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土资源报:三提前 三储备 三到位—四川省绵竹市清平镇的“三乘三”地灾防范法

24.09.2015  22:07

 

  四川省绵竹市清平镇,一个因灾难而被人熟知的地方。2008年5月12日汶川大地震中,这里是地震烈度达11度的极震区。2010年8月13日,600多万立方米的泥石流从小镇附近的文家沟、走马岭沟等17条山沟奔涌而下,几乎吞没全乡,让这里成为我国规模最大的泥石流灾害区。在与地灾抗争的过程中,清平人积极探索,三提前、三储备、三到位的“3乘3”工作法,让群众远离危险。

  9月中旬的清平,秋雨连绵不断。虽然没有收到地灾预警短信,盐井村文家沟和付家山地灾监测员李云平还是习惯性地去地灾隐患点转了两圈。“不是说雨下得小就绝对安全,地灾点变化莫测,还是看看放心点。”李云平说。跟随他的脚步,记者实地了解了清平人科学防灾的实践。

  三提前——把能做的工作都做在前面

  “地灾防治,首先要做的就是三提前,即提前开展隐患拉网式排查、提前完善防御应急预案、提前开展防灾宣传动员。”清平镇副镇长郑文说,“提前开展隐患拉网式排查,这是一个难点。

  每年汛期前,清平镇的镇、村、组三级相关防灾责任人会与绵竹市国土资源局专业技术人员一起,对全镇地灾隐患点进行全面排查。对排查出的隐患点,逐点落实监测人员和防灾措施,并通过垒放铅丝笼、挖掘导流槽等应急排危措施进行处置,确保隐患及时得到整治。?

  “有的地灾隐患点在山顶上,车子开到不能再前进的地方,人往上爬,都要爬1个多小时。”郑文说,“每年,对地灾隐患点的排查不止一次,监测员每天都要检查,还要不定时抽查。

  同时,要提前完善防御应急预案。清平镇制定了《清平镇2015年地质灾害和防汛总体应急预案》,明确地灾隐患点防灾责任人、监测人员、预警信号、避险路线、避险场所,成立巡查、疏散安置、抢险、治安等7个应急工作组。“建立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地灾防御组织体系,与各单位、监测人员层层签订责任书,明确职责,落实责任。”绵竹市国土资源局副局长钟锐介绍说。  提前开展防灾宣传动员同样重要。绵竹市国土资源局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对各村和社区、企事业单位及监测人员进行防灾知识宣传培训,增强群众主动避险意识,提高监测预警能力。每年定期组织群众开展应急演练,今年参演人员达1000余人次。“遇到险情,让大家闭着眼睛都知道往哪儿跑。”李云平说。

  “总之,就是把一切想得到并且可以提前做的工作,都做到前面。”绵竹市地质环境站站长魏民说。

  三储备——应对地灾不打无准备之仗

  应对地灾,清平人从不打无准备之仗。“做好抢险和生活物资,包括抢险队伍和机械储备,心里才有底儿。”郑文对记者说。  首先是储备好应急抢险物资。汛前对全镇应急抢险物资进行清理,及时补充储备用于应急抢险的抢险物资和医疗物资。然后是储备好防灾生活物资,建立镇级物资储备库,并结合地灾应急避险场所建立3个村级物资储备点,储备能维持1个月基本生活的应急生活物资,并动员全镇群众自行储备1个月的口粮。

  储备好抢险队伍和机械也是重头戏。清平镇成立了一支由50人组成的应急抢险队,各村分别成立一支20人的民兵抢险队。在抢险机械储备上,清平也有一套自己的做法。清平工矿企业和在建工地,为安全起见,汛期都处于基本停工状态。郑文介绍说:“我们整合并利用镇域内企业、单位的挖掘机等大型抢险机械资源,建立全镇应急机械台账,落实专业驾驶员。每村至少有一台,都停放在绵远河两岸。

  “把机械放在河两岸,是清平镇这几年摸索出来的经验。”钟锐说,“一旦发生灾害,连接河两岸的桥梁就有可能被冲断,把机械摆在河两岸,哪边有灾情都不耽误。

  三到位——群测群防一刻也不放松

  一到汛期,李云平就一刻不敢放松。除了随身带着对讲机、手机以外,他还时刻关注着农政通和“6995”应急群呼系统。农政通可以实现电脑与手机实时通信,“6995”则能实现多部手机同时通话,方便开电话会议。

  这些先进的通信手段,是清平镇“三到位”中的第一个——信息传达到位。清平镇通过多种渠道和途径,将预警信息第一时间传递到各单位及监测员,动员群众做好群测群防,实行降雨时段半小时信息反馈制度,确保监测情况传递及时。

  值守监测也要到位。汛期,清平镇包括各个村,通过“日常轮流值班,预警全体到岗”机制,实现24小时“人岗双在”。同时,结合国土资源部门的专业监测措施,加强群测群防专职监测员管理,确保随时都有足够的人员做到雨前排查、雨中巡查、雨后复查。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条,就是避让疏散到位。按照“主动避让、提前避让、预防避让”的原则,在接到上级地灾预警信息后,镇、村、组干部及时组织群众疏散转移,对群众进行安抚疏导。同时,做好紧急情况下的应急处置、隐患排查工作,积极组织群众抢险自救。

  “偶尔撤一次还好,但有时一两天内要撤离三四次,大家就不耐烦了。”李云平说,“可一旦到了危急时刻,哪怕是抬,也要把不愿意撤离的群众抬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