壤塘:民族团结一家亲,石榴结籽心相连
中新网四川新闻5月31日电 (何永美)天高云淡,牧歌悠扬。走进壤塘县,美丽的藏式新居鳞次栉比,一条条宽阔整洁的公路像丝带一样连接着牧家.....各族人民团结、和谐、幸福的壮美画卷徐徐呈现。
大美壤塘,幸福家园。壤塘县委宣传部供图近年来,壤塘县以创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县为主线,以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为抓手,始终坚持以发展助推团结、以团结带动发展,民生发展稳中向好,群众生活质量显著提升。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呵护壤塘经济发展、社会稳定、民生幸福,紧紧团结在党旗之下。
“这么远的山路,还下着这么大的雪,你们走路上来,冻坏了吧.....”吾伊乡松得村村民甲尕握着联系干部冻得通红的双手激动地说。三月的壤塘仍旧是大雪纷飞,为了找到联系户,干部们常常需要翻山越岭,骑摩托车又要改步行才能到达牧民所在的冬牧场,“娃娃们每年都要来几次,了解家里的情况,问我们面对的困难,仔仔细细的记录,想尽办法的帮我们解决,就像自己的娃娃一样。”甲尕一边说着,一边连忙在火炉旁给“亲戚”们摆上凳子,递上热茶。
走寨入户了解群众生活。壤塘县委宣传部供图每年三月,壤塘全县干部们都要深入“最后一公里”“最远一家人”,与”亲戚“同吃、同住、同劳动、同学习,宣传党的惠民政策、谋划产业发展、落实利民政策,干部夜宿农家牧户、牧民拉着干部谈心,是经常的事,干群一起春耕,一起收获,过年过节邀请干部一道参与更是屡见不鲜,“干部干给群众看、干部带着群众干”就是壤塘干群关系最真实的写照。
“以前哪里看得见蔬菜,牧民的地里面就种土豆和青稞,还有一些豌豆,供一家吃。”一辈子生活在壤塘南木达镇的索斯甲,见证了壤塘县产业发展的蜕变。“现在,我们做饭都讲究以绿色蔬菜为主了,大家都是换着花样的吃”说起如今的美好生活,索斯甲的幸福感油然而生。
壤塘生态效益农业示范园。壤塘县委宣传部供图壤塘县属半农半牧区,群众普遍以青稞、马铃薯为主食。长期以来,群众面临吃菜难、吃菜贵困难,偏远牧区甚至无菜可吃。近年来,壤塘县依托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遵循“建基地、创品牌、搞加工”的产业总体发展思路,坚持绿色生态发展,围绕“粮、油、菜、药、畜”等产业重点,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合理优化产业布局,积极发展现代农牧业和生态农牧业,推动壤巴拉高原双低油菜产业园、生态蔬菜产业园、牦牛产业园、林下经济产业园和传统特色农作物产业园建设,构建“5+N”生态产业体系,推动高原现代生态农牧业发展。
蔬菜基地、创业园、“菜园子”从无到有,“双低”油菜、木耳、香菇等特色作物种植由小变大;以家庭牧场、联户牧场为特征的现代畜牧业形态得到培育,牦牛、中蜂等迈上新的养殖道路。
俄尖扎西正在制作藏陶。壤塘县委宣传部供图在壤塘藏式陶艺传习所里,来自上壤塘乡查卡村的俄尖扎西正在专心致志的制作着泥坯,“我从2015年开始学习藏陶制作,现在已经基本掌握了陶艺技能。”几年前,俄尖扎西还是一个牧场的放牛娃,如今已是壤塘县藏式陶艺非传习所里的一名优秀学员,依靠销售藏式陶艺品,每月收入达1000多元。
如今,在壤塘像俄尖扎西一样通过非遗技艺学习改变人生的例子越来越多。为使非遗文化得以保护与传承,使文化“活起来”,壤塘积极探索深化文化发展与群众增收“互促共赢”模式,充分运用“互联网+”等科技手段,建立一条完善的文化产业链,实现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型发展。
布贴唐卡学习班。壤塘县委宣传部供图为了使文化更加繁荣昌盛,壤塘选择“走出去”,采取“传习所(基地)+公司+农户”,以唐卡为中心,辐射带动发展壤塘非物质文化。目前已形成唐卡、藏医、藏陶等46个非遗传习所,并先后在上海金泽镇、深圳瓷爱谷、江西景德镇等地挂牌20个非遗传习基地。
如今,行走在壤塘,放眼望去,湛蓝的天空下,远山苍劲如黛,玉带般的公路飘入白云深处,与之相映成趣的是壤塘各族群众手足相亲、守望相助的美好画面,一幅幅民族团结的美丽画卷已铺满壤巴拉大地。(完)
来源:中新网四川 编辑:曹惠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