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力挺中国装备参与全球竞争
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28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加快铁路、核电、建材生产线等中国装备“走出去”,推进国际产能合作、提升合作层次。
在中国外贸形势面临压力,国内一些行业出现产能过剩的情况下,此举被认为将产生多个一石二鸟的效果:既有能够创造新的外贸增长点,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化解国内产能过剩压力,倒逼国内产业优化升级;既有利于中国经济质量的提升,也能让相关国家获益。
过去一年间,由于出访过程中对高铁不遗余力的推销,中国总理李克强获得了“超级推销员”的称号。高铁出海在这一年里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目前,中国正与美国、俄罗斯、巴西、泰国在内的28个国家洽谈高铁合作项目,与俄罗斯和泰国已经签署了高铁合作意向书。中国北车2014年的出口签约额超过30亿美元,比2013年增长了73.5%。
国务院此番对中国装备“走出去”的系统部署,意味着其希望中国装备在更多领域参与全球竞争并涌现出更多和高铁一样的中国“名片”。
“官方此番部署不是一个应急行为,而是有着长远的考虑,是走出去的‘升级版’”,清华大学经济外交研究中心主任何茂春告诉中新社记者,中国企业有参与“一带一路”发展、互联互通建设的愿望,相关国家也有相应的需求。从中国自身工业化进程来看,要实现规模化的经济和国际竞争的优势,就必须参与国际竞争和其他国家接轨。
除了铁路、核电等标志性产品,钢铁、有色、建材、轻纺等在国内市场有所过剩的产品此番也被官方放入走出去产品的清单之中。
中国建筑材料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宋志平表示,2014年在跟随总理出访期间,他和哈萨克斯坦方面签订了一个玻璃厂的投资项目,这也是哈萨克斯坦的第一条玻璃生产线。
宋志平指出,企业“走出去”,不仅转移了富裕优质的产能,也让企业在国际竞争中接受更严格的检验。他觉得“挺有甜头”。
何茂春也表示,官方推动钢铁、有色等走出去绝不是把麻烦甩给别人,“因为国际市场不可能按我们的计划来运行,能走出去就一定是互惠的,是有相互需要的”。
除了更为丰富的产品清单,官方此番力挺中国装备的一个重要举措就是发挥资本输出对产品“走出去”的拉动作用。
此次会议指出,要通过对外工程承包、对外投资等,巩固通信、电力、工程机械、船舶等成套设备出口。
官方数据显示,中国有望在2015年成为资本净输出国。何茂春分析说,通过投资带动出口是很多发达国家国际化的共同经验。作为出口大国,中国目前面临贸易摩擦的挑战在增加,而海外投资既可以避免贸易摩擦,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带动服务的流动。
资金上的支持,也成为官方力挺中国装备走出去的重要一招。此次会议提出,用好外经贸发展专项资金等现有政策,立足长远支持一批重大项目。按照市场原则,拓宽外汇储备运用渠道。
何茂春认为,一方面是中国巨大的外汇储备需要找到一个出口,另一方面是一些国家资金十分有限。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可以通过一些渠道提供一定的资金担保和商业贷款,帮助其中一些国家解决资金困难、恢复国内产业活力,这样就可以在互惠互利中,加快中国装备走出去的速度。(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