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失语石油定价权背后:进出口市场自缚手脚

20.01.2014  11:31
核心提示:寻找原油中国价格 中国石油进口量 中国已经是世界最大的石油进口国,但对于国际原油价格的制定,中国的影响力仍然非常有限。在

寻找原油“中国价格”

中国石油进口量

中国已经是世界最大的石油进口国,但对于国际原油价格的制定,中国的影响力仍然非常有限。在这一领域,WTI原油期货价格和Brent原油期货价格是主导者。尽管上海在加快推出原油期货产品,但要成为原油市场定价中心,中国仍然任重道远。

 

近期,上海国际能源交易中心正式对外挂牌,中国原油期货也将由此问世。引入境外投资者参与境内期货交易,并以此为契机,扩大中国期货市场的对外开放,也将不再遥远。

这是否有助于打破原油定价权被海外控制的局面尚难预料,但至少原油期货贸易的出现为中国取得或者一定程度上掌握定价权,开启了一扇窗。

目前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主要的石油消费国和石油进口国,但在石油定价话语权方面仍十分落后。中国石油定价权缘何没有被掌握,如何改变现有困境并实质性地拿到石油贸易的真正话语权,石油生产、消费及贸易商都很关注。

石油定价相对透明

所谓的“石油定价权”,是指国际原油市场长期贸易合同中的原油价格。这与国内的成品油定价有相似之处,但国际原油价格的确定,更加具有权威性,其对原油、现货化学品等行业的控制能力也无人能敌。

其所采用的是一种公式算法,通常是一种或几种的原油市场价,将此价格作为基准,再加上升贴水。

“基准油的选择一般是有明显的地域性特征,与交割库的选址是十分相关的。”国金证券分析师刘波告诉记者,比如从欧洲出口或者出口到欧洲的,通常是以布伦特原油价格作为基准价格;在亚洲,原油价则会参考迪拜等地价格。而围绕着北美地区的原油贸易,出口贸易者多会选择参考WTI指数来定价。不过2010年之后,WTI指数难以反映部分市场的真实状况,导致一些石油贸易出口国如沙特、伊拉克等不再参考WTI的指数,转向去用阿格斯含硫原油指数(ASCI)。这也是原油定价权方面的一个新变化。

尽管石油的定价看似是集中在上述几大地区,但普氏能源资讯亚太区编辑部总监Vandana Hari接受《第一财经日报》记者采访时说,该类价格形成也依然基于透明的发现机制。

  “全球不同地区和不同水平的油价(从批发到零售和从现货到长期合约)都直接或间接源自于一些主要的现货市场基准:如新加坡、欧洲的阿姆斯特丹-鹿特丹-安特卫普(ARA)地区、美国休斯敦及纽约等交易中心,它们的原油和炼油产品估价是一个参考系数。”

  她表示,在完全自由、没有任何限制的交易环境中,各地市场的参与者广泛地进入市场价格的发现中,涉及买方、卖方、经纪人、生产者、炼厂、存储和运输者等,同时由于石油具有强大的流动性、拥有足够的量,因此其价格相对独立、透明。

  价格基准是由市场来确定。它们经过一段时间后被确定下来,不断经历着自然的发展过程,必须保持其相关性,获得市场参与者的信任,以保持它们的地位。

  不过,目前也有一些地区并不完全依照上述的定价来做对外出口的指标性原油价格,而是有自己的官方销售价格指数。比如在阿曼,其公布的原油价格指数就是MPM,而阿布扎比国家石油公司对外出口原油的话,则是按照ADNOC指数进行,再有的如卡塔尔国家石油公司的QGPC等价格,这些价格指数每月公布。目前亚洲市场的一些石油现货交易其实也与这类官方价格直接对应。

  中国“失语”

  中国虽然是石油的进口大国,且消费量也巨大,却在石油定价权上一直处于话语权缺失的状态。

  中国的原油进口量在节节攀升。这未能给中国带来更大的原油定价影响力。

  “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到90年代中后期,中国一直处于原油自给自足的状态。而且长期以来,中国的原油价格也是挂靠海外现成的原油价。”刘波表示。

  比如中国的大庆、塔里木、中原和华北、吐哈油田、大港油田等,它们在销售原油时,挂靠的品种就不一样。有的是印尼米纳斯指数,有的是印尼辛塔,有的则是塔皮斯指数。

  而目前,国内几大油田尚未对外统一制定一个价格指数,从国外进口的原油价格同样也多是根据进口地以及长期形成的习惯而确定油价并进口。

  到了2000年之后,中国的原油需求逐步增加,相比其他国家,原油的总体进口量呈现了爆发性增长,大大超过了国内实际原油产量的适度增长,不仅上述的原油自给自足平衡状态被宣告终结,同时挂靠方式似乎也没有大的变化。

