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接第十四次党代会】土木学院奋力推进综合改革 以优异成绩助力学校工科登峰

28.11.2014  16:25

2008年,学校第十三次党代会制订了建设交通特色的多学科协调发展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奋斗目标和“五大强校战略”,提出了实现学校又好又快发展的“八大工程”及“三步走”的发展步骤。据此,土木工程学院党委和行政深入贯彻落实学校第十三次党代会精神,在学校党政的领导与指导下,团结带领全院教职员工,大力推进学院综合改革,以构建研究型学院为目标,探索建立符合现代大学特征,与研究型学院相适应的学院学科科研、人才培养和学院管理体制机制。

——打破现有责权利不清晰的校—院管理模式,建立以目标管理为核心的新型模式,解决学院发展动力问题,变牵引发展为驱动发展;

——积极厘清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的关系,改组教授委员会(学院院长、书记均不是教授委员会成员),全力推行教授治学,赋予教授委员会学术咨询与决策的权利;

——树立行政执行和服务意识,严格执行“三重一大”党政联席会决策制度;

——逐步形成以教授治学为灵魂、以基本制度为基础(学院制定了《教授委员会章程》《课程责任教授试行办法》《新聘教师培养管理办法》《西南交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团队与教师考核方案》等一系列文件)、以解决现存制度问题和弊端为导向、以“制度群”的建构为保障,党委、行政、教授委员会、教代会既分工又统一的学院治理结构,做到整体谋划,系统思考,统筹推进,立治有体、施治有序,奋力推进学院向研究型转变。

近五年来,土木工程学院在实验室平台建设、高端人才引进、学术团队与国家基金申报,提高本科教学质量与研究生教学质量,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等诸多方面均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为学校工科登峰行动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学科建设成果丰硕

过去五年,学院着力突破高端平台缺失的困境,构建了国家级和省部级结合的“123”实验平台体系,为基础研究和科技创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学院以引进和培养高端人才队伍为核心,凝聚了高水平的科研创新团队,保障了学院高水平研究成果的不断涌现,取得了一系列以国家奖为标志的重大研究成果,并在国家重大基础研究项目、高技术研究项目以及国家自然基金重大项目上取得了重大突破,国家项目的数量和质量不断攀升,学科建设取得丰硕成果。

1. 平台建设

学院高度重视实验平台建设,自2008年获批第一个四川省重点实验室之后,在短短四年又陆续成功创建了1个国家工程实验室,2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2个四川省重点实验室,形成了覆盖土木一级学科的高水平“123”实验平台格局。截止目前,学院实验平台无论在数量和质量上均位居国内前列,硬件实力达到全国顶尖,毫不逊色于国际知名土木高校。这为学院进一步提升学科建设水平,引进高层次人才奠定了良好基础。

 

“1”个国家级平台 ——“陆地交通地质灾害防治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于2012年11月由国家发改委、交通运输部批复建设。目前正在建设的一期工程地震模拟振动台为国内最大,世界第二的地震模拟振动台(双台阵系统,其中大台尺寸为8*10m),建成后将大幅提升桥梁与隧道、岩土工程、结构工程的试验能力,使我校的抗震试验平台处于国际领先水平,这是交大实验平台建设的一大跨越式成果。该实验室实现了土木工程及相关学科群国家级创新平台零的突破。

陆地交通地质灾害防治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


“2”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高速铁路线路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交通隧道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高速铁路线路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于2008年底获批成立,2009年6月通过建设计划论证,2011年12月12日顺利通过教育部验收,正式对外开放运行,成为我校高速铁路线路工程领域的重要研究平台。正式开放运行以来的近三年中,实验室获得包括国家973计划课题、86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在内的20余项国家级项目和40余项省部级项目的资助,出版专著和教材10余部。发表论文400余篇(SCI/EI收录150余篇),获授权国家专利20项。获省部级及以上科技进步奖10余项。

       

                      高速铁路线路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大厅                    实验室主持研制的高速道岔

  交通隧道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于2010年得到教育部可行性批复,2011年得到教育部同意立项建设,2012年建设计划通过专家组论证,正式进入建设期,实验室于2013年底竣工验收投入使用,从而成为我国交通隧道建设领域应用基础理论研究、共性关键技术及先进装备研发的创新平台和技术辐射中心。实验室拥有的三维应力场模拟系统、盾构隧道纵向结构模型试验系统、车隧气动压力波模拟系统等专业化的设备和装置,其成套性、先进性和覆盖面位居国内同类高校第一,并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

