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特产搭上网销“顺风车”
石雨川 本报记者 游飞
12月5日,汉源县清溪镇赶街农村电子商务服务站里,站长刘炳静正忙着上传几张当地的花椒图片到网站。编辑图片、在网店上架,这一系列动作,他完成得十分熟练。
如今,上网“淘宝”在农村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而随着雅安农村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村民们不仅能享受“足不出户购遍天下”的便捷,甚至还依托网络探寻新的致富之道。
刘炳静今年39岁,曾是当地一家企业中层干部,不久前主动辞职,做起了农村电商的买卖。今年年初,搭上政府招商引资便车,刘炳静建立了当地赶街农村电子商务服务站。
农村电子商务服务站设立,不仅让不懂电脑、没有网银的村民也都有了上网“淘宝”的机会,还为当地的农产品“触网”提供了机遇。
“以前村民自家农产品,要么只能坐等贩子来收购,渠道不稳定;要么得自己运到县城去卖,十分麻烦。虽然都知道可以上网卖,但要实际操作,大家又都不懂。”刘炳静说,有了电子商务服务站这个平台后,“网销”对村民来说不再是“高大上”的难题。
今年夏天,当地大樱桃集中上市,一时间供大于求。捕捉到这一商机的刘炳静立即上门,动员果农们把自家大樱桃通过服务站销售出去。同时,他在网店里对大樱桃进行图文推介,吸引客户。“生意最好的一天,下了800多件的订单,一下子就赚了5000多元,我自己都不敢相信。”说起这段经历,刘炳静眉开眼笑,言语间还有止不住的兴奋。
几次成功的“合作”后,刘炳静的服务站在当地名气越来越大。村民们纷纷将自家种植的花椒、天麻、苹果、黄果柑,甚至初加工后的地瓜干、果脯,都交给刘炳静拿到网上去售卖,当地不少农产品合作社也来找刘炳静,想“强强联合”。
“农村土特产搭上‘互联网+’的‘顺风车’,等于走上了销售的‘高速路’。”刘炳静说。
“目前,雅安市已在村上设立了农村电子商务服务站211家,引导和培育农村群众的网购习惯,释放农村群众的消费需求,让其享受到与城市居民同样便捷的服务和物美价廉的商品。”雅安市商务和粮食局相关负责人认为,这些农村电子商务服务站的建设,也在实现“买”的基础上承担起“卖”的桥梁纽带作用,帮助村民将自产的绿色生态农副产品销往更广阔的市场,实现农产品“最后一公里”的有序集散。
专家点评
农产品“触网”必须遵循市场规律
成都理工大学校长助理、博士生导师施泽进:
农产品“触网”,是信息化时代发展的必然,也是新常态下实现贫困农民脱贫致富的一条思路创新和有效途径。“这对农民的生活方式,甚至是农业的生产方式都必然带来一些变革式的冲击。”
在这份冲击之下,必须理顺网络两端的关系,才能保证农村电商的健康有序发展。
“网络两端,无论是商品下乡,还是农产品进城,无非就是买和卖。存在买卖就有市场,有市场就必须遵循市场规律。在完全的市场交易中,产品质量的把控、物流过程的快捷、细心周到的服务、交易信息的安全都缺一不可。”
近年来,为了发展农村电商,政府有意识地进行了许多有益的引导,这是值得鼓励的。不过这种引导一定要基于遵循市场规律的前提下,不能为了追求短期的交易量,而放弃了对质量、服务等的监管和把控。
此外,“目前发展农村电商,交通物流是最大的硬伤,政府在积极引导之余,更需做好完善交通等基础服务,为发展农村电商创造必备的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