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回炉”考职业证 改变的不仅仅是观念
中国经济网北京6月24日讯 (记者 苏琳)日前,广西石化高级技工学校迎来了190名来自广西大学和广西师范学院的特殊考生,他们将通过当天的职业资格考试和鉴定,考取维修电工(中级)国家职业资格证书,为赢得即将到来的就业岗位增添砝码。
为提高就业竞争力,如今越来越多的在校大学生加入职业资格证的考证行列。这种现象在经济发达地区日益多见。据报载,今年珠海市1000多名参加国家职业资格统考的考生中,在校大学生占到报考人数的62.6%。
本科大学生回到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培训后参加考试,获得各种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以应对日趋严峻的就业形势,可以说,职业技能正在成为大学生就业的关键因素。
笔者以为,高校毕业生开始“回炉”学技能,经过短暂的技校、培训学校学习,重新获得更好的工作机会。一方面说明企业的用人观更加务实,更加看重工作经验和实际工作能力,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大学生的就业观念在转变,开始意识到自身的弱点,并主动改变自己以适应社会的要求。
曾几何时,企业用人一味强调高学历,仿佛只要有了高学历就具有了较高的职业水准,以致出现“学历大过能力、文凭高过水平”的现象。如今,企业越来越注重应用型技术和管理人才,对人才的使用不再唯学历至上,无疑对学生多元化发展有着导向作用。
随着高校的扩招,我国的高等教育初步实现了由精英阶段向大众化阶段的转变。然而,高级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却十分缺乏。在校大学生加入职业资格证的考证行列,反映了“先生存、再发展”的就业观念正越来越被大学生们接受,对提高技能型人才的文化结构,对研究型人才重视实践技能,都是良好的契机。
企业喜欢既有理论、又有技能的复合型人才。大学生的理论基础扎实,但实际操作能力缺乏,在职业技能培训的过程中,会对很多具体的操作规范进行完整细致的讲解和实操训练,动手能力的增强会帮助大学生成为一个完整的工科人。
长期以来,我国实行学历教育和职业教育合一的体制,学生入校确定专业,毕业了“对口”就业。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对人才素质要求的变化,两者之间的裂痕越来越大。我们经常听到用人单位抱怨大学毕业生眼高手低,动手能力、实际操作能力差。高校专业设置不适应社会需要,专业知识陈旧、更新缓慢,教学方式单一、僵化,跟不上时代发展和市场变化是导致大学生“回炉”的主要原因。
大学生“回炉”现象,也应当引起教育界人士的思考,高校应如何更好地设置专业、更好地与市场接轨;高校的专业定位和教育模式是否符合市场用人需求,“精英模式”的高等教育育人体系是否应该多一些操作训练。
近期教育部表示,将展开一系列改革,包括打通职业教育断头路,与普通高等教育形成人才培养的“立交桥”机制;重新调整普教与职教比例,600多所新设立的地方高校向技术类型的高校来转型;还有就是未来高考会分技能型与学术型人才两类来进行考核。
我们期待,未来的高等教育以“能力为本位”, 将学历教育与职业教育并重,切实提高学生的实际能力,使大学生无需再参加额外培训走出校门就拥有切实可行的看家本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