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时间 四川省旅游产业发展再度迈上新台阶

12.11.2013  20:05

  五年时间,弹指一挥间。但这5年,汶川地震灾区的变化,又恍如隔世。曾经满目疮痍的震灾区蝶变成了美丽新家园,灾区变成了景区,梦想成为了现实。

  从汶川特大地震到芦山强烈地震,四川走过极为特殊、极其艰难、极不平凡的历程,遭遇了重大自然灾害的多重叠加,四川的安全性、稳定性受到境内外游客的质疑。

  五年来,四川旅游业的恢复、重建工作扎实推进。我们看到了四川人民万众一心、奋力推进旅游业发展的蓬勃态势,看到了灾区人民致力发展振兴,追求幸福美好生活的精神状态。

  今年6月24日,中国国家旅游局邵琪伟局长在四川雅安、芦山等地实地调研后说:“四川依然美丽,四川仍然安全。除芦山、宝兴两县正在恢复重建,四川全面开放和恢复了旅游市场。我代表国家旅游局,欢迎全国、全世界的朋友们到四川观光旅游!”。

  五年,震区已浴火重生;五年,我们的关注也从未间断。

  记者再次走进震区采访,从旅游业发展的视角反映灾后四川的发展轨迹。

   【辉煌成就】四川旅游迈上新台阶

  四川旅游产业经过五年的灾后恢复重建,取得了重大胜利,旅游总收入超过震前水平,旅游业进入了跨越式发展的新阶段。向海内外充分展示了四川旅游灾后重建新面貌及灾后科学重建经验和旅游先导产业发展的丰硕成果,展现了四川人民从悲壮走向豪迈的拼搏奋斗精神。

  ——四川旅游总收入10年间连跨两个千亿台阶:从2002年到2012年10年间,是我省旅游发展最快时期,旅游总收入从380亿元猛增到2521亿元,10年间连跨两个千亿台阶。

  ——2008年汶川大地震重灾区是四川重要的旅游资源聚集区,地震改变了灾区地质地貌状况,也改变了灾区原有产业基础条件。因此,四川在恢复重建中,强调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因地制宜,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旅游则旅游。绿色、低碳的旅游业成为灾区恢复重建中的优势产业和主导产业。

  ——2011年,四川省实现旅游总收入突破2000亿元大关,收入2449.15亿元,同比增长29.9%,旅游经济呈现持续高速发展的良好态势。这是继2007年突破千亿大关后短短4年又跨越了一个千亿大关。

  ——2012年,四川省旅游业依然呈现快速增长态势,全省旅游总收入超过3000亿元大关,国内旅游超过4亿人次,接待入境旅游者超过220万人次。同年,四川省创建了40家国家A级景区,其中包括5A级旅游景区1家,4A级旅游景区14家。

  ——2013年上半年,四川省旅游业总体情况良好,“五一”“端午”小长假实现了正增长。2013年1-6月,四川省共实现旅游总收入1901.21亿元,同比增长17.4%。

  一组组数字的变迁,折射出四川旅游产业发展迈上新台阶。

   【发展亮点】产业转型“旅游航母”起航

  1998年,峨眉山、九寨沟景区联合发起了四川世界遗产精品线路之旅,组建了四川世界遗产精品之旅联合体。从北京首发至今已15个年头,将单一的世界旅游景区串连成吸引游客的黄金旅游线路的模式,已成为全球旅游业界“世界遗产营销”的经典案例。

  四川四大世界遗产地六个景区15年后再度联手出击,推出四川世界遗产精品旅游线路的若干最新玩法,必将激活四川旅游扬帆世界,掀起四川旅游的新一波热潮。

  目前,四川旅游业正践行省委、省政府“多点多极支撑发展战略”,正如峨眉山旅游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马元祝所言:四川的世界遗产景区将充分发挥四川旅游龙头作用,引领、带动四川旅游向更高位进发。今年六个世界遗产地景区赴台推介,在线路行程中不仅包含峨眉山、乐山大佛、九寨沟、黄龙等世界遗产景点,产品中更涵盖了大熊猫基地等四川境内的其他景区景点,让台湾客人充分领略省内美景。不仅再度激起台湾人游四川的高潮,更再一次发挥了“四川世界遗产精品之旅”的辐射带动效应,为全省旅游经济发展再添助力。

