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盆地不是一个碗 那到底还有盆底之说吗?
四川盆地顶点城市和中心城市俯瞰示意图。
四川盆地2亿多年前是个湖。
四川盆地水系分布。
我们生活在一个“方盒子”里
形似信封
从天空俯瞰,盆地的四川人就像装在一个“信封”里
古湖演变
2亿多年前四川盆地更像一个水盆,称为“巴蜀湖”
模仿一句有名的广告词:快到我碗里来!一个四川人可以向外省朋友发这个俏皮的邀请,因为四川是盆地,来到了四川,就像跳进了一个碗里。从小教科书就告诉大家,四川盆地是中国的四大盆地之一,四周尽是莽莽高山,近亿人口都在盆子里。这个知识,在普通人心目中,早已和大熊猫一样,成了四川人的某一种地理标识。
前几天,四川有一个地方宣称邀请了千人,见证了四川盆地盆底发现的诞生。我们祖辈都生活的这个盆地,每一个土地密码的揭开,都会勾起很多四川人对自己脚下这片土地的好奇心,这次也不例外。
不过,地理专家有点较真,甚至有点着急。四川地矿局物探队副总工程师,同时身兼中国科普作协地质旅游专委会副主任的李忠东,就是其中一位。“大多人被字面含义骗啦。作为四川人,你知不知道?你不是在一个碗里,是在一个‘歪盒子’里,从天空俯瞰,盆地的四川人就像装在一个‘信封’里。”
四川地矿局物探队副总工程师李忠东展示四川盆地呈“方盒子”形状
争论盆地
四川盆地底部是斜的
最低点位于龙泉山至嘉陵江之间
按李忠东对四川盆地的描述,它是个歪盒子,并不像普通人想象的圆盆子。既然是一个盆地,或许总有一个“底”的存在。李忠东说,实际上,从地理学上很难去界定它的底,因从地质的角度看,四川盆地如多个脸盆叠置而成,不同时期的盆底不一致。
但如果非要谈四川盆地的“底”,它究竟在哪儿?李忠东说,仔细梳理一下四川盆地的相关数据,起码能完全否定几天前某地宣称的“盆底”,“那绝不可能是盆地底,也不可能是在那儿。”
众所周知,中国有四大盆地,实际上中国大小盆地多得很,四川盆地和新疆青海的另外三个盆地,只是其中最大最有代表性的四个。如果非说接近字面的理解,新疆的那种盆地更接近于大家想象的“盆”,因为那属于内流盆地,四周都是雪山,融雪形成无数河流,这些河流都从高到低,顺坡流到盆地的腹地,最后汇入内湖或被沙漠吞噬。
但四川盆地还有一个更特别的地方,它并不是内流盆地,而是一个外流盆地,大小江河从盆地各处经过,最后都要外流出去的,而不是汇集到盆地的某个中心,这些河流就是长江和它的一二级支流以及无数的枝节河流系统。
“有句俗话: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稍微想一下,就肯定明白:水冲出四川盆地的地方,一定是四川盆地最低的地方,不然水流不出去。”李忠东说,如果从海拔高度上理解“盆底”在哪,那一定在长江出盆地口附近。实际上,四川的江河也有惊人的一致,那就是都由西北向东南流淌,无一例外。这些从另一个角度说明四川盆地的底部是斜的。
李忠东给记者查询了一些卫星数据。合江县长江面仅190多米,这也是学术认可的四川省水面海拔最低点。但四川省海拔最低点不等同于四川盆地海拔最低点,四川盆地还包括了重庆市大部。重庆主城江面约157米,再往下游忠县石宝镇变成133米,到了奉节的长江面,仅仅约73米——那里正是外流的长江冲出盆地最后的位置。而前几天宣称的那个盆底,海拔测量差不多有300米,而下游的遂宁主城江面是269米,不可能是“盆底”。
李忠东还给记者看了北纬30度线地势剖面图,这条纬度线正好横切四川盆地。剖面上,二郎山以东,七曜山(位于重庆湖北交界)以西大致就是四川盆地的范围。不难发现四川盆地的底部并不是一马平川,而是略有起伏。如果非要寻找盆底的话,岷江东侧的龙泉山至嘉陵江之间,相对最为平坦,而四川盆地的最低点在图左侧长江谷地。
而如果从地理几何中心去寻找四川盆地的“中心点”,那它到底在哪儿?因为四川盆地是一个右倾斜的长方形,长方形四角连线的交叉点可以视为它的中心,根据李忠东的数据定位,这个几何中心点,大概就在遂宁。而如果按信封折叠成四角连线的交叉点,两个几何中心点,一个大概在安岳县,一个大概在蓬溪县。
