擦亮监督“利剑”——四川省人大常委会扎实推进监督工作提质增效纪实

25.09.2019  11:00

  打开电脑,登录“四川省人大预决算审查监督平台”,省直某部门当年预算草案的“智能审查结果”立刻显现,一排排绿色“正常”的指标间,依稀跳闪着黄色“异常”指标……“智能审查分析系统”如同机敏的卫士,草案中不规范的收支事项一一被 “”了出来

  审查批准预算决算和监督预算执行,是宪法赋予人大及其常委会的一项重要职权。省人大会议召开前先“热身”,组织专家对省级预算草案进行预先审查,如今在四川省人大已是惯例。“从最初审查纸质报表,到电脑联网审查,再到今天运用智能审查分析系统,我们感到人大预决算审查科学性、实效性都大幅提升了,工作效率有了显著提高!”参与审查的专家啧啧称赞。

  2019年新春伊始,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彭清华看望省人大机关干部职工时,专门询问了解省人大预决算审查监督信息化平台建设情况,并观看演示汇报,充分肯定该项工作。

  不忘初心、砥砺奋进,上述预算联网监督成效正是四川省人大常委会扎实推进人大监督工作提质增效的一个生动镜头。自1979年12月25日成立起,40年来四川省人大常委会始终围绕党中央决策部署,紧扣省委中心工作,心系改革发展稳定,聚焦民生关心关切,先后对近百部法律法规的落实情况在全省范围内开展执法检查,听取审议工作报告700余次……坚持问题导向,敢于动真碰硬,创新监督方式,用钉钉子的精神推进监督工作, “”出了人大监督新成效,有力推动了法律法规贯彻实施。

 

执法检查“亮剑

 

  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实施,法律的权威也在于实施。被誉为“法律巡视”的人大执法检查,正是保证法律有效实施的“利剑”。

  四川是农业大省,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三农”问题始终是重中之重。

  1998年,省九届人大常委会履职第一年,便在全省铺开《农民负担管理条例》执法检查。检查表明,我省农民负担监督管理工作走上规范化、法制化轨道,农民负担增长的势头得到遏制,然而检查也同时表明,农民负担过重问题尚未从根本上得到解决—— 一些地方和部门不切实际搞达标升级活动;部分县、乡(镇)平调挪用集体资金,农民负担层层加码;一些地方巧立名目,乱集资、乱收费、搭车收费,甚至办个结婚登记竟“”1200元……

  此次检查后,省人大常委会抓紧对《条例》进行修改完善,提高法规的可操作性,并着力清理涉农规范性文件,把好源头关。检查中发现省级机关制发的涉农负担5个文件与法律法规及中央规定相悖,坚决取缔。检查组还提出一系列操作性强的建议措施,要求各地切实控制负担总量。

  新时代治蜀兴川,“三农”问题依然是重中之重。

  依法推进脱贫攻坚,省人大常委会把推动中央和省委脱贫攻坚决策部署贯彻落实作为头等大事。制定农村扶贫开发条例专项监督五年工作方案,省市县乡四级人大联动,各级代表广泛参与,坚持问题导向,进行明察暗访,开展了七轮全覆盖、大力度、高质量的执法检查。注重执法检查成果运用,列出检查中发现的问题清单,“点对点”向有关部门和市州反馈,并跟踪检查整改情况……常委会对脱贫攻坚工作的有力监督,得到群众衷心拥护、社会广泛认同和省委充分肯定。

  监督,与民意共振,群众危难之际,总有省人大常委会组织执法检查的身影。

  2003年,非典疫情突如其来,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受到严重威胁,省人大常委会采取省、市、县三级联动方式,对传染病防治法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进行执法检查,为夺取防治非典的胜利提供了法制保障。

  2004年,沱江部分流域发生重特大污染事故,给当地人民生产生活造成严重困难和重大损失。省人大常委会连续四年对水污染防治法进行执法检查,督促政府加大水污染防治工作力度。经过全省上下不懈努力,我省主要河流水质和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有了明显改变。

  2008年“5.12”汶川地震发生后,省人大常委会对《中华人民共和国价格法》和《四川省价格管理条例》实施情况进行了检查,督促有关部门加强价格监管,对粮油、肉禽蛋等食品和水电气、教育、医药、农业生产资料等重点行业和领域的商品或服务价格,以及重灾区群众生活必需品、救灾物资、恢复重建急需的钢材和水泥等商品价格采取临时干预措施,促进了市场物价稳定和灾区社会稳定,保障了抗震救灾及灾后恢复重建的顺利进行。