             

                      交通隧道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多功能盾构隧道结构原型试验系统

 

“3”个四川省重点实验室 ——“抗震工程技术四川省重点实验室(2008年获批)”、“道路工程四川省重点实验室(2011年获批)”和“风工程四川省重点实验室(2012年获批)”。

           

      抗震实验室地震模拟振动台                沥青混合料疲劳测试系统                风工程实验室3号风洞


2. 学院高端人才引进和培养取得突破性进展

学院积极进取,抓住机遇,在高端人才的引进和培养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2010年至今,学院增加了秦顺全、梁文灏、杜彦良3名双聘院士,引进了李志林(后院系调整,并入“地球科学与环境工程学院”)、赵兴权、王郴平、郑东生4名千人计划特聘教授,1名长江学者陈新中,1名青年千人黄国庆,聘任了马中国、孙玉平2位海外院长。在本土人才方面有1名长江学者何川,何川、王平2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学院近几年的人才队伍建设,优化了学院教师队伍的结构,提升了学院整体学术水平和科研能力,为学院比肩国际,跃居世界土木行业前列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储备。2013年喜获校人才引进培养一等奖。

在此基础上,为了全力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学院倾力打造了由高端人才领军的顶级科研团队,构建了覆盖重点学科方向的六大顶级科研团队格局,即:以秦顺全院士为学术带头人的“深水大跨桥梁研究”创新团队、以 何川 长江学者为学术带头人的“大型及复杂交通隧道工程” 教育部创新研究团队、以 王平 杰青为学术带头人的 “高速铁路轨道结构理论与关键技术研究”创新团队、以 赵兴权 千人为学术带头人的“特殊条件下岩土工程抗减震理论与建造技术”创新团队、以 王郴平 千人为学术带头人的“高地震烈度艰险山区高等级铁路公路线路工程减灾理论与创新”创新团队、以 赵世春 教授为学术带头人的“综合交通枢纽站房复杂结构体系抵御极端作用关键技术研究”创新团队。   

3. 基础科研水平显著提高,涌现了一大批科研成果

学院自然基金申报连续五年取得了优异的成绩。截止2014年,学院各类自然基金项目共获批125项。其中:2010年申报79项,获批17项;2011年申报81项,获批22项;2012年申报89项,获批27项;2013年申报80项,获批30项。2014年,申报86项,获批29项。连续5年稳居学校首位,获批基金总量排名跃升国内高校土木工程学科前茅。


在国家自然基金项目获批大幅增加的同时,近5年来,学院获批国家973计划、863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火炬计划项目10余项,其他省部级以及横向项目910余项,近五年来,共完成科研经费4亿元(09年7615万元,10年7713万元,11年7760万元;12年9298万元;13年7633万元)。纵向课题科研经费1.7亿元。

在科研成果方面,近五年来,学院共获国家科技进步奖17项,其中一等奖3项,二等奖10项(主持2项)。获得省部级奖102项,何川教授获得何梁何利基金科技进步奖。发表(EI、SCI)论文1660篇左右。授权发明专利43项,适用新型专利45项。

4. 学院初步形成加强基础创新研究的新机制

为了鼓励和资助中青年教师认真做好基础理论研究,从实际工程中提炼出基础性的问题并深入进行研究,学院提出了旨在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原始创新水平与高层次人才培养水平的“土木工程学院基础研究创新计划”。学院筹集1000万资金,在3年内分期资助中青年教师开展基础研究,每项研究执行期为2-3年,在执行期内,受助教师需发表高水平论文2篇,且至少一篇等级为A+及A+以上。2014年,学院教师共申报120项,经学院教授委员会讨论资助其中的40项。学院还将陆续出台其他旨在加强教师基础创新能力的系列措施。

此外,学院在学科建设方面,率先开展了学科国际评估。积极加强国际国内学术交流与合作,举办了多场高水平的学术交流会议。

学科国际评估

 

  二、人才培养创新卓越

近年来,学院以培养“品德高尚、基础扎实、专业精湛”的拔尖创新人才为目标,遵循“德育为先,质量为本、能力为重、特色鲜明”的教育理念,探索实践本-硕-博贯通培养模式,围绕培养学生“测、绘、算、研、管”五大核心技能,着力完善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创新教学的教育体系和土木工程专业阶梯式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成果显著。

1. 着力构建土木工程阶梯式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

学院土木工程专业于2008年获批为国家特色专业,2010年参与首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项目,2012年获批为国家重点建设专业。学院构建并实践了“面向现代铁路与轨道交通需求的土木工程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在国内高校中走出了一条交通土建工程人才培养的新路子。