信封盆地
我们从没生活在碗里
盆地像个向右倾斜的信封
李忠东多年来踩遍了四川山山水水,也写了不少有趣的地理科普文章。对四川人来说,几乎都知道“四川盆地”这个概念。出门在外,跟外省人讲起,四川人都爱讲:我们那是盆地,我们那山多。
李忠东说,大多普通人理解盆地,会望文生义,想当然地以为四川盆地像一个大碗,或一口大锅,或一个脸盆。毕竟,这个盆地实在太大,大到十万量级平方公里的概念,普通人也只能靠想象。而所有的想象都受到“盆”字的诱导,以为四川盆地一定是圆的,底部要么像碗底,想象成就像我们吃饭的一个碗,由四周向中央倾斜,要么像洗脸盆的底部,完全平坦。
对依靠专业测绘支撑的地理学者来说,他们可以非常精准地一窥四川盆地的模样。李忠东说,和大多普通人想象的完全不同,我们脚下的根本就不是一只“碗”,我们不是在一只碗里,是在一个“方盒子”里。
四川盆地确实被四周的山脉包围,但它的形态和我们想象的都不一样。
首先它并不是圆的,实际上更接近于一个方形,地理学者甚至俗称它叫“信封盆地”,地理坐标圈出的四川盆地,像一个右倾的信封。重庆云阳、四川叙永、雅安、广元形成它的东南西北角,安岳—南充连线形成中央密封线,中心点位于遂宁。
李忠东更通俗地把它叫成一个“歪盒子”。“歪”就歪在盆地其实是倾斜的,北西的盆地界山——横断山、龙门山等要高,而南东的大娄山、七曜山则相对要低得多。盆地的底部,也是由北西向南东微微倾斜。盆地内也是“皱皱巴巴”,龙泉山、华蓥山还有川东方形丘陵,到处都是不同的地理形态,即使是很光滑的成都平原,它也是歪的——它是冲积平原,西北高,东南低。
印支运动
亿万年前是一个“盆子”
里面装着海湖转变的“巴蜀湖”
李忠东认为,四川盆地的科普很有趣,可以搞一个寻找四川盆地底部的活动,邀请地理爱好者和地理专家一起参与。总之,必须纠正普通人对字面理解的一个误区,四川盆地在平面上并不是圆的,它的盆底部既不是弧形的锅底也不是平坦的盆底。
不过,在亿万年前,我们脚下的这块土地,还真算一个“盆子”,而且还装了水,是个名副其实的“水盆”。
1885年,德国学者M·诺伊迈尔提出特提斯洋的概念,中生代三叠纪时期,扬子、羌塘地块向北拼合,全球规模的联合古大陆最终形成,古地中海南支进一步扩大。位于古地中海的四川、陕西等区域在干旱气候环境下,出现大规模的咸化海——上扬子蒸发海,规模达到50万平方公里,比现在四川省面积还要大。
直到2亿多年前发生了强烈地壳运动——“印支运动”,使盆地边缘逐步隆起成山,四川地台整体抬升,盆沿围了起来,被海水淹没的地区逐步上升成陆,由海盆转为了湖盆。
当时,湖水几乎占据现今四川盆地的全部,称为“巴蜀湖”。李忠东说,这也是四川盆地很多地方产盐和天然气的原因,盐卤其实就是海陆转换时期形成的上扬子蒸发海的产物。因此,在亿万年前,四川盆地更像一个水盆,虽然盆底也是不平的有起伏,但更接近于字面理解的盆。
后来,四川盆地周边山地继续隆起,湖泊大大缩小。封闭的盆地地形和急剧缩小的水面,使气候逐渐变得干热,沉积物由海相、海陆交替逐步变为陆相,大量风化、侵蚀、剥蚀的物质在盆地堆积数千米厚,形成了红色岩,这一时期,四川盆地的恐龙灭绝。
如今四川盆地的三叠系、侏罗系地层分布广泛,沉积连续,层序清楚,三叠系在这里沉积了丰富的岩盐和盐卤,四川盆地因此不但成为盐赋之重地,川内盐井遍布,与盐相关的地名自贡、盐源、盐亭、火井等等沿用至今;而且四川盆地成了恐龙化石最丰富的区域之一,四川盆地也得名“红色盆地”。
李忠东说,亿万年前的古巴蜀湖,当时的四川盆地还是一个内流盆地,大约二三百万年前,长江终于切穿巫山,形成著名的长江三峡,盆地之水纳入长江,四川盆地从此由内流盆地转为了外流盆地。
现在的四川盆地,整体由北西方向往南东方向微微倾斜,形状也接近长方形,它更像是一个盒子,很难再说它是一个碗或者盆子了。
《四川观察》编辑 张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