汇聚大学“掌门” 论道高教改革 碰撞育人火花——中国名校大学校长论坛隆重举行
5月16日下午,西南交通大学国际会议厅里,围绕高校综合改革、学科建设、人才培育、特色发展等话题,上海交通大学党委书记姜斯宪、西安交通大学校长王树国、北京交通大学校长宁滨、华中科技大学常务副校长邵新宇、四川大学副校长李旭锋、电子科技大学副校长杨晓波,以及西南交通大学校长徐飞在中国名校大学校长论坛一一展示观点,交流宝贵经验,分享治校思考,许多有利于高等教育发展的智慧之语在这场思想盛宴中让听众耳目一新。副校长晏启鹏主持论坛,各校校友代表及我校师生代表参加论坛,并通过问与答得获新知。
上海交通大学党委书记姜斯宪:深化综合改革 突破发展瓶颈
上海交通大学党委书记姜斯宪以题为《深化综合改革 突破发展瓶颈》的发言为论坛开局。“一流大学与一流城市有着共生、互动的关系。”借力于上海交大与上海市的良好互动、相互支持,上海交大取得了辉煌的成绩。2014年12月,上海交大综合改革方案获国家批准,拉开了该校深化改革的序幕。
姜斯宪以内生驱动与问题导向、改革思路与改革目标、关键领域与改革路径为主要内容,阐述了上海交大的深化改革的思路与做法。他直言,综合改革的特征是使命引领、内生驱动、问题导向、协同突破。内生驱动即是从人事制度、人才培养、科研体制的改革里找动力,而坚持问题导向,保持忧患意识,是深化改革的根本动因,最终检验综合改革成效的关键,就是要看改革举措能否有效破解瓶颈问题。以“坚持道路自信、注重制度激励、强化自律保障”为改革的指导思想,上海交大有两大改革目标:建立以制度激励为核心的现代大学治理体系,探索部市协同为支撑的部属高校自主发展道路。“改革的成效体现在关键领域的突破和形成最大的公约数。”姜斯宪谈到,上海交大的关键领域正是人才培养、人事制度改革和科研体制改革。在人才培养方面,把激发学生的学术志趣和激励教师在育人上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作为主要着力点;在人事制度改革方面,分类指导、统筹兼顾、激发活力,让尽可能多的老师找到人岗相适的机会;在科研体制方面,聚焦学术评价问题,通过改革,逐步建立起兼顾短期和长远、前沿与应用、学校发展与个人价值实现的分类评价体系。谈及改革,姜斯宪指出,上海交大正大力实施人才强校主战略、协同发展战略、文化引领战略,以期逐步形成符合中国国情的现代大学治理框架和发展道路。
西安交通大学校长王树国:大学的定位与发展
“上海交大在考虑是坐宝马快些还是奔驰快些,因为在他们面前的是高速路,而我们地处西部,则要考虑骑马还是骑骆驼更稳当”,西安交通大学校长王树国一开口,便以幽默的语句引得满堂笑声。他以“西安交大到底是骑马还是骑骆驼”为引,阐述了有关《大学的定位与发展》的看法。
王树国指出,西安交大办学有很多瓶颈问题,然而,“人要有自信,哪怕再艰苦,总有一天会走出自己的路,这条路便是找到自己的定位与发展之路”。他说:“何为中国一流大学?就是在中国发展过程中,中国急需解决的问题,有你这所学校的身影,有你这所学校的贡献,有你这所学校的话语权。”而世界一流大学以此类推。
西安交大该如何定位,王树国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三个面向”为自己的学校做了定位——面向世界学术前沿、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具体怎么做?王树国以“天时地利人和”做了解析,他指出,在国家要深化改革天时面前,大学应该是出思想、发声音、抓机遇,集合自己的思想、条件、人才、技术等优势,真正抛出有效的、让人信服的改革预期,支持地方政府顺天时而为,使得周边条件也来支持你,从而形成自身发展条件。依据这样的定位,西安交大成功地采取了系列措施,并取得了系列成果,获得了地方的大力支持。“高校有责任走在改革的前面!”王树国的一席话赢得热烈掌声。
北京交通大学校长宁滨:抓住机遇 应对挑战 深化改革
北京交通大学校长宁滨也谈论了有关深化改革的话题。他首先深入分析了经济发展新常态,行业、区域发展新机遇,以及高等教育发展的新格局,从而指出,新常态下的高等教育发展机遇巨大。“如何调动教师在教学、科研方面的内发积极性?如何调动学生愿意学的积极性?正因为现在的机制体制不适应,所以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宁滨谈到,面对改革发展,高校面对诸多重点难点问题,包括现代大学制度建设、人事制度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科学研究与科研管理改革、社会评价等难点问题。其中谈及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的难点问题,他解析了政府行政管理与高校自主办学之间的责权利划分、高校内部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划分、高校内部学校与学院内部责权利划分,让大家对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的困难所在有了更深入地认识。就人事制度改革的难点,他表示,人员退出机制、人才引进的制度性障碍、事业编制管理问题等方面存在许多问题需要解决。