                                学院面向现代铁路与轨道交通的土木工程阶梯式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学院构建了“创新为魂、实践为线、基于行业、面向世界”的土木工程专业特色课程群体系,建设了以6门国家级精品课程引领的交通土建精品课程(精品资源课程)体系。主编出版了17本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6本教材入选 “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国家级规划教材,8本教材获批“四川省十二五规划教材”,形成了轨道交通特色教材体系。学院确立实施了43门重要课程建设,在23门专业核心课程中推行了责任教授负责制,有4门原国家精品课程获批成为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程,1门获批为国家级精品视频课程。为了适应高铁走出去要求,学院率先在中国大学MOOC平台上开设高速铁路MOOC课程,启动了12门MOOC课和校级精品资源课的建设。

 

                学院面向现代交通的土木工程专业课程体系                学院近年来主编出版的教材


学院土木工程专业综合实验及工程实训平台建设取得可喜成绩。学院国家级教学实验示范中心于2012年以优秀成绩顺利通过教育部检查组验收,涵盖结构工程、岩土工程、铁路工程、道路工程、建筑材料、流体力学、工程制图、桥梁工程、地下工程等10个基础教学与专业教学实验室。近年来,学院新增了38项实验实践实训项目。建成了以“西南交通大学——中铁二院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为代表的研究生、本科生校外实习基地17个。学院专为培养研究生核心能力的“研究生工程计算实践基地”已建成投入运行。

学院教学改革成果丰硕。近年来,学院主持完成8项国家级教改项目,4项省级教改项目,目前主持两项四川省教改项目。学院“面向现代铁路与轨道交通需求的土木工程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与实践”获四川省教学成果奖一等奖。在研究生教改方面,学院参与了学校主持的2项国家级研究生教育改革项目,其中学院主研的“研究生专业学位教育综合改革试点(建筑与土木工程领域)”以“优秀”成绩通过国家验收。学院目前主持3项四川省研究生教育改革创新项目,“面向国家重大需求,改革培养模式,有效提升研究生创新实践能力”获得了2014年国家级教学改革成果二等奖。“构建实践平台,提升国际素养,创新教学方法——交通土建类研究生三元联动培养模式”获2013年度四川省教学改革成果三等奖。

学院积极推进学生国际交流。五年来派出学生交流80余人,其中博士交流项目53人。学院与美国等高校联合培养博士50余人,硕士生11人。来学院外国留学生逐年增长,五年共计来源15个国家100余人,其中硕士以上37人。

2.  打造一流的学生科技创新平台,学生荣获多项国家级竞赛大奖

学院通过持续开展SRTP、土木科技月和技能竞赛等创新教育活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学院连续14年举办了土木科技月,2010年开始,土木科技月实现土木学科全覆盖,发展成为以土木专业学科为依托,集讲座、报告、设计、制作、论文、展览等多种形式为一体,涵盖建筑工程、桥梁工程、岩土工程、铁道工程、隧道工程、道路工程、图学技能等方向的5个大项、13个子项竞赛活动,覆盖我校九里、犀浦、峨眉三校区,包含土木、地学、建筑、艺传、力学、材料等十几个院系,每年学生参与人数超过3000人,每年专业教师参与人数近100名,模型成品超600件,成为了学校大型科技创新品牌活动。前不久,学院还成功组织举办了四川省首届大学生结构设计大赛。

 

                                                  土木科技月精彩瞬间                                四川省首届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

 

近五年来,学院在学生学术科技创新活动中屡获殊荣,博士生杨长卫获得刘恢先地震工程奖学金(2年一次,每次全球8名),博士生唐煜在第6届计算风工程国际会议上获得“青年学者论文奖”(每4年一次,两个名额)。学生获得第三届、第五届全国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特等奖,英国“”想家抗震建筑设计挑战赛总冠军,第六届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特等奖,第三届全国大学生混凝土材料设计大赛团体特等奖。2009年以来,获国家级科技竞赛特等奖、一等奖共计12项,约计30人次,二等奖15项,三等奖9项,获得省级学科竞赛各类奖励28项。

 

   

                              刘恢先地震工程奖学金                    第五届全国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特等奖

