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乡过年|年年有“鱼”品乡味
2月3日,南充市蓬安县金溪镇沈家坝村100余名村民欢聚一堂,团年迎新春。梁洪源 摄
“客来一笑同乡味,便粉秋菰刷藕泥。”过年回家吃年夜饭,是中国人过春节最根深蒂固的传统。这顿饭,是一年里最丰盛的一顿,讲究年年有“鱼”(余)。它象征着过往的丰收,期许着未来的吉祥。这浓浓的年夜饭味道,仿佛是牵连着家乡的一根线,即使距离再远,循着这乡味也能找到故土,找到精神的原乡。
编者按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故乡,是游子绕不开的情结。特别是除夕夜,仿佛只有回到故乡,全家围坐一炉,那漂泊了一整年的心才踏实下来。
故乡,是不停生长的根。它穿越千山万水,连通每个人的血脉,它横跨时间长河,串起民族的文化基因。
2016年春节即将来临,人们又开始跋山涉水,向着故乡进发。故乡,究竟有着怎样的内涵?在故乡,是什么牵引着游子回家的步伐?天府周末推出特别报道《回乡过年》,带领读者一起品乡味、望乡关、听乡曲、备乡礼,从中管窥我们的精神故乡,解密春节的文化密码。
“新乡贤”家的团圆饭
1月29日,成都龙泉驿区西河镇跃进村。
迎着阳光,记者来到了龙泉驿区评出的“新乡贤”邱伦阔家。
邱伦阔的年夜饭做得好,四邻认可。上世纪60年代初,他就是公社食堂的“一把勺”;80年代,他在附近一个叫青杠坡的地方开“幺店子”,顺带帮人办“九大碗”。进入新世纪,他开始办鞋厂,经济条件越来越好,却没有忘记“传承文化”。
传承文化,除了修族谱、家谱外,在春节办一桌地道的传统家乡年夜饭不可或缺。在邱家,这顿饭吃的可不光是味道,还有绵延千百年的传统。
家里有个厨房“博物馆”
提到年夜饭,邱伦阔把记者带进了他家的厨房“博物馆”。锅、灶、米缸、水缸、小石磨、案台上的杯碗碟、竹蒸子、四方桌、当年开“幺店子”的家什。摸着这些“文物”,他若有所思地说:“现在只有这些土碗还有人用,蒸肉好吃。”
邱家以前住在几里外的另一个村子,后来才搬进了自家鞋厂的院子居住。家搬了,这些“老古董”一直跟在身边,因为“邱家人要把尊重传统的家风保持下去。”说话间,邱伦阔把记者带进自己的堂屋,家里每年的年夜饭都在这里吃。
堂屋里,摆着祭祖和拜“土地公”的香礼台。香礼台上方左右的墙面上,分别挂着“祖德宗功”“富贵满堂”匾,一张清朝的雕花四方桌摆在堂屋的正中间。此外,邱伦阔还用雕花屏风隔出一个空间,供家人喝茶聊天。
今年的除夕,邱家院子里那只大红公鸡将成为主角。“这是简阳亲戚刚送来的跑山鸡,养了一整年。宰杀后,用鸡血粘上几片漂亮的羽毛,粘在‘土地公’的方位,祈祷风调雨顺。”待公鸡完成了祭祀土地的任务,就被送进厨房,和猪头、猪尾一起烹煮。等到烧熟,大概就是下午5点了,年夜饭的仪式开始进入高潮。
吃年夜饭要守老规矩
公鸡代表红火,飞得起来,叫得响亮。那为什么要和猪头猪尾一起煮?“谚语说,水有头来木有根,农家人靠水源让庄稼生根,猪头代表源头,猪尾代表根。”邱伦阔说。
下午5点,煮熟的猪头猪尾被摆放在香礼台上,一家人要向祖先的牌位行礼,表达感恩之情。然后,一家人分成几拨,有的在厨房做菜,有的坐下来与宾客聊天叙旧。
邱伦阔少年时,家境不好,从小跟着乡里的厨师学手艺。“过去食材不多,到了年末才敢杀猪杀鸡吃。如今生活富裕了,吃什么都不精贵了。”邱伦阔告诉记者,那只公鸡,按规矩,鸡头要留给家中的长辈,鸡腿要给长年在外跑生计的人,鸡爪要给家里能干的妇女。但现在没那么多讲究了,“现在都是小娃儿抢先吃,哪种香就先抢哪个。”邱伦阔的妻子黄素平说。
不过,孝道依然要讲。今年邱伦阔响应龙泉驿区的号召,给孩子们准备了一份特别的红包,红包里装的不是钱,而是一张张印有“父严子孝、母慈媳孝”等家规的卡片,要求孩子们在吃饭前抽出各自领到的红包,朗读卡片上的字句。为了郑重其事,他还专门到城里请教了区文联主席刘泽双,抄回了一些句子来装红包,比如:修身养性,自爱自律,公平正直,克己宽人,等等。讲到这儿,他突然一脸正色地说,“必须背诵到,才能让孩子们下筷子!”
邱伦阔的孝名远近皆知。大年初二,他们要装上一封糕点、六把红挂面、一只红公鸡的大腿肉、两斤猪肉,送到95岁的丈母娘家去。“送丈母娘东西要一大早就去,这样就不会有别的人看到,丈母娘就可以把东西藏起来,慢慢享用,念着女婿的好。”说到这里,他和妻子哈哈大笑起来。
品碗做得好才是手艺
守着一个能烧一手好菜的丈夫是幸福的。黄素平对年夜饭的最大期待就是,“品碗要做得好,那才是手艺。”
品碗,是客家人的一道名菜。素菜原料有黄花、木耳、竹笋,肉类有响皮、猪的舌肚心、五花肉等。现在经济条件好了,还可以尽管加料,鸡鸭鱼虾、山珍海味,将这些食材均匀地码放在宽平的碗里,等待最后那一勺肉汤淋浇出清香扑鼻。肉汤,就是熬制猪头猪尾与公鸡的那锅汤,但是要把这锅混杂了各种食材的汤变得“清花亮色”就不容易了,必须要有多年的手上功夫。要让汤色清亮,得用猪血。调节好火温,等待锅里的汤液不翻滚,将新鲜的猪血倒入锅中,趁没有凝结成固体时用木勺搅拌猪血,使猪血在结块之前尽量均匀地吸纳汤中的肉沫、肉渣,让汤色变清亮。“除夕夜,大家围坐一桌,看着码放在碗里的各种半成品食材,用一勺清亮的肉汤浇上去,要看得出清亮,闻得到肉香,这才是最好的手艺。年夜饭也就圆满了。”
邱家祖上来自河南,三百多年间辗转福建、广东等地,最后来到四川落户,一本族谱记录了岁月的流变。只读了半年书的他,本着“老实做人,以人为善,勤俭持家”的信念,日子越过越好,也一直记得感恩社会。这些年,他到处收集民风民俗的资料,农村家庭生活的各种用具,渐渐有了数千件“宝贝”,他也因为传承文化被选为“新乡贤”。如今,他最大的愿望就是重建一个四合院,“现在大家喜欢当吃货,但是不能只是吃。我想开一个可以体验怎么做传统菜式,又能体验传统文化的新‘幺店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