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项并举 小康不是梦

10.09.2014  16:18

 

利州曙光现代农业示范园。张玉洁 摄


        □特约记者 张文良
      按照 2016年 “基本建成广元经济文化生态强市核心区,基本实现全面小康”总体发展目标,广元市利州区确立了走在秦巴山区“实现全面小康”前列、走在全省“夯实底部基础”前列的战略定位,将扶贫开发作为总揽全面小康建设的切入点,举全区之力,整合资源、积聚力量;施个性之策,精准扶持、促进脱贫,铺就了一条从解决温饱到迈向小康的金光大道。
    近年来,利州区扶贫开发取得了初步成效。2011年—2013年,全区农民人均 纯 收 入 从5732元 增 至7492元;农村贫困人口数量从30716人下降到20520人;贫困 发 生 率 从15.12%下降到12.4%(按 照2300元的国贫标准),为2016年利州基本实现全面小康打下了坚实基础。
关键词
整村推进,连片开发
    整村推进,连片扶贫规划实施前,利州区工农镇千佛村是典型“山高石头多,人畜缺水喝、农民收入少、年年灾情多”的贫困村。规划实施以后,该村实行整体建设,从解决村民饮水问题入手,修建村组公路、沼气池,实施土地整理项目,大力发展了核桃种植等产业。
    “核桃收入稳定,旱涝保收,这样的日子真让我们老百姓高兴。”在农技专家的帮助下,村民谭玉满发展核桃1.2亩,仅此一项,年纯收入过万元。
背景
    2011年,利州区确定了工农镇千佛—亮垭—学地、荣山镇渔河线、三堆镇宝清沿线三大连片扶贫开发示范带,整村推进。逐村制定包括基本农田、人畜饮水、道路、贫困农户收入等内容的扶贫规划,整合各类支农惠农资金和扶贫专项资金,分年度组织实施,力争实现贫困群众增收、基础设施提升、社会公益事业发展、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改善的目标。截至2011年底,启动实施7个新村的扶贫,减少农村贫困人口4620人。
关键词 争取项目,保证投资
    整治、硬化三棵村、枫香村等村道23公里;改建新建蓄水池32口、新建引水渠7.5公里、整治山坪塘2口;土地整理1850亩……这一系列的贫困山村生产生活条件的改善,得益于利州区被纳入秦巴山区区域发展连片扶贫开发县区后,其相关政策的有力支撑。
背景
    2012年,按新的人均2300元的扶贫标准,利州区尚有贫困人口41375余人。为此,利州区通过各方努力,于2012年5月被正式纳入秦巴山区区域发展连片扶贫开发县区,享受秦巴山区区域发展的相关政策。按照国务院扶贫办要求,利州区认真做好秦巴山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实施规划编制工作。截至2012年底,该区上报各类项目1700余个,总投资约1123亿元。
关键词 产业跟进,助农增收
    地处高寒偏远的金洞乡天峰村、白朝乡徐家村,直到上世纪80年代初还有七成多农户无法解决温饱问题。近年来,利州区把发展优势特色产业作为扶贫开发的一大“造血”法宝,因地制宜打造出了核桃、木耳、香菇等一批产业,这些扶贫产业宛如一个个引擎,推动当地农民收入节节攀升。
    如今,白朝乡成为森林蔬菜之乡;金洞乡成了食用菌基地;工农镇核桃已名声在外;荣山镇大地村辣椒红成一片……
背景
    近年来,利州区大力推进产业化扶贫。结合整村推进、连片开发试点和科技扶贫。扶持贫困农户,建设产业化基地;扶持设施农业,发展农村合作经济,推动贫困地区产业开发规模化,生产标准化,有效带动贫困农户实现了脱贫致富。2013年,利州区加快连片扶贫开发项目实施,全年共计完成投资3304.36万元,发展食用菌72.3367万袋。实现人均增收3200元,贫困户增收4700元,贫困人口减少2803人。
关键词
精准扶贫,特惠到户
    初秋,大山深处的宝轮镇苏家村,条条入户道路蜿蜒相通,幢幢青瓦白楼静卧山间。几年前,苏家村几乎还是一座与外界隔绝的 “孤岛”。“祖祖辈辈生活在这里,出行靠腿,运输全靠肩挑背扛。”坐在宽敞明亮的新居里,建卡贫困户苏连富和记者聊起家常。
    “有了包带干部的帮扶,加上特惠资金,这日子一天比一天好!”如今苏连富不仅住上了新居,还发展起了土鸡养殖和蔬菜种植产业。苏连富及其所在村庄的变化,正是利州区开展个性化扶贫工作机制,将政策特惠到户,改变贫困农民生活的真实写照。
背景
    2014年,利州区创新扶贫开发工作新思路,大胆实践精准化扶贫新机制,通过“三千干部包万户,带领群众奔小康”活动,开展个性化扶贫工作机制。全区共识别包带建卡贫困户5228户19653人。在9个乡镇80个贫困村培训600余人,按照“一户一策”、“一户一方案”的工作思路,强化规划制定,重点以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为主。同时,依据利州区《关于建立个性化扶贫机制加快农村脱贫步伐的意见》,将政策特惠到户,采取以点对点扶贫的工作新措施,落实减贫工作,截至目前,全区已减少贫困人口200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