3. 着力构建以发展为导向的学生工作新模式,助力学生成长成才

五年来,学院学生工作按照学校 “德育为先、促能为本、文化为魂、安稳为基”的总体要求,科学、专业、细致地为学生搭建精细化、品牌化的能力提升平台,促进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创新能力、文化素养、身心素质的发展,服务和促进青年学生的成长成才。全面推行了“小班制、讨论式、互动式”的入学教育组织形式,设计有13大专题每年开展40余讲课,引导新生“深度融入、快速适应”大学学习、生活,并对大学四年进行思考和设计规划;构建并组织实施了分类别、分层次的学生干部培养体系,实行“新阶梯成才”学生干部培养计划,通过理论学习(包括理想信念、自我认知、领导能力、业务能力、技能训练等五个课程模块)和课外实践(包括工作经验交流、“好书伴我成长”学生干部读书团队素质拓展训练、工作实践等四方面),打造强有力的学生干部队;开设发展类训练营项目:“时间与计划管理训练营”和“压力管理训练营”,加强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培养。

     

 

近年来,学院抓住青年学生成长成才规律,围绕青年学生成才成长需求,不断探索创新,积极推进校园文化建设及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努力提升青年学生素质教育质量,增强学生综合能力。学院现已形成研究生会、研究生新闻中心、学生会、团建中心、科创中心、大学生学业与发展指导中心、本科新闻中心、青年志愿者协会、园区管理中心、就业指导中心“十位一体”的团学组织构架。大力打造精品化的思想教育活动和文化体育活动,每年度均开展学生活动90余项;积极拓展志愿服务基地,我院共有志愿服务基地7个。自2007年以来就业率均保持在99%以上。学院自2010年连续4年获得五四红旗团委,获得优秀学生工作者、就业先进个人等表彰30余人次,1人获四川省十佳辅导员称号。

   

 

  4. 主动服务高铁人才继续教育,开展高水平国际国内培训

2011年,学院成立继续教育中心(西南交通大学高铁国际培训中心铁路建设与工务培训基地),为中国铁路总公司、多个路局开办了铁路既有线路养护、提速,高速铁路路桥专职任职资格、高速铁路线路专职任职资格等多种内容培训班,培训总人数逾万人,培训总人数逾3000人。

学院继续教育中心主动对接中国高铁走出去战略,为亚非多个国家和地区做铁路人才培养顶层设计,参加规划中的乌干达、埃塞俄比亚等国铁道学院的规划,已为中国台湾、伊拉克、埃塞俄比亚等国家和地区的土木工程和交通运输工程领域培训了大量的专业技术人才。

 

三、围绕学院中心工作加强党建工作

在学校党委的领导下,土木工程学院党委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落党的十七大和十八大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五年来,坚持在学院党建工作中,紧跟党的时代主题,结合本学院的发展实际要求,认真贯彻上级党组织的各项方针、政策,不断巩固和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紧密围绕学院中心工作,助力推进学院的综合试点改革,顺利开展了“科学发展观”、“五好五带头”、“创先争优”、“共筑中国梦”、“党的群众路线教育”等一系列主题活动,在每一次的党建工作中都充分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解放思想,开拓创新,有所成效,有所提升,在推进党的建设的同时,更从政治上保证了学院的稳定发展,保障了学院各项工作的顺利实施。在基层组织建设方面,在学校组织部的支持下设立了教职工党总支、九里校区学生党总支、犀浦校区学生党总支三个党总支,大大加强了党建工作的力量。学院党委积极探索了以学术团队、纵向设置党支部的基层组织建设新模式,取得良好效果。2012年,学院党委荣获学校创先争优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

学院党委指导学院工会在校内率先建成“教职工之家”,于2011年获得全国总工会颁发的“教工书屋”合格单位证书,2013年获得四川省教科文卫体系统颁发的“模范职工之家”荣誉称号。 

   

 

回首过去,展望未来。土木工程学院将在学校党政的领导下,继续发扬百年优良传统,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进取,凝聚全院师生的智慧和心血,奋力推进综合改革,以实际行动迎接学校第十四次党代会的召开,以更加优异的成绩助力学校工科登峰,为实现建设交通特色鲜明的综合性研究型一流大学而努力奋斗!