  世界级的“旅游航母”从四川起航,“中国四川世界遗产之旅”品牌历经15年的精心打造和联合营销,创造了辉煌的成绩:九寨沟游客数从1998年的80万人次增加到2012年的350多万人次;峨眉山游客数从1998年的68万人次增加到2012年的300万人次;黄龙2012年游客数破200万人次……15年来,四川世界遗产精品之旅联合体的旅游收入占据四川旅游经济总量的首位,成为推动四川旅游发展的线路产品基石。

  在四川旅游“十二五”规划中提出了我省建设“十大旅游区”概念,其中“大峨眉国际旅游度假区”被放在重要位置。近年来,随着四川旅游产业的高速发展和交通枢纽建设的密集推进,以峨眉山为支撑,北依成都,南通雅安,东连乐山大佛,西接瓦屋山、柳江古镇的“大峨眉”国际旅游环线已日渐成熟。

  在四川迈向旅游经济强省的道路中,“观光游向休闲度假游转变”的旅游产业结构调整,为世界遗产景区峨眉山建设“大峨眉国际旅游度假区”指明了方向。多年来,四川省旅游名片之一,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地——峨眉山-乐山大佛在旅游业的发展上一直走在行业前列,而今,依托区域板块,以复合型旅游产业产品为主导,“变线为带、扩线为区”,构建形成全省最具影响力的“大峨眉国际休闲旅游度假区”,已成为峨眉山景区在大力推进旅游转型升级的新形势下,重塑自身核心竞争力的发展最强音。

   ——走进汶川

  在“旅游先导”思路的指引下,通过震后五年来的重建和发展,这片原本落后的地方已经彻底蝶变成为交通便捷、风景优美、民族文化彰显、产业协调发展、人民富足安康、景镇和谐相融、各地游人向往的旅游新城。

  5年间,汶川县地方生产总值年均增长28.2%,地方公共财政收入年均增长55.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年均增长17%和23.7%……在灾区,一批绿色环保的特色农业、手工业也成为农民富裕的主要途径,汶川的大樱桃、羌绣等早已经成为品牌俏货和“挣钱源头”,让农民的“钱袋子”渐渐鼓起来。

  走进汶川水磨古镇,不由得使人眼前一亮:大地震后满目疮痍、残垣断壁的破败景象早已不复存在,映入眼帘的是川西明清风格的白脊青瓦、古色古香的禅寿老街以及雕梁画栋的古戏台、禅寿书院、古牌坊、大夫第、水磨羌城……赏心悦目。

  据汶川县旅游部门的统计显示,现在每天到水磨旅游的人数都在几千、上万人,周末、节庆的时候,人数甚至都在好几万人。水磨旅游产业的健康发展,不仅印证了汶川灾后重建腾笼换鸟的成功实践,更见证了汶川以“旅游统筹、全域景区”推动灾后重建发展的涅槃。

  地震以来,汶川以“大禹故里、熊猫家园、羌绣之乡、地震震中”为品牌依托,大力推进兴文化、兴旅游战略,走出了一条文化与旅游结合、农业和旅游统筹的产业振兴之路。目前,全县建成国家5A级景区一个、国家4A级景区1个、特色魅力乡镇11个、精品旅游村寨20个、幸福美丽家园91个,旅游景区景点覆盖全县70%以上的乡镇和村寨,真正实现了“灾区变景区、花园变公园”的发展目标。与震前相比,汶川的旅游人次从2007年的50多万增涨到如今的600多万人次,全县各族群众人均接待游人近60人,旅游一项,旅游从业家庭人均收入超万元。

  2012年,“汶川特别旅游区”共接待游客超600万人次,旅游收入达25亿元。

  汶川旅游业的兴起,打破了“大地震家园重建易、产业重建难;旅游一时兴旺易,长期兴盛难”的定论。看着旅游车辆不断涌进汶川、看着八方游人不断住进农家、看着包里的钞票一天天鼓起来,汶川的百姓笑了。这是安居乐业的笑,这是和谐幸福的笑,这是感恩奋进的笑。

  不久前,由三江、水磨、映秀等3个国家4A级旅游景区整合而成的“汶川特别旅游区”正式获得国家5A级景区称号,成为震区旅游业恢复重建新的里程碑。

   ——走进北川

  北川新县城是“5·12”汶川特大地震后唯一异地重建的县城。这座现代羌城,运用了羌碉、祭祀塔、白石、羊角标志、羌绣图案等建筑、文化元素,已成为一座开放式的旅游小镇。