  这一年, “问题奶粉”严重影响人民群众尤其是婴幼儿的生命健康安全,在社会上反响强烈。省人大常委会及时调整工作安排,对食品卫生法实施情况和确保奶制品安全工作进行检查,督促省政府做好婴幼儿“问题奶粉”事件处置工作,加大对奶制品及食品安全的监管力度,建立健全食品安全保障长效机制,并化危为机,促进四川奶业及食品产业的发展壮大。

  ……

  针对执法检查中发现的重大问题,省人大常委会及时向“一府两院”提出建议,督促改进,促进法律法规的施行。

 

监督权力运行

 

  让人民赋予的权力在监督下依法运行——听取和审议“一府两院”专项工作报告,是省人大常委会依法对省政府、省法院、省检察院工作进行监督的重要方式,同时坚持向“一府两院”发送审议意见书,对促进“一府两院”依法行政、公正司法意义重大。

 “三农”问题始终处在省人大常委会监督工作的突出位置。

  2003年至2007年,省人大常委会分别听取和审议了省政府关于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农民增收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情况报告,促进政府不断加强农业和农村工作,加大对“三农”的投入,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农村卫生涉及广大农民群众的切身利益。2006年,常委会听取和审议了省政府关于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暨相关的农村卫生体制改革情况报告,要求政府进一步深化农村卫生体制改革,加大投入力度,加强农村卫生防疫体系建设,切实解决好农民“看病难”、“看病贵”问题,为农民群众的健康提供体制保障。

  助推美丽四川建设,近年来省人大常委会把推进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摆在更加突出位置。按照环保法和节约能源法的规定,每年听取和审议省政府上年度环境状况和环境保护目标完成情况、节能减排工作情况报告;听取长江水源涵养生态保护、城乡污水处理、城镇体系规划修编等专项工作报告,重点围绕打好环境污染防治“三大战役”进行认真审议,并加强对审议意见办理的跟踪监督。

  食品安全、医疗卫生和教育问题是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利益的反映。

  2005年,我省突发人感染猪链球菌疫情,省人大常委会在听取和审议关于食品卫生法暨食品安全工作检查情况报告时,强调加强对人感染猪链球菌疫情的防治工作,督促省政府及有关部门提高监管效率,严格执法,严格管理,抓紧整改食品卫生和食品安全方面存在的问题,促进了疫情的有效防治。此后,常委会分别听取和审议了省政府关于动物防疫和畜产品安全等方面的情况报告,督促政府进一步加大监管力度,严格执法,加强防治。

  2003年、2006年,省人大常委会分别听取和审议了省政府关于规范教育收费情况和推进义务教育协调发展工作情况的报告,督促省政府进一步加强教育收费的监管,坚决制止乱收费,加大对教育特别是农村基础教育的投入,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推进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司法公正倍受人大代表和人民群众普遍关注。

  针对社会反映较大的“执行难”问题,省人大常委会听取和审议了省高级人民法院关于全省法院开展执行工作情况的报告,推进了法院执行工作依法开展。听取和审议了省检察院关于查办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职务犯罪的情况报告,要求检察机关进一步加大预防职务犯罪工作力度,努力从源头上遏制职务犯罪和腐败现象。此外,还听取和审议了有关律师出庭、法院庭审、公诉人出庭、法院民事调解、检察机关查处渎职侵权犯罪案件和开展司法监督等方面工作情况的报告,要求审判机关和检察机关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狠抓司法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司法服务、法院庭审、民事调解和公诉工作,坚持公正司法,保障公平正义。坚持听取“两院”半年工作汇报,支持积极稳妥推进司法体制改革,加强人权司法保障,做好法官检察官员额制、办案责任制等重点工作。

  推动从源头上把权力关进制度“笼子”,省人大常委会听取和审议年度法治政府建设工作情况报告,听取和审议加强行政监察、建设廉洁政府专项报告,听取和审议法院行政审判、环境资源审判和检察院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规范司法行为专项整治等报告,督促严格公正司法。

  监督权力运行,一幕幕难忘的“第一次”,镌刻着省人大常委会前行的足印:

  1985年9月,省人大常委会在听取审议省政府财政预算执行情况时,常委会组成人员针对一些省级单位竞相购买进口小汽车问题,向省政府提出了询问,进行了批评。这是省人大常委会成立后的第一个询问案。省政府接受人大的监督,收回购买审批权,停止当年的批购。

  1987年4月,省人大代表对四所干部学院在基建中摆阔气,严重超标建房,造成铺张浪费等问题向省计委提出质询,这是省人大常委会成立后的第一个质询案,被称为“民主议政在中国的范例之一”。

  1995年10月,省人大常委会对省工商管理局进行工作评议。这是省人大常委会开展的第一个评议,效果很好,得到省委和人民群众的充分肯定。

  2017年,省人大常委会第一次对部分被审计单位整改情况开展满意度测评,增强了人大监督的权威性和审计监督的严肃性。

  ……

 

为民管好“钱袋

 

   2014年,共发现不规范支出1686笔,涉及金额6074万元;

   2015年,发现1254笔,涉及金额4230万元;

   2016年,发现767笔,涉及金额2237万元;

   2017年,发现892笔,涉及金额2997万元;

   2018年,发现1262笔,涉及金额2915万元;

   ……

   随着财政收入的不断增加,如何为民管好“钱袋子”,成为人大监督工作的重中之重。在四川省人大常委会,有一队特殊的“卫士”,为守护好人民“钱袋子”立下汗马功劳。

   这队“卫士”,就是“四川省人大预决算审查监督平台”。

   “卫士”有四大方阵: “智能审查分析系统”“代表移动审查系统”“预算执行联网监督系统”“预算信息知识库”。“我们通过构建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系统科学的联网监督闭环,大大提升了发现问题和整改工作效率,部门预算执行不规范的问题数量和涉及金额呈总体下降趋势!”据省人大预算委员会相关人员介绍, 实施预算联网监督,是人大预算审查监督工作的一次实践创新,充分运用现代信息网络技术,对政府预算实施全口径审查和全过程监督。“通过实时信息查询、按需数据推送,实现人大与政府预算信息的联网,解决人大预算审查监督‘信息不对称’问题,提升了监督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2018年初,省人大常委会组织专家预先审查,迎来了多个“首次”:100万以上的财政及部门专项资金绩效目标、分配方案首次上会审查;首次运用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进行智能分析审查,系统能自动发现异常指标,并能进行历年收支纵向对比、不同部门横向对比、关键指标排名分析等,使审查结果更加真实准确全面。

  尝鲜“大数据”,推进预算联网监督工作,我省人大常委会一直处于全国前列:

  2002年,省人大常委会设立预算工作委员会,并在全国率先提出人大要实现与财政国库支付信息的联网。

  2005年,联网正式实现,并开始了预算执行“在线监督”。联网后,安排专人对省级部门每一笔预算支出实施监督,并将不规范行为通报财政和相关部门组织核实整改,该项工作一直持续至今。

  2014年, “四川省人大预决算审查监督信息化平台”建设立项开展,一期工程于2016年投入使用。

  以预算联网监督为切入点,人大审查预算决算有了执行数据作参照,审查不再是“走程序”,监督不再是“走过场”,部门的人大意识和预算法定意识得到了进一步增强,预算权威性得到了有效保证:

  2017年,省级部门预算草案预审过程中,结合联网监督记录,发现了某部门违规横向转拨资金问题,即时要求该部门进行了整改和说明。

  2019年,省人大预算委员会组织对财政预算草案、转移支付预算草案、省级部门预算草案进行了全面审查,提出问题和意见467条。在对70余项省级专项转移支付的审查过程中,发现了部分专项存在管理办法、分配程序等方面的问题,还有部分转移支付在分配方案、提前下达等方面的问题,预算委员会逐一指出并印发财政部门组织进行了整改。

  近年来,已基本杜绝违规编制三公经费、政府采购超标准、收入编制不完整等较为普遍的预算编制问题,督促解决了挪用专项资金、事业单位经费保障不规范等重点问题,有效提升了年初预算准确率。

  人大预算联网监督动真碰硬,引起了各部门负责人的高度重视。从2011年起,省财政厅将人大预算联网监督通报发现问题纳入部门支出绩效考核指标,促进各预算部门提高预算编制质量、规范预算执行。

  找准真问题,抓住真问题,解决真问题。四川省人大常委会强化责任担当,全面有效履职,新时代实现新作为,推动人大监督步入了提质增效新征程。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