 

土木工程学院近5年大事记

2009年

1.  学院“铁道工程课程教学团队”被评为国家级教学团队。

2.  学院获批国家自然基金10项。

3.  学院何川教授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入选 “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

4.  学院李小珍教授获得2009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参与),李永树教授获得2009年四川省测绘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主持)。获得中国公路学会科学技术奖,特等奖2项,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获四川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4项。

5.  学院获得第三届全国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的特等奖、最佳组织奖。

2010年

1.  李小珍教授荣获“2010年度四川省杰出青年学术技术带头人培养计划”。

2.  学院申报自然基金79项,获批17项,取得历史最好成绩。

3.  学院获得四川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6项;获得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一等奖1项,获得“中国公路学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

4.  学院抗震工程技术四川省重点实验室在2010年度考核评比中荣获全省第一名。

5.  学院举办了中国2008汶川大地震强震运动参数的特性报告会、汶川地震灾区恢复重建中日联合调查研讨会、首届高速铁路精密测量理论及测绘新技术应用国际学术研讨会等学术会议。组团参加了第七届世界高速铁路大会、2010铁路联合国际会议等国际会议。

6.  组队参加了由英国大使馆文化教育处主办,英国布里斯托大学和同济大学承办的“”想家抗震建筑设计挑战赛,并获得总冠军。第三届“高教杯”全国大学生先进图形技术与产品信息建模创新大赛获得团体二等奖2项、个人一等奖3项、个人二等奖12项。第三届四川省孙训方大学生力学竞赛4人获一等奖、10人获二等奖、11人获三等奖。首届全国U30大学生混凝土材料设计大赛获得三等奖。

2011年

1.  教育部以教技函[2011]93号文,同意我校立项建设交通隧道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高速铁路线路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顺利通过教育部验收,正式对外开放运行。

2.  学院秦顺全院士工作室和“深水大跨桥梁研究中心”揭牌。

3.  学院依托“千人计划”,成功引进地震工程学和岩土工程结构抗震学领域的国际著名学者赵兴权教授。

4.  学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报81项,获批21项。

5.  何川教授主持的“大型及复杂水下隧道结构分析理论与设计关键技术”项目,获得2011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6.  学院获得2011年四川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项、三等奖5项。在2011年度“中国公路学会科学技术奖”评审中,获得10项科学技术奖,其中特等奖1项,一等奖7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

7.  学院举办了第三届“桥梁与隧道工程”国家重点学科建设工作研讨会。组团参加了国际交通及岩土工程国际会议(洛杉矶)、2011年世界隧道大会(赫尔辛基)、国际桥梁与隧道工程技术高峰论坛暨茅以升先生诞辰115周年纪念大会等学术会议。

8.  学院获得第五届全国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的特等奖、最佳组织奖。

2012年

1.  “陆地交通地质灾害防治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获得国家发改委批准立项建设。

2. 交通隧道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建设计划通过专家组论证,实验室正式进入建设期。

3.  学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报89项,获批27项。

4.“211工程”三期重点学科建设项目、风工程四川省重点实验室验收通过。

5.  学院国家级教学实验示范中心建设成效获得专家一致好评,并以优秀成绩顺利通过教育部检查组验收。

6.  何川教授主持的“成都地铁盾构隧道工程建设关键技术”项目获四川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何川教授获得“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

7.  苏谦教授主持的“高速铁路路基设计及其关键技术”项目获得2012年度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王平教授等获得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参与)。荣获2012年度中国公路学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3项;中国铁路工程总公司科技进步奖特等奖1项、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4项;荣获“西南交通大学2011年度科研任务综合一等奖”。

8.  学院主编的三本教材入选首批“十二五国家级规划教材”,2012年西南交通大学教学成果奖评比荣获一、二、三等奖各三项,其中,2项获推荐申报四川省教学成果奖。

9.  土木工程专业入选首批教育部“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重点专业。学院举办四川高校土木工程学院(系)院长(主任)工作交流会。

10. 由学院本科生组队参加的全国大学生学科竞赛,共计荣获一等奖3项,二、三等奖4项。

2013年

1.  学院形成了由1个国家工程实验室、2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3个省重点实验室构成的高水平实验室体系。

2.  学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报80项,获批30项。

3.  学院与中铁二局股份有限公司签订了合作协议,启动了西南交通大学——中铁二院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以及本科教学专业实验室建设。

4.  学院获得四川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2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2项;中国铁路工程总公司科学技术奖:特等奖1项,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中国公路学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3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

5.  “面向现代铁路与轨道交通需求的土木工程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与实践”获四川省教学成果奖一等奖

6.  学院举办了第六届中日美三边生命线地震工程学术研讨会、第七届全国防震减灾工程学术研讨会暨纪念汶川地震五周年学术研讨会、第十六届全国结构风工程学术会议、第二届全国风工程研究生论坛等学术会议。

7.  学院建成“西南交通大学—中铁二院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

8.  4门原国家精品课程获批成为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程。

9.  第七届全国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中获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