  北川文化旅游投资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黄建华向记者介绍。“当初规划就是考虑了产业定位和造血功能。”黄建华说,从2011年4月开街,巴拿恰的人气、商气逐渐积累,现今已成为展示、销售本地农特产品,弘扬北川禹羌文化的基地。黄建华介绍,巴拿恰还要打造文化创意旅游纪念品研发、销售基地,比如,除了传统产品,可以研发高中低档、时尚化的女性手镯等水磨漆配饰。

  北川最有名的就是巴拿恰的羌绣馆了。张桂溪是四川省工艺美术大师、羌绣的传承人,作品曾在上海世博会展示了一个多月。高端的羌绣作品由专门的绣娘去绣,一般的产品把样式交给羌族的大姐,绣好后回收,是“公司+农户”的模式,带动了不少家庭妇女就业。与此同时,为传承和展示羌族文化,北川打造了吉娜羌寨和石椅羌寨,让游客体验观光羌族文化,帮助农民脱贫致富。

   ——走进广元

  在灾后重建中大力发展旅游业,对广元来说,是一条成功之路。

  从2个4A到13个4A旅游景区。还持续打造“剑门蜀道,女皇故里”品牌。与此同时,广元将打造国际国内知名旅游目的地、川陕甘接合部旅游集散中心和全省旅游川东北新的增长极。

   ——走进绵竹

  从年画村到年画旅游村,汶川地震使年画村和当地年画产业遭受了沉重打击。为了让年画产业发展得更好,让当地百姓实现可持续增收,绵竹市以灾后重建为契机,把旅游业与年画产业紧密融合在一起,使震前的年画村发展成为如今的“年画旅游村”。

  绵竹年画与天津杨柳青、山东潍坊杨家埠、苏州桃花坞齐名为中国四大年画,于2006年被列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年画村与震前相比,除了交通基础设施及村民居住环境大改善外,还有了一个非常明显的变化,那就是村里出现了很多农家乐,绝大多数村民吃上了“旅游饭”。

  目前,年画村从事年画相关产业的农户已经超过300户,年画产业产值超过3000万元。

   ——走进都江堰

  地震灾后重建过程中,都江堰提出建设“国际旅游城市”目标,而“科技兴旅”成为都江堰旅游国际化的重要举措。

  对于灾后重建,成都市提出“科技兴旅、环境兴旅、文化兴旅、改革兴旅”四大战略要求,到2015年,完成从“数字景区”向“智慧城市”的转变,进一步完善智慧旅游服务体系、智慧旅游管理体系、智慧旅游营销体系等三大体系。

  建设国际旅游城市“科技”不可缺位。目前,都江堰正在打造水利文化、道文化、熊猫文化三大国际性品牌。

  记者了解到,都江堰市中心城区主打“拜水都江堰”,以都江堰景区为依托,加快“灌县古城”、“玉垒天府”、“壹街区”三大片区建设,着力打造景城一体、文旅融合的历史文化核心展示区、国际旅游高端服务区。青城山景区以泰达·上青城、青城山博物馆群落等项目为依托,突出“问道青城山”文化主题,打造“道韵青城”旅游综合体,以青城山景区为依托,推进前山和后山一体化,打造青城山精品旅游走廊,着力形成“道文化”的展示之地、体验之地。

   【未来方向】为梦插上翅膀 旅游业将成支柱产业

  中央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四川省抓住这一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认真实施追赶型、跨越式发展战略,着力培育电子信息、水电、机械冶金、医药化工、饮料食品、旅游6大支柱产业。1998年省委、省政府决定把旅游业作为支柱产业培育以来,近年来,四川省旅游业连续5年保持两位数增长。

  经过近20年的不懈发展,四川省旅游业已经形成集吃、住、行、游、购、娱为一体,具备良好的旅游综合接待能力的产业体系。截至2013年7月,四川省有星级饭店519家(其中五星级22家),旅行社855家,国家A级旅游区(点)255个(其中国家5A级旅游景区7个),全国工农业旅游示范点36个,中国最佳旅游城市1座,中国优秀旅游城市21座,全省旅游直接从业人员和旅游相关从业人员已达到70余万人,旅游业已成为四川省扩大内需、调整产业结构、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增加就业、惠民富民的战略性产业。

