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强后盾”助社科事业百花齐放

01.04.2015  18:16

  近日,省社科联组织省内社科专家召开了今年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申报预评审会议,并向全国社科规划办报送1200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申请书。
  根据省委、省政府的发展战略,在省委宣传部的具体指导下,四川省社科联积极作为,在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立项和管理、省社科规划项目结构优化、重大项目的设置研究上成效显著,并以社科评奖为导向和杠杆,促进我省社会科学研究繁荣发展,积极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丰硕成果。
  国家社科基金立项数保持强劲增长势头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是我国唯一的国家级社科类研究项目,具有重要的示范和导向作用。省社科联一直把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管理工作作为我省社科规划工作的重点,扎实做好项目培育,以高级别项目为突破,不断提升我省在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申报的竞争力。
  2009年—2014年,我省获得的国家社科基金资助金额逐年递增,每年跨越一个新台阶,由1000万元增长到5000万元,获资助金额位列西部第一,项目数量、质量稳居全国“第一方阵”。
2014年,我省获得11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4项成果入选国家成果文库。
  省社科联相关负责人介绍,省社科联近年来致力于“大抓项目,抓大项目”。一是引导我省社科研究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使我省哲学社会科学战线紧密结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际,积极开展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为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作出了重要贡献。二是研究成果多、影响力大。我省的社科研究围绕省和国家改革发展稳定面临的重大现实问题和关系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全局的基础研究课题,推出了一批学术价值厚重、社会影响广泛的优秀成果。三是学科建设不断加强,形成了传统学科日益完善,特色学科快速发展,新兴学科、交叉学科不断拓展的发展态势。我省的优长学科主要有经济学、文学、历史学、考古学、宗教学和哲学等,特色学科主要集中在民族问题研究和巴蜀文化研究,新兴学科、交叉学科有灾难心理研究、科技金融研究等。四是研究队伍不断壮大,涌现出一批学术领军人物、学科带头人和中青年科研骨干。2009到2014年之间我省获立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35项,青年项目239项。
  省社科规划项目结构持续完善优化
  在省级层面上,多年来阻碍我省社科项目发展的瓶颈主要在两方面:一是项目种类局限,不能体现对专业和学科的扶持。二是资金来源渠道单一、资助金额小。
近年来,省社科联不断优化省规划项目设置,增加省规划项目类别,并选取重点学科发展方向,与其他单位合作,搭建出成果、育人才的立体发展平台。2009年—2014年,省社科规划项目由原来的7个项目种类、200余个立项项目、200余万元资助金额发展到16个项目种类、500余个立项项目、900余万元资助金额。广泛覆盖的项目类别,为省内各类研究人员提供了不同层次和类别的项目支持,体现出社科项目的梯级和层次,通过规划平台凝聚了全省广大社科专家学者的智慧和力量,为我省智库建设提供了基础支持。
  创新项目管理方法提升管理水平
  省社科联相关负责人介绍,省社科联从我省社科研究实际出发,秉持新思维、推出新举措,使我省各类项目管理工作亮点频现。
  创新制度建设,确保管理规范有序。做好社科规划管理,制度是根本。省社科联通过创新,抓住制度建设这个社科规划管理工作的“牛鼻子”,实现管理工作规范有序运行。2010年四川首创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申报“预评审制”。即邀请在川的国家评委,对全省申报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的申报书进行集体会诊,着力在提高申报书质量上下工夫,使我省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立项率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良好态势,并从 2012年开始由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在各省推广。在省级社科规划管理工作上,省社科联以重大招标课题为抓手,从2013年开始在全国较早地推出省级重大招标课题,现已形成每年征集选题、公开招投标、评审、立项的常态管理。这些重大招标课题紧紧围绕我省各项中心工作,引导社科研究为省委、省政府科学决策服务。