  去年9月,中国已经超过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外国石油消费国,日均进口石油高达630万吨,超过了美国624万吨的日均石油进口水平,2013年,尽管国内进口原油量增幅放缓,却依然高达2.8亿吨,增幅4%。而全球资讯机构Wood Mackenzie也强调,到2020年中国的石油日均进口水平将攀升至920万桶的水平。

  能源专家林伯强[微博]也告诉本报记者,虽然我国的原油进口量在前期大幅增长的情况下,未来可能会放缓,但国内的汽车需求、各类经济需求等也会让石油净进口量继续呈现攀升态势,短期内突然降低需求的可能性并不大,“而且,即便现在有一系列的原油替代产品,如氢动力、锂电池等,但这类技术也不算成熟,长期而言能源的核心产品依然是石油。”

  同时,中国的石油资源并不丰富,已经探明的石油储量估计占全球的1%,年产量也在2亿吨左右,占全球的5.2%,想要通过自身的开发来解决基本不现实。而海外虽然有众多石油资产可以开发,包括巴西、伊拉克、非洲等地,但是相对而言资源的获取也并不容易,如果没有一些较好的合作条件以及中国本身能够与之交换的产品相互匹配,想要拿到较大面积的石油区块并直接进口到国内、满足需求的话,也几乎是“天方夜谭”。

  虽然中国已在伊拉克等地的大型油田中中标,且获得了当地有关部门的认可,在国际石油开采方面也有知名度,但中国公司参与部分石油区块的开发勘探程度、深度也都是很有限的,有些项目只不过是让中国公司“浅尝辄止”,甚至有的项目只是工程类企业拿到相应的加工费罢了。

  在这种局面下,中国想要取得原油定价权的难度也可想而知有多大。如果在石油需求上一直处于上风,而且其需求增幅也没有明显下滑的话,那么卖方在价格制定上也显然会有更大的话语权。

  自缚手脚

  中国在石油进口权上的限制,也在自缚手脚。

  鉴于中国本身还没有开放原油进口权,因而在海外原油的采购过程中,仅有为数不多的几家国有企业参与交易。

  大量的民营炼油企业要拿到原油并做化工、成品油深加工时,还需要通过国有公司批发原油,或者通过少数渠道去获得并不纯净的燃料油作为原料。有限的参与者,造成了有限的影响力。

  Vandana Hari也认为:“目前,中国企业在国际原油贸易市场中的行为还是被限制,中外贸易的活跃程度仍然不算很高。再过去的几年内,中国的一些国有石油公司逐渐开始参与发现基准价格的市场,但是比起中国作为最大原油进口国的地位,他们的参与也是有限的。”

  如果中国没有全球油价的话语权,那么是否对油价的波动能够形成一定的号召力呢?

  林伯强指出,油价机制无法说了算,但由于油价的波动受美国政府政策走向、欧佩克组织对原油产量的把控(如提出减产计划)以及市场的投机因素等叠加所影响,因此中国在这方面也缺乏相应的机会。如果中国的原油需求可以有明显降低且获得了较大的油田项目并且增加对外出口量的话,那么发出自己的声音,也应该是有可能的。

  而Vandana Hari则将石油定价权寄望于期货市场。

  “据历史经验,获得话语权的前提是开放的市场、自由贸易及透明度。目前,各方已有计划让上海的一个原油期货合同作为发现中硫原油价格的机制。但是,相关方应谨慎地设计、实施这一合同,以让市场接受这一可以代表亚洲地区的价格。如果这一期货合同想要被认可为一种价格发现机制,外资原油贸易企业的参与性也至关重要。”corbis图

  原油期货临近推出 增加定价话语权

  杨柳晗

  去年11月,上海国际能源交易中心在上海自贸区成立,经营范围包括安排原油、天然气、石化产品等能源类衍生品上市交易、结算和交割,此举标志着中国原油期货推出的步伐进一步加快。而此前更有报道称,原油期货将于今年4月份推出。

  国内商品衍生品市场依旧是个相对封闭的市场,国外资本参与范围非常有限,而意在吸引国外投资者的原油期货,也有望成为国内商品衍生品市场对外开放以及推动人民币国际化的重要窗口。

  原油期货推出临近

  去年10月9日在上海期货交易所(下称“上期所”)上市交易的沥青期货被认为是国内原油期货的铺路品种,沥青期货的高度活跃性也为原油期货的推出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上期所负责人去年曾表示,原油期货推出准备工作目前已经基本完成,推出条件也已经成熟。