结合北京交通大学综合改革探索,宁滨表示,北京交大的改革目标是“一个完善、两个创新、三个提升”,即完善中国特色的现代大学制度和治理体系,创新人才队伍建设体制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提升学术水平和社会服务能力管、办学资源筹措与配置能力、管理效率与服务效能,最终,探索行业特色高校创建特色鲜明世界一流大学发展模式。该校希望在2020年基本完成综合改革任务。具体的改革任务和改革路线图等内容的抛出,也让听众受益匪浅。
华中科技大学常务副校长邵新宇:一流学科建设思考与实践
面对国家对高等教育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华中科技大学常务副校长邵新宇结合国内学科建设形势、国外学科建设的经验,阐述了他在学科建设方面的独到观点,并介绍了华中科大的具体实践。邵新宇认为,办大学很多都讲“道”的层面,其实也有很多要在“术”和“器”的层面互动起来,“国内有国内的规则,国际有国际的规则,你要在里边玩,就要先搞清规则,才能做出自己的特色”。
结合对一流大学、一流学科定性和定量的要求,他谈到,一流大学与学科的指标表现一定是从容的。联系到各指标体系中对被论文引频次的高要求,他认为国内各高校应引起足够重视。谈及在澳大利亚培训时的所得,邵新宇表示,澳洲大学重视如何提升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水平,如何提升本校国际和国内排名。为此,澳大利亚的高校聚焦在支持重点、设定目标、鼓励交叉,重视人才,包括优秀的教师和学生,也在设施建设方面注意配套。
结合对“综合性”“高水平”“特色强”的定性,邵新宇指出,学科综合性及整体实力相对较强名列前茅的大学理科较强,同时生命学科对ESI排名的影响很大,国内大学高水平学科覆盖度低,与世界一流大学差距明显。鉴于此,他认为,学科建设要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学科不办则已,要办就力争一流;结构决定功能,顶尖研究人才是关键;研究方向很重要,要善于选重大课题。在此思路指导下,华中科大在学科建设方面也有针对性地提出了ESI学科增强计划、 一级学科提升计划、学科交叉促进计划、学科资源配置计划,这些具体做法给力听众巨大的启发和值得学习的经验。
四川大学副校长李旭锋:构建现代大学人力资源体系 进一步提升大学治理能力
“大学里有两件事很重要——人和物,而人是最重要的。”多年从事人事工作的四川大学副校长李旭锋从现代大学人力资源体系建设方面进行了较详细的阐释。李旭锋谈到,自上世纪90年代起,高校人事制度改革的任务就开始持续加力了,“生是学校人,死是学校鬼”的观念慢慢转变,岗位聘任的概念也已在高校渐入人心,可“外部体制机制障碍绕不开、躲不过,深化高校人事制度改革任务艰巨”。
李旭锋指出,当前我国大学改革的总方向是推进现代大学制度建设,而建立现代大学人力资源体系是关键、基础和保障,以人为本、系统改革是大学人事制度改革的根本路径。目前,川大提出,教师是大学第一资源、第一财富、第一品牌,希望能使人事人才工作达到“近者悦而尽才,远者望风而慕”的境界。结合国外一流大学的人事管理经验和国内高校的一些具体做法,四川大学目前正探索建立“分配机制、用人机制、岗位管理、考评体系、退出机制”“五位一体”的可持续发展人力资源管理体系,注意打破“终身”壁垒,促进人才流动,引入合理竞争,激发进取动力。李旭锋谈到,为推进人事工作开展,川大以抓好四川大学匹兹堡学院人事制度改革特区,再造四川大学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以建设基础研究专职科研队伍建设试验区、技术创新科研基地专职科研队伍建设试验区为突破,逐步建立适度的重点学科领域专职科研队伍,以此增强科研实力,并作为长聘制教师的人才储备。
李旭锋还特别就高校管理人员的素质提升强调,一流的大学治理需要精细化、科学化、创新性、人性化、制度化、信息化、国际化,并介绍了川大的一些具体配套措施。