  创新管理手段,有效服务专家学者。管理手段科学与否,关系到服务质量的高低优劣。省社科联狠抓管理手段创新,管理的科学性得到提升,服务的有效性取得进展。四川于2010年在全国率先成立了“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成果鉴定中心”(以下简称“鉴定中心”),加强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和省级社科规划项目的科学化、规范化管理,严把项目结项质量关。“鉴定中心”成立以来,积极发挥作用,使四川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鉴定结项优秀率达到13%,高出全国成果鉴定优秀率10%这一平均水平。
  创新宣传方式,推动成果转化运用。成果转化运用是社科规划管理工作的重要方面和成效体现,省社科联采取多种方式加强成果宣传推介,积极促进社科研究为党和政府的决策建言献策。2014年,省社科联负责编撰的四川省哲学社科研究《重要成果专报》全年编发稿件36期,多篇成果得到省委、省政府领导重视,为决策提供参考。
  强化我省社科评奖的权威性和公信力
  四川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奖始于1984年,每两年开展一次。30多年来,我省社会科学评奖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共有5000多项成果、20000多名社科工作者获得了省政府的奖励。在省委、省政府的支持下,我省社会科学奖励总奖项数从不到200项发展到400余项,尤其是高等级奖项(一等奖和二等奖)的设置,从不到40项逐渐发展到100项;奖金金额翻番,一等奖奖金5万元。四川社会科学奖励的奖项数和奖金额在全国都居于前列。
  省社科联对社科评奖机制建设常抓不懈。2010年,省社科联建立了四川社会科学评奖专家库,实现了评审专家以随机抽取的方式产生,严格实行了回避制度;2012年,评审专家实行轮换制度,每位专家不得连续担任超过两届评委,确保评奖程序的公平公正;2014年,首次启用了网上申报和在线管理,进一步加强评奖过程的纪律监督,采取与评审专家签订《评奖工作纪律承诺书》、评审会议期间专家的通讯工具由纪律监督组代为封存保管等一系列措施,这些做法在全国都具有开创性和独特性。
  多年来,省社科联不断改进和完善评奖工作,像经营品牌一样维护四川社科评奖的权威和地位,不断提升其权威性和影响力。四川社科评奖工作始终把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学术导向放在首位;严肃学风,鼓励社科研究者面向实际、刻苦钻研、严谨治学、开拓创新;致力于实践基础理论研究与应用对策研究并举的原则;推出了一大批站在学科前沿、具有重要学术创新价值和良好社会效益,为党和政府工作大局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服务,尤其为我省各地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精品力作;培育了一批中青年社科研究人才。
  链接
  《向家坝水电站建设与宜宾经济社会发展》(第十四次评奖一等奖),报告提出的12个建议之一——建设向家坝灌区工程,经省政府报送水利部,并于2009年3月获水利部批复,2011年4月29日正式开工。向家坝灌区工程计划总投资180亿元,规划灌溉面积约350万亩 (川南占灌溉面积99.4%),分三期15年实施,覆盖宜宾、泸州、自贡、内江四市21个区县和云南昭通水富县,涉及总人口1240万,相当于在川南再造一个“都江堰”,产生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四川通史》〈重修本〉(第十五次评奖一等奖),全书篇幅430余万字,在史料撷选、解读辨析、思想观点、研究方法等方面都有重大突破,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更加全面、科学地反映了四川历史,受到党政领导和学术界的高度评价。
  《中外文论史》(四卷本 第十六次评奖一等奖),是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的研究成果。该成果四卷八编,共260万字,被誉为“宏微并观、纵横比较、内容富赡、析评精彩、彰显中国文论价值”,是国际文论学术界的响亮“发声”之作。
  《统筹城乡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研究》(第十六次评奖一等奖)是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的研究成果。《人民日报》发表书评,对书中提出的重视发展社会保障制度构建、社会保障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同向发展等观点予以积极评价。
  □赵静 谢莲碧 邓也

  图片由省社科联提供
 

文章来源:《四川日报》4月1日10版 网站编辑:周宅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