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通江县部分地区动物防疫中“一高一低”现象的探析

06.11.2015  14:04

  近几年来,随着各级政府和业务部门对动物防控工作的不断加强和推进,农村动物防疫工作有了很大的起色。但是通江县部分地区防疫密度高、免疫抗体低的“一高一低”现象比较突出。免疫抗体的产生和高低,受各种因素的影响,但免疫密度和群体抗体效价存在一定程度的正相关性,但在实际中,却出现群体密度高、抗体低这一相背离的尴尬局面。动物防疫的意义就在于通过病原的注入,刺激机体产生抵御这种病原再次侵入的免疫抗体,从而达到防病的目的,如果没有产生有效抗体,所谓的高密度又有什么用呢?笔者结合自己长期在基层工作的经历,浅析一下当前农村动物防疫中“一高一低”现象产生的原因及应对措施。

  一、原因分析

  1.防疫人员认识不到位、责任心不强。一部分防疫人员对动物防疫重要性缺乏足够的认识,麻痹大意,责任心不强,缺乏职业道德,表面上看在搞防疫,实际上对防疫质量和效果不关心,只管应付上级交给的防疫任务,具体表现为:省事、贪快,不按操作规范操作,随意性大;对个别家畜只挂标,不打针或一标管到老,依标为挡将牌,长期不打针;对暂不宜免的母畜、幼畜不及时补免;为了应付检查,只对川道、公路沿线等交通方便的重点地方进行突击防疫,对偏僻的地方长期不防疫;对猪的猪瘟、口蹄疫、蓝耳病,鸡的新城疫、禽流感等一畜多苗,不按程序,一针了事,出现免疫漏洞等。这样的防疫,肯定不会有好的效果。

  2.技能不高,操作不规范。由于防疫人员文化层次低,业务水平不高,在防疫的一些关键环节,把握不好,操作失误,影响免疫效果。一是疫苗的运输、保存不当,造成疫苗效价降低。疫苗是生物制品,环境温度对其影响很大。如鸡新城疫I系苗,正确保存有效期可达2年,在0℃~4℃保存,有效期为8个月,在10℃~15℃条件下保存,有效期3个月,而在25℃~30℃条件下保存,有效期仅10天。如果不按照规定温度妥善运输保存,打的就是无效苗。有的防疫员将疫苗领回后,由于农忙或其他原因,没有采取任何冷藏措施,将疫苗随意堆放,隔了几天才进行防疫。有的在防疫过程中不使用冷藏包或冰袋,将疫苗暴露在外界,日照风吹,从早打到黑,超时使用,免疫效果大打折扣。二是使用方法不当,操作不规范。有的防疫员不看说明书及注意事项,凭经验,随意用稀释液,稀释倍数不准;有的由于保定困难或怕免疫反应,采取半剂量注射或“打飞针”,特别是猪的口蹄疫、鸡禽流感为了减少应激,有的半量注射,造成进入体内的药量不足,不足以刺激机体产生足够的抗体,从而使动物机体不能够获得坚强的免疫力。一般抗体水平会随着接种剂量的增多而提高,但若剂量过大,又会抑制机体产生抗体,甚至出现免疫麻痹,反而不产生免疫抗体或者很低;不注意针头、注射部位的消毒,造成交叉污染,引起炎症反应,影响免疫抗体的产生;对一畜多苗和一苗多次,为了省事,不按照免疫程序,将不同疫苗同时接种,或者苗与苗之间间隔时间不够,或者只免一次,形成免疫空白,影响免疫效果。三是接种方法不当。每种疫苗都有最佳的接种方法,如若不按规定的方法接种,免疫效果就不会很好。如鸡新城疫I系,肌注效果就明显比饮水免疫效果好;猪瘟、猪口蹄疫和猪蓝耳病疫苗接种要求深部肌肉注射,如注射在皮下或脂肪层,吸收不好,效果差,还会引起局部炎症等不良反应。四是动作粗暴。在防疫过程中,由于动物受到驱赶、剧烈拉拽等强烈刺激,可能激发肾上腺释放皮质激素,使机体产生免疫抑制,从而达不到应有的免疫效果。

