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四川建筑业发展报告
作为我省重要的支柱产业,建筑业在稳增长、调结构、推动地方经济发展和吸纳农村转移人口就业等方面,作用显著。而在国内外经济形势错综复杂、经济下行压力增大的今天,这种作用尤为可贵。
去年,我省出台《2013年加快建筑业发展工作方案》,加大建筑业发展工作力度,营造行业发展良好环境,实现建筑业的稳中求进。
梳理成效、汲取经验,继续做大做强建筑业,充分发挥其“稳增长”角色,是我省推进新型城镇化,实现经济稳中求进、改革创新的题中之意。
盘点2013年我省第二产业发展,建筑业成就耀眼:来自省统计局的数据显示,去年全省地区生产总值(GDP)为26260.77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0%。建筑业则实现增加值2000.48亿元,同比增长14.5%,占GDP的7.62%,对我省经济贡献率达10.6%。
支柱产业地位进一步凸显,并非偶然。事实上,我省建筑业产值已连续6年,每年登上一个千亿台阶,自2008年突破2000亿元,到2013年已超过7200亿元。
一年一个新跨越,一年一个新台阶。实现跨越式发展,建筑业是怎么做到的?
□熊筱伟
占去年GDP的7.62%,建筑业是怎么做到的?
转型升级 提升产业集中度
2013年,四川省建筑业的一组数据引人注目:总数仅为全省2.4%的一级以上企业,当年共完成产值3626.6亿元,占全省建筑业总产值的50.1%,同比增加526.6亿元。少数骨干企业,成功斩获逾半数业绩。
数字背后,是四川省建筑业引导和推动企业转型升级的一大举措:加大对优势企业扶持力度,进一步扩大产业规模同时,提升产业集中度。
鼓励企业通过改组、联合、兼并、股份合作等形式做强做大,是我省建筑业发展的既定方针。通过兼并、重组等形式,中国五冶集团从一个工事事务所,发展成拥有50余个分(子)公司的大型集团。单一主业得以迅速拓展,从施工承包发展成工程承包、房地产开发、钢结构及装备制造三大主业,年产值规模超过200亿元。
产业集中度的提升,让更多建筑业川企跻身大型骨干企业之列:过去一年中,仅年产值超过100亿元的企业就达8家,年产值10亿元和50亿元以上的企业分别达到114家和12家,同比增加11家和3家。
而大型骨干企业,增强了我省建筑业企业市场竞争力。仅四川华西集团即拥有各类子公司和分支机构50余家,业务涉及工程承包、房地产开发等六大板块,拥有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勘察设计大师、建造大师及各类专业技术人员近2万人,2012年代表西部企业首次进入中国承包商前10名。
作为转型升级的另一重要方面,我省2013年专门制定了《四川省建筑业企业资质升级指导工作方案》,组织开展企业资质申报的业务培训和指导,当年实现新增一级施工总承包企业和勘察设计甲级企业52家、专业承包一级企业65家。中誉远发国际建设集团最初为一家镇办企业,如今已持有房屋建筑等7项一级资质,机电安装工程施工总承包等10项二级资质,实现2013年合同额是7年前的26倍。
转型升级,使我省工程质量稳步提升。2013年,我省建筑业荣获中国建设工程“鲁班奖”4项,国家优质工程奖14项,国家级工法27项。
利润,是对我省建筑业企业转型升级成效的最好诠释——2013年全省施工总承包和专业承包企业实现工程结算收入6786.23亿元,同比增长20.8%,实现利润总额243.12亿元,同比增加15.7%,建筑业利润与总产值保持同步增长,显示企业总体经营状况稳定,运行效益良好。
新的市场,新的业务领域,为我省建筑业企业带来新的订单。截至2013年,全省资质内建筑业企业共签订合同额13925.7亿元,同比增长22.6%,当年新签订合同额8131.15亿元,同比增长30.4%。
延伸产业链 扩展国内外市场
2013年,我省建筑业企业更忙了。
统计显示,当年有工作量的企业占总数的86.5%,同比提高3.4个百分点。而就在同年,我省建筑业国内市场占有率稳步提高,资质内建筑业企业跨省完成产值1581.85亿元,同比增长13.9,占全省建筑业总产值的21.9%。
两组数据结合,揭示出我省在市场开拓上的新进展——跟踪国内外投资热点,围绕重点区域、重点专业领域和重点工程项目,抢占国内国外“两大市场”。
对市场潜力巨大的国内省外市场,住建部门主动出击,充分发挥12个驻外机构作用,在未设驻外机构的重点省区增设工作联络点或联络员;同时,加强与省外,特别是陕西和云南等省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的协调,举办多形式的推介活动。贵州、重庆、云南、新疆等省(市)区均成为重点开拓对象——而事实上,川企上述4个地区完成的产值也均超过100亿元。
境外市场,川企亦有斩获。中国能建中电工程西南电力设计院通过与窗口单位的合作,一举中标印尼中爪哇两台30万千瓦燃煤电厂设计咨询项目,打破了美、日等发达国家的长期垄断,成为我国首次将国产30万千瓦燃煤机组出口到东南亚市场的项目。
然而走出去的道路,并非一路坦途。“高门槛”、税收问题、外派劳务等一系列难题考验着川企。为此,我省相关部门密切跟踪我国多(双)边经贸合作框架协议,大力推动建筑业企业承接框架协议下的建设项目。积极参与我国政府推动的境外经贸合作园区工程项目建设,带动我省设计、咨询、施工、监理以及建筑材料、装备制造等企业“走出国门”。
如今,众多“走出去”的川企,已在省外市场实现了“本土化”。成都基准方中建筑设计有限公司就是其中的代表。在企业管理中,该公司强化了“大脑中枢”的作用:建立健全和统一公司的品牌、服务、质量、技术、管理标准和制度流程,确保各分(子)公司能有效执行和落地;延展了“臂膀”:在各分(子)公司,推行人才队伍,尤其是中高层领导人的本地化。如今,企业已在全国6个省市设立了分(子)公司,实现了更大的发展。
市场的拓展,不止于走出盆地,更在于产业链的延伸。中国华西工程设计建设有限公司在监理业务上独树一帜,立足技术优势,企业从单纯的施工阶段工程监理向设计监理拓展,完成了