  中国已经成为世界最大的原油净进口国,且同样是原油生产和贸易大国,却依然缺乏原油衍生品,而上海自由贸易区的成立,正是为原油期货的推出提供了重要契机。

  1993年,上海石油交易所曾推出石油期货交易,但因当时国内期货市场交易不规范,风险事件频发,石油期货随后被叫停。

  “推出原油期货,不仅是为生产商、贸易商和消费商提供风险管理通道,还成为增加原油定价话语权的重要举措。”一位衍生品研究专家告诉记者。国际原油市场定价曾被大生产商垄断,20世纪80年代以后,不断发展的原油期货市场成为了原油的价格基准,最终形成WTI原油期货价格和Brent原油期货价格两大主流参考价格。

  除了美国之外,日本、新加坡和俄罗斯都曾在推出原油期货方面做了一些努力和尝试,但因交易不活跃导致上市后的原油期货成交量一般,预想中的价格发现功能没有很好地实现。因此,亚太地区目前还没有权威的原油期货市场,更缺乏反映亚太地区自身原油供需状况的参考价格。

  国家能源委员会专家咨询委员会主任张国宝此前撰文指出,原油期货的推进与中国石油流通体制改革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不可能等到石油流通体制改革到位再来推进原油期货的上市,可以在原油期货的发展过程中逐步推进石油流通体制的改革。

  根据上期所原油期货合约设计草案,原油期货的交易品种为中质含硫原油,突出“国际平台、净价交易、保税交割”的原则,即原油期货的交割价格为不含关税、增值税等税费的净价,因此现行的原油进出口政策不会成为上市原油期货的直接障碍。

  据记者了解,目前世界上共有8个原油品种符合国内原油期货的交割标准,其中包括伊拉克、阿联酋、卡塔尔、俄罗斯以及国内胜利油田等。

  上期所原油期货合约草案显示,中国原油期货的交易单位为100桶/手,每日的涨跌停板不超过上一个交易日结算价的±5%,最低保证金为合约价值的7%。

  事实上,国内原油期货谋划已久,2004年初,国务院对燃料油期货上市做出批示时曾强调,先从燃料油期货起步,积累经验,创造条件,逐步上市多品种的石油期货。

  人民币结算?

  证监会副主席姜洋此前表示,中国原油期货市场建设是一个开放性的市场,是一个交易平台,现在我们在论证当中,包括它的结算工具,包括它的保税交割,包括税收政策,包括境外投资者的参与。

  既然是一个开放的市场,必然涉及到选择结算货币。目前国际市场已经推出的原油期货多使用美元计价和结算,且国际原油现货贸易普遍采用美元作为计价和结算货币,非美元计价的原油期货市场尚未有成功的先例。

  上海自贸区顶层设计的重要思路之一就是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和自由兑换。近年来,人民币跨境结算金额增长迅速,监管部门自2009年以来先后出台多项政策逐步力推人民币境外直接结算业务,央行也在稳步推进资本账户有序开放。

  央行上周公布数据显示,2013年全年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累计为4.63万亿元,较上年的2.94万亿元同比大增57%。环球银行金融电信协会(SWIFT)此前报告称,人民币已成为仅次于美元的第二大常用国际贸易融资货币,国际贸易采用人民币计价及结算的比率已增至去年10月的8.66%。

  至于我国原油期货结算货币政策的选择,张国宝还指出,中国目前的经济规模、贸易增长和投资套保需求与其他国家相比有明显的数量级的区别,基于  “中国因素”,以人民币计价的原油期货应该有成功的可能。

  一位原油期货分析人士告诉记者:“原油作为大宗商品领域最重要的品种,如采用人民币结算有助于加速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长期来看利好人民币,但目前国际原油贸易市场仍以美元结算为主,原油期货采用人民币结算有可能对初期的成交量和外资参与度产生不利影响。”

  在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的背景下,上海黄金交易所也计划今年上半年在上海自贸区内启动黄金国际板,以吸引海外资本投资中国黄金市场,黄金国际板的合约也将以人民币计价。

  根据上期所原油期货设计方案,境外投资者参与中国原油期货交易主要有五种模式,即作为交易所境外特殊自营参与者参与;作为交易所境外特殊经纪参与者参与;由境内期货公司直接代理境外投资者参与原油期货;由境外期货公司通过向境内期货公司转委托方式参与;境外期货公司通过IB方式参与原油期货。

  “值得指出的是,一旦原油期货开放对外开放,外资的参与也为监管层带来跨境监管的挑战。”上述分析人士还指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