  近年来,全省开发了多条以自然生态旅游和历史文化旅游为主线的旅游精品线路,在海内外旅游市场树立起"中国第一山"、九寨沟与黄龙、三星堆与金沙遗址、大熊猫和都江堰一青城山五大旅游精品。如今的四川拥有极其便利的交通条件,蜀道难早已成为过去。

  四川旅游“十二五”目标明确——实现向旅游经济强省的跨越。横向,以高于全国旅游平均增长水平、高于四川省GDP增长幅度、高于全省第三产业总体发展水平的发展速度,成为四川展现形象的窗口、促进产业联动的活力产业、增加就业安民富民的民生产业、传承传统文化的文明产业、环境友好型的示范产业,基本建成旅游经济强省目标。纵向,通过经济目标、社会目标和行业目标的完成,初步把旅游业培育成为我省国民经济的新型战略性支柱产业,建成国际知名、国内一流的重要旅游目的地。

  未来的四川旅游,四川将发展一个旅游经济增长极,即是大成都旅游经济增长极。以成都市为核心,辐射周边德阳市、雅安市、眉山市、资阳市等地。具体将重点打造世界遗产、熊猫故乡、蜀山之王、蜀汉三国、大爱无疆、长征丰碑、醉游中国、发现四川一百年等8条精品旅游线。

  十二五期间,四川打造8大精品旅游线路:“探索开发跳伞、滑翔、游艇、私人飞机等高端旅游产品。”、“打造世界遗产、熊猫故乡、蜀山之王、蜀汉三国、大爱无疆等8条精品旅游线。”

  省旅游局表示,未来5年中,将会以市场为导向,运用旅游线路统筹方法,整合区域旅游资源,挖掘地域文化和特色旅游内容,将硬件设施与旅游功能相融合,重点打造世界遗产、熊猫故乡、蜀山之王、蜀汉三国、大爱无疆、长征丰碑、醉游中国、发现四川一百年等8条精品旅游线。到“十二五”末,8大精品旅游线所有连接到国家4A级旅游景区的旅游公路将达到一级,旅游交通实现无缝对接,旅游标识标牌、旅游公路安全防护栏齐全,旅游咨询、住宿、餐饮、购物等配套服务设施完善,管理和服务达到国际一流水平。

  2011年,四川60条灾区新貌精品旅游线路全新亮相。

  2013年,我省重点推出了大九寨环线、香格里拉大环线、攀西阳光之旅三条精品自驾游线路,四川首个标准示范性营地--新都桥318自驾游营地已经建成,到2015年,我省将建成100个自驾游营地。

  2013年四川100条灾区精品旅游线路将于年内出炉:根据灾区旅游产品优势和开发情况,在年内包装设计100条以“大爱中国”、地震遗址遗迹、中央领导抗震救灾、灾区新貌、地震生命通道、地震生态探险等为主题的旅游精品线路。

  四川省旅游局负责人表示,四川省旅游局将实施“新五大旅游行动”,为灾区群众过上好日子添砖加瓦,利用优势资源,培育壮大灾区旅游产业,不断增强灾区造血功能和发展后劲。大力提升灾区旅游从业人员和相关人员素质是加快灾区旅游恢复重建的智力支撑。

  据悉,“新五大旅游行动”包括:灾区旅游培训行动、灾区创建A级旅游景区指导行动、灾区打造旅游产品行动、灾区旅游宣传促销行动、灾区旅游商品打造行动。其中包括构建以汶川—北川—都江堰、青川—江油—平武为2条主环线,以都江堰—汶川—小金—宝兴—雅安、广元—青川—平武—九寨沟为2条辅环线,以九环线、蜀汉三国文化旅游线、大熊猫生态旅游线为3条延伸线的灾区旅游线路产品体系。

  同时,在灾区创建A级旅游景区指导行动方面,到今年年底,力争全省6个极重灾市(州)成功创建20家A级旅游景区,其中完成向国家旅游局推荐4A级及以上A级旅游景区10家以上。

  四川省旅游业的恢复带来人流、物资流、信息流,带动了产业和社会的全面恢复,促进了灾区社会面貌、游客信心和投资商信心的全面恢复。

  预计到2015年,旅游业收入占四川省GDP的比例将会超过15%,从而成为真正的支柱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