电子科技大学副校长杨晓波:行业特色型高校科技工作的几点认识
电子科技大学副校长杨晓波开门见山地介绍了他对行业特色型高校的理解——行业新技术的源头、行业精英的摇篮。他认为,行业特色型高校的科技工作必须面向国家需求,面向经济下行压力大的现实,因此要提升科研水平,突出行业特色,加强与行业、与高水平人才的培养的结合。他说,“在行业高校里,有组织的科研显得尤为重要。”
就电子科大而言,杨晓波分析了电子信息技术发展前景:电子技术发展接近天花板,信息技术方兴未艾。他解析了电子信息技术发展可能的三个阶段:人类感知和分析功能的延伸,到人类医疗与健康水平的提升,再到人类幸福指数的大幅度提升,目前,第二个阶段即将开始。根据这样的判断,电子科大开始着重开展电子行业向行业电子的延伸,如应用集成电路、大数据、机器人、信息医学、移动互联网、互联网+等领域。
杨晓波介绍,当前,该校科技工作正依据“调结构,抓平台,促转化,强融合”这十二字开展。“调结构”即是围绕学校未来发展,把科研项目有意识地引导到学校关心的事情上去。“抓平台”,不仅要抓国家级平台,更要抓校内的平台,即开设特色研究中心或专业研究中心,打破院系的旧体制,实现学科交叉,现在该校已经开设了大数据研究中心、信息医学研究中心等。“促转化”是永恒的课题,他希望有知识产权的服务公司或管理公司,让知识产权处置以后,学校部分的收益有落点,同时,70%给教授本人。“强融合”则是要注意与行业进一步融合,和不同行业融合(电子科大目前正加强与航空航天、医疗、能源等行业的融合),和各行业精英人才的融合。
西南交通大学校长徐飞:以习统学,以育促教
“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这是至圣先师孔子在《论语》开篇中指明的人生首要境界。西南交通大学校长徐飞选择了《以习统学,以育促教》这样“老生常谈”的话题,却展现了他在创新创业教育方面的独到观点。他直言,科研是王道,但同时,大学的根本使命是人才培养,学校的的中心工作是教育教学,教师的第一责任是教书育人。因此,大学“‘以习统学,以育促教’,是中华民族的教育哲学和人生理想,是浩荡的历史长河中行之有常的传承使命和动力源泉,是新常态下推进创新创业教育,以响应社会对大学期待的战略选择和有效路径。”
徐飞指出,中国高校应响应全球新常态,激发教育源动力。创新驱动成为实现中国梦的关键战略,而以创新创业为特征的高等教育改革,已成为教育新常态的发展路径。5月4日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不仅体现了国家对青年学生的高度期待,对创新创业教育的极端重视和对教育发展的大局把握,更为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指明了方向。进而,创新教育成为大学应对经济社会新常态的先导战略。
此时为何要提出“以习统学,以育促教”?徐飞谈到,现在有一个误区,那就是教师和教育机构的主导作用发挥充分,而学生的主体地位却被边缘化,这是有问题的,已经到了把主体地位还给学生的时候了。他说,学而不习是制约我国创新创业教育的根本障碍,学而时习之,不仅是君子体验人生之乐的初始理想,更可成为当今创业教育改革的教学模式。说到育人,徐飞认为,在创新教育中,必须摈弃以前工业化时代“分科设系、学科导向”的教学传统,代之以“能力培养、问题导向”的育才方法。应该改变以前“批处理、程序化、模块式、流水线”的人才培养模式,积极开展启发式、讨论式、参与式、探究式教学,扩大小班化教学覆盖面,注重考查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应特别注意设置个性化的培养方案,以激发每一位学生的创新潜能,使得通才、专才、奇才、偏才、怪才等各类人才,都能发挥各自的创新潜能。同时,他提出,教育工作者必须牢固树立如下理念:以素质教育为中心,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根本;以创新引领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主动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徐飞说:中国大学应发扬我国自古以来“建国君民,教学为先”的重教之风,“以人为本,促人成才”的人文传统,以“虽无文王犹兴”的豪迈气概,弘扬“养浩然之气”的士风师道,为中国梦谱写辉煌的教育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