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国之宝《五牛图》是“达州造”? 牛是巴山牛纸是达州产
四川在线消息(四川日报记者 吴晓铃) 近日,北京故宫博物院建院90周年的重量级展览——“石渠宝笈特展”终于落幕。这次展览中,除了《清明上河图》吸引游客关注,被誉为9大“镇国之宝”之一的唐代纸本中国画《五牛图》,也一露真容。让人意外的是,《五牛图》也许和四川达州有关。因为它的作者、唐代有名的政治家和画家韩滉不仅曾在达州为官,而《五牛图》所用的黄麻纸,也是达州特产。
《五牛图》画的是达州黄牛?
这次故宫博物院的“石渠宝笈特展”上,传世孤本《五牛图》吸引了不少游客驻足。画卷长139.8厘米,高20.8厘米,画卷之上,5头牛各具姿态,或吃草放牧,或翘首似驰,或纵蹄而鸣,或回顾舔舌,或缓步趾行,动态十足,神情生动。每头牛皆目光炯炯,作者对眼神的着力刻画,把牛既温顺又倔强的性格表现得淋漓传神。在这幅图卷之上,还可以看到赵孟頫、孙弘、项元汴、弘历、金农等14位名家的题记。故宫博物院介绍称,《五牛图》是目前所见最早作于纸上的绘画,是为数寥寥的几件唐代麻纸绢绘画真迹之一。
史料记载,韩滉是唐朝宰相韩休的儿子,历任两浙节度使、宰相等职,封晋国公。达州艺术职业学院老师杨国志曾对韩滉及黄麻纸古法制造技术做过深入考证,他介绍说,韩滉从政之余,擅长书绘,尤其工于人物、田家风俗画。“他曾被授通州长史一职,相当于达州市政府分管文书的秘书长角色。在此期间,韩滉经常深入山乡,指导农民耕耘,因此画作中农村生活气息浓厚。”除了《五牛图》,韩滉还绘有《归牧图》、《集社斗牛图》、《田家风俗图》等作品。
但在中国历史上,没有任何记载证明《五牛图》画自达州。不过,在杨国志看来,《五牛图》中的耕牛、黄牛、花斑牛等,至今仍是大巴山农人耕田的帮手,“《唐朝名画录》曾记载‘韩滉能图田家风俗人物水牛、曲尽其妙’,说明画家热爱生活、观察细微。彪悍壮硕、个型庞大的大巴山牛,便极可能进入他的画中。”
通州黄麻纸助国宝存千年?
《五牛图》和达州有关,杨国志认为还有一个重要的证据:作者绘画所用的黄麻纸,曾是达州的特产。
达州地方志介绍,唐时,达州所产的苎麻是当地重要的经济作物,产量达到了全国的三分之一。这种原本用于织布的农作物,也是黄麻纸的重要原料。在达州地区,至今仍有百姓采用当地的苎麻和黄竹为原料,按一定比例加在一起,用原始的技术制造黄麻纸。
而故宫博物院曾经参与修复《五牛图》的沈洪彩也透露,《五牛图》所用画纸,业界大多推测来自达州。因为,韩滉在这里当过长史,且这里盛产苎麻。
记者查阅史料发现,黄麻纸最大的特点是纸质粗厚,耐久防蛀。唐宋时期的文书、经卷等多用黄麻纸,就因其能长期保存。清代李调元的《诸家藏书薄》也曾云:“唐代欧阳询黄麻纸草书《孝经》和五代杨凝武小字黄麻纸一幅,余皆见之。”而唐代李肇在《翰林志》中记述“凡赐与、征召、宣索、处方、日诏,用白藤纸;凡慰军旋,用黄麻纸。”可知黄麻纸在唐时已作为官方、军方的特定用纸。
杨国志表示,尽管用绢作画在唐代也是极为盛行,但绢的吸水效果比黄麻纸差。韩滉要画出牛的粗犷之姿,必然追求“粗笔辣手”的绘画效果,而用黄麻纸作画,显然比用绢更合适。
事实上,《五牛图》不仅创作自何地不可考,就连它的真伪也多有质疑。因为在日本大原美术馆,同样收藏了一幅绢本的韩滉《五牛图》。日本学界认为绢本才是《五牛图》真迹的重要证据,便是韩滉作为唐朝显赫之官员,更应该用绢来作画。
对此,国内书画鉴定的专家们反驳说:故宫馆藏的《五牛图》流传有序,且历代收藏家早有定论,便是真迹的最佳证明。而杨国志则认为,韩滉曾在通州为官,用通州产的黄麻纸描绘恰当的风物,完全有可能。而书画界还有一种“绢寿五百,纸寿千年”的说法,“《五牛图》从唐代至今已有1200多年,显然纸本作为真迹的可能性更大。”
△延伸阅读
《五牛图》身世坎坷
如今安然存放在北京故宫博物院的《五牛图》,身世相当坎坷。杨国志说,这幅画作流传到宋代时,一直被宫廷珍藏。元代经历战乱,此画流传到大书法家赵孟頫手中,如获巨宝的他留下了“神气磊落、希世明笔”的题跋。到了明代,《五牛图》又先后到了大收藏家和鉴赏家项元汴与宋荦的手中。清代乾隆皇帝广诏天下珍宝,《五牛图》被征召入宫,乾隆皇帝喜爱非常,并多次命大臣在卷后题跋。清朝末年,该画被转到中南海瀛台保存。1900年,八国联军洗劫紫禁城,《五牛图》被劫出国外,从此杳无音讯。
上世纪50年代初,一位华侨托人给周恩来总理带信,称唐代画家韩滉的惟一传世作品《五牛图》出现在香港,收藏者有意出手,他本来想从画商手中收购以献给国家,但苦于财力不足,希望中央人民政府能收回这件流失在海外的中国绘画珍宝。周总理接到此信后马上指示:派专家前去仔细鉴定,确定为真品后要不惜一切代价收回国内。经过多方斡旋,这幅一千多年前的稀世珍品最终以6万港元购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