前的全国两会上,来自四川民族地区的3位全国政协委员道出担忧:农牧区不少孩子没有机会上幼儿园,到小学才开始学习通用语言,很多精力耗费在学习语言上,影响课程学业。
如今,十五年免费教育、义务教育和“一村一幼”等政策在四川民族地区实施,让委员们感到欣慰。但师资力量匮乏、保教人员流动性大等,又在一定程度上制约这些好政策效益的发挥。今年全国两会上,他们建议,中央财政加大对民族地区学前教育的支持力度,助推四川民族地区“一村一幼”更好实施,阻断代际贫困。
师资力量薄弱成瓶颈
早在2013年,来自阿坝州的王福耀委员在全国两会上提出实施十五年义务教育的相关提案。当年教育部回复,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先行先试。2014年,阿坝州决定“自选动作”实行十五年义务教育,对在园幼儿 (含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减免学前教育保育费、补助午餐费。“目前,全州学前一年毛入园率达92.5%,学前两年毛入园率达88.4%,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78.3%。”王福耀委员翻开笔记本告诉记者。
按照省里统一部署,凉山州从2015年开始实施“一村一幼”,从2016年春季开学起实施十五年免费教育,全面免除3年学前教育保教费。来自凉山州的阿什老轨委员说,这些举措将补齐学前教育短板,尤其是帮助彝区幼儿学会通用语言,养成良好习惯,从根本上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现在的问题是师资力量跟不上”。“由于缺少编制、工资偏低,师资队伍不稳定、质量差,制约了好政策效益的发挥。”同样来自凉山州的何吉英委员说。“阿坝也面临同样的情况。”王福耀委员说,阿坝州现有村级幼儿园保教人员缺口达500多人,在岗的绝大多数没编制,他们有的是大学生村官兼任,有的是调剂小学教师负责,还有的是政府临聘人员。
王福耀委员认为,随着“一村一幼”全面推进,设置园点的增加,保教人员及编制的缺口将进一步加大。
建议中央财政给予支持
无论是在学前阶段实施义务教育的阿坝,还是推行免费教育的凉山,均由于缺乏强有力的师资配套能力和经费保障机制,部分县无力长期承担这种义务或免费学前教育支出。
在对照国家层面现有政策设计后,何吉英委员建议,由中央财政全额解决凉山等民族地区“一村一幼”幼儿午餐生活补助经费,原本由地方财政开支的这部分支出,可以更多用于保障幼教师资。
此外,针对“特岗教师”在民族地区3年服务期满考核聘用后,工资转由地方财政全额负担的情况,一些委员建议将每年新增教职工工资纳入国家财政统一转移支付,切实保障农村教师待遇,稳定教师队伍。
王福耀委员建议,结合“9+3”计划,组织幼教学校分批定向培训幼师,采取公开招聘、转岗培训、大学生村官顶岗、政府购买服务等方法解决师资不足问题,为村幼儿园教师提供必要的生活设备,吸引本州籍幼儿教师回州就业。
阿什老轨委员认为,在民族地区培育本土幼教师资,既能提高幼儿教师的教育水平,又能让老师们更好融入乡村环境,有利于稳定师资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