  3.客观因素的影响。一是母源抗体的干扰。母源抗体是干扰疫苗免疫最常见的因素。由于没有检测手段,当母源抗体滴度高时,实施免疫接种,影响后天免疫应答的产生,导致初生动物的免疫失败。二是动物患有先天性免疫缺陷或感染免疫抑制性疾病。最常见的如猪瘟、猪蓝耳病、伪狂犬、传染性法氏囊等。这些传染性病原体主要是侵袭、损害动物的体液或细胞免疫中枢器官,使其淋巴细胞生成受到破坏、降低或不能产生免疫球蛋白,导致免疫机能障碍,使动物群体对疫苗接种的应答反应性降低,出现免疫抑制现象。另外霉变的饲料、农药  、许多防病治病的药物如痢特灵、氯霉素、卡那霉素等长期应用均可抑制免疫应答而导致免疫失败。三是饲养管理不当。饲料营养不均衡、水平低;卫生条件差,圈舍空气长期秽浊;长期应用霉变的饲料或不洁的饮水;免疫前后,受到细菌或病毒的侵袭,均可引起动物免疫系统的组织部分甚至全部萎缩以及活性细胞的破坏,进而引起免疫失败。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实践中出现的所谓防疫密度 “”,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高,其中含有很大的“水分”,免疫抗体“”才真正反映了现今的防疫现状。“一高一低”现象,从一个方面也反映了当今动物防疫的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一头是国家对动物防疫的重视和各项措施的加强,另一头是村级防疫员和养殖户态度的漠然和技术的跟不上,形成了“翘翘板”。究其原因,值得深思。

  二、应采取的措施

  1.加强防疫员队伍的建设和监管。一是对防疫员的选拔任用要提高准入门槛,要具有一定的文化知识和敬业精神,实行严格的培训考核,“严进宽出”;二是不断提高防疫员待遇,改善工作环境,及时解决其工作、生活中的困难,使其无后顾之忧,全身心地投入到防控工作之中;三是对防疫员要加强监管,建立严格的考核制度。对长期不负责任、弄虚作假、工作落后、不服从管理的防疫员,要坚决撤换;对在防控工作中突出,有重要贡献的防疫员给予重奖,通过淘汰、奖优罚劣等措施,充分调动防疫员工作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逐渐培养一批年轻有为、充满活力、工作靠得住、业务水平较高的防疫队伍。

  2.加强培训。一是加大防疫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普及防疫知识,提高操作技能,使防疫员及养殖户树立起“依法防疫,强制免疫”、“防大于治”的意识,自觉接受防疫。二是加强对防疫人员的职业道德、责任感的培训。使其干一行、爱一行、精一行,以认真负责的态度干好本职工作。三是严格规范防疫人员操作。在疫苗的运输、保存,使用方法,接种途径,程序化免疫,发生副反应的处置等防疫的关键环节加强培训。使防疫员能够全面熟练地掌握防控的基本技能,做到认识高,责任强,技术娴熟。

  3.加强基层基础设施建设和监测能力。继续实施冷链建设项目,在进一步装备乡镇站的同时,将冷链设施延伸到村组,使每村疫苗保存有冰箱或冰柜,运输有冰袋或冷藏包,而且在经费上要保证冷链设施的正常运转,做到“苗不离冰、冰不离苗”,确保疫苗效价和防疫质量。同时要加强疫病监测,特别是抗体检测,各乡镇要尽快建立自己的兽医实验室,随时对免疫效果进行抗体检测。对免疫抗体水平达不到规定要求的,要及时加强免疫,并根据抗体消长情况适时免疫,同时对新添槽的、暂不宜免的畜禽及时补免,做到“两高”,全面提高防疫质量。

  4.加强疫苗的应用试验。针对目前日益繁多的疫苗,解决防疫费时、费力、易出错的问题,基层单位应联合各大科研院所积极开展疫苗效价评价、不同疫苗优化组合试验,在确保防疫质量的前提下,实行一针多防,优化接种途径,减轻防疫人员的负担,减少出错的几率,提高疫苗效率。

  5.改进和完善防疫效果的考核评价办法。改变重免疫密度轻抗体检测、重群体抗体合格率轻个体抗体效价的考核评价办法,在充分考虑群体抗体合格的前提下,加大对个体抗体效价以及离散度的评价,提高群体免疫抗体的均匀度;加大免疫抗体在防疫考核中的分值,实行免疫抗体“一票否决”。考核结果与报酬、末位淘汰制挂钩,促使防疫人员注重防疫质量,提高防疫效果。

  6.加强标准化示范创建,大力推广标准化养殖。以养殖小区和规模场(户)建设为重点,健全防疫制度,加强饲养管理。一是建立严格的防疫制度,对防疫程序、操作方法、剂量等要有严格的说明和规定;二是完善免疫档案,对暂不宜免的畜禽要逐头登记,推算出应免时间,及时进行补免,对抗体水平不达标的,要及时加强;三是加强饲养管理,促进机体免疫应答。饲喂全价配合饲料,提高饲料营养水平,特别是蛋白质和维生素。控制好舍内温度、湿度、通风换气以及密度,注意防寒保暖,尽量减少各种应激,特别在接种前后3天,管理要细,防止其他细菌、病毒的感染,并不得消毒和使用抗生素药物,以免影响免疫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