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次全国大熊猫调查结果:中国野生大熊猫1864只 川甘陕均有分布

28.02.2015  15:39

图片由WWF提供

四川在线消息 (四川在线记者 李庆)2月28日中国政府发布了第四次全国大熊猫调查结果。结果表明,全国共有野生大熊猫1864只,相比2003年第三次调查增加了268只,增长了16.8%。在四川、陕西、甘肃三省共49个县(市、区)有野生大熊猫分布,大熊猫栖息地面积达到258万公顷,相比三调增长了11.8%。据了解,全国大熊猫调查约每十年进行一次,由国家林业局负责组织实施。第四次调查于2011年10月正式启动。WWF在四调中提供了部分资金和技术支持。

公布:全国共有1246只大熊猫

此次调查结果表明,全国共有野生大熊猫1864只。“WWF非常高兴看到大熊猫种群数量和栖息地在过去十年间的增长,这是中国政府、各级保护部门,以及包括WWF在内的保护组织持续和共同努力的结果。”WWF(中国)项目执行总监刘晓海表示。

截止2014年,全国已建大熊猫自然保护区67个,比三调时增加了27个,受保护面积增加了118万公顷。四调结果显示,自然保护区内共有1246只大熊猫分布,占野生大熊猫种群数量的66.8%。保护区内栖息地面积共139万公顷,占大熊猫栖息地总面积的53.8%。“种群数量和栖息地面积的增加,并不意味着保护大熊猫的工作从此高枕无忧了。”刘晓海指出,“栖息地的破碎化,小种群的生存风险,大熊猫保护和长期生存仍然面临严峻的挑战。

四调结果显示,仍有46.2%的栖息地、33.2%的种群仍然在自然保护区体系外。大熊猫局域种群共33个,其中有24个小种群占12%的大熊猫个体面临较高的生存风险。栖息地内盗猎、采割等一般干扰虽然整体呈下降趋势,而大型干扰如采矿、路网扩张、水电开发、旅游和景区建设等方面的影响却日趋严峻。刘晓海表示,WWF一直在积极应对这些挑战,包括在关键区域开展栖息地联通和走廊带管理,针对道路等基础设施的影响进行评估并推动生态友好型建设,示范生态旅游,开展环境教育,推动栖息地周边的社区可持续发展,以及针对气候变化影响等新的热点问题展开研究。“大熊猫是WWF的标志,也是我们在中国开展保护事业的起点。”刘晓海说,在未来十年,WWF将和合作伙伴、公众一起努力,以实现大熊猫种群和栖息地面积的持续稳定,并保障数以千万当地居民的生活福利。”

数据:大熊猫数量增加了268只

第四次全国大熊猫调查有哪些重要数据?WWF的专家也做了相应解读。本次调查表明:相比三调时,大熊猫栖息地增加了约2720平方公里,增幅为11.8%,四川、陕西、甘肃三省均有所增长;大熊猫分布县也从三调时的45个增加到49个;大熊猫种群数量增加了268只,增长比例为16.8%,四川、陕西、甘肃三省均有所增加。种群数量的增长和栖息地面积扩大可以归结为以下几个主要原因。

1998年开始,国家禁止在长江、黄河中上游地区进行天然林采伐,三调时大熊猫分布区内的天然林采伐活动已经全面停止,并逐步实施“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等重点生态工程。受益于这些政策,一方面原有大熊猫分布区及其周边的森林得到了十余年的修养生息,大部分区域的植被及竹林得到了较好的自然恢复,客观上为大熊猫提供了更多的栖息地;另一方面随着大规模森林经营活动的停止,使得原本因采伐公路及木材运输车流隔离开的大熊猫种群能够进行更为顺畅的交流。

相比三调时,大熊猫保护区的数量增加了27个,保护区面积增加约11800平方公里,增长了54.3%。自然保护区内大熊猫栖息地面积占全国大熊猫栖息地总面积的53.8%,所占比例提高了8个百分点;自然保护区内大熊猫数量占全国大熊猫总量的66.8%,所占比例提高了5个百分点。13个省级自然保护区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由于新保护区的建立以及原有保护区保护管理能力的提升,原本数量较多的大熊猫核心种群得到了更有效的保护,核心种群数量进一步增长、栖息范围也有所扩大,比如地处秦岭中部、岷山中部以及邛崃山中部的大熊猫种群,这些核心种群的数量占野生大熊猫总数量超过三分之二,它们的个体数量增长也是大熊猫整体数量增长最大的贡献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