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四川省白酒产业转型升级的对策建议
【专报要点】当前正在进行的白酒产业调整是一个去粗取精、存优淘劣的过程,对四川省白酒产业来说机遇大于挑战。本期《专报》提出,四川省白酒产业需要进行产品形象再造,对酒类生产企业进行分门别类、区别对待;需要进行销售方式创新,将四川由“生产大省”向“营销强省”转型;需要加强文化引领,弘扬健康的酒文化。
宜宾学院郭五林教授主持的2010年省社科规划项目《“中国白酒之都”宜宾白酒发展研究》中,提出如下观点:
一、四川省白酒产业发展现状
四川省白酒产业当前面临着中央政策管控、宏观经济下行、洋酒冲击市场、媒体过度敏感、行业过度竞争、政府过度管理、经营管理粗放、品牌资源分散、行业智慧不足、市场消费动力不足、从业者心态浮躁等重重困难,出现了严重的下滑趋势。据四川省“中国白酒金三角协会”数据显示,2013年四川省规模以上白酒企业有309户,规模以上白酒完成产量336.4万千升,同比增长9.8%,完成主营业务收入1791.2亿元,同比增长5.51%;实现利税417.47亿元,其中利润总额246.7亿元,同比下降16.12%,销售利润率为13.78%。
四川省白酒产业采取了向腰部以下发展,开发中低端产品、进行多元化发展;改善销售渠道、重建营销体系;引进战略投资进行兼并重组等应对举措,使中低端白酒销售量有所上升,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高端酒销量下滑带来的损失。但是,四川省白酒产业的优势仍然没有充分发挥,潜力仍然有待挖掘。
二、四川省白酒产业转型升级的对策建议
课题组深入考察了中国白酒金三角的宜宾、泸州、遵义等地,实地调研了川酒六朵金花,并对贵州、江苏、山东、陕西、北京、广东、河南等名酒产地的著名企业,以及世界著名葡萄酒产区法国波尔多市和意大利蒙特普齐亚诺市酒产业进行调研,结合四川省酒产业发展现状,提出我省白酒产业转型升级的对策建议:
(一)进行产品形象再造。保证四川省白酒的质量,是发展四川白酒产业的前提和基础。四川白酒产品形象参差不齐,必须出台严格标准进行规范。参考法国波尔多酒庄分级制度,结合我省实际,将酒类生产企业划分为集团公司、酒业公司、酒窖、酒庄四个层次实行区别对待,分别对应多元化发展、单一产业发展、作坊式生产、产业联动发展四种发展模式。集团公司以名酒品牌拉动关联产业,酒业公司专一制酒售酒,酒窖重在生产奢侈品酒,酒庄以酒为媒发展餐饮旅游。
对白酒企业,政府部门应加强监管,行业协会应加强引导,社会组织应加强评比,促使四川白酒生产企业向精选原料、精湛工艺、精美包装、精心服务、精神享受发展,以打造奢侈品为目标,以出品优质酒为重点,以生产合格酒为基础,从奢侈品酒、名酒、民酒三个层面进行发展。
(二)进行销售方式创新。四川应当由中国白酒的“生产大省”向“营销强省”转变,在控制产量的基础上,大力提高质量,提升营销水平。白酒企业要将纵向逐级多层次的传统销售模式尽可能地转向横向直销扁平化的现代销售方式转变;由消费性销售转向投资性销售;由“本地产、本地包、外地销”向“本地产、外地包、外地销”转变。在利益分配方面,白酒企业要由“股东至上”转变为“参与者有益”。
四川可建设世界酒类集散中心、中国白酒营销中心、四川原酒储酒城,严格控制酒类生产企业扩能,积极支持酒类营销企业在川注册,发展电子商务营销、加强微博微信手机营销、推广体验营销、酒类产品组合营销、酒类收藏纪念品营销。
(三)加强文化引领。白酒产业的危机根源于滥酒、醉酒、酗酒等落后的酒文化在一段时间盛嚣尘上,导致产能无序扩张,白酒形象“妖魔化”。因此,应当以“科学饮酒、文明饮酒、适量饮酒、有益健康”的先进的白酒文化来引领白酒产业发展。
先进的白酒文化可以从以下几方面体现:第一,加强科学研究,深入揭示四川白酒健康、快乐、安全的物质基础和物理、化学、生物成因,改进工艺,生产香味较淡、口感较好、醉酒度较低的时尚白酒。第二,引导酒类消费,通过政策、行政规定规范酒品消费;通过专家学者、舆论领袖制定新的酒礼、酒俗、酒令;通过规划、审批、监督、预警机制严格计划酒的生产,严防过度发展,注意发展不足。第三,注重舆论引导,坚持以“厚古博今、和谐兼容、互动体验、创新求变”的理念来改造和提升酒文化。电视节目、网络信息、手机资讯、报纸杂志、户外广告、餐馆酒楼、专家学者是酒文化传播和实践的重要载体,要通过这些途径加强对消费者的引导。另一方面,建设酒工业旅游景点、酒文化景区、酒文化广场、酒文化旅游线路、酒文化学院、酒类博物馆,开展酒文化体验活动等,以日常化和生活化的方式引导消费者正确辨识白酒,理性认识白酒的利害,注意防范醉酒危害。
文章来源: 网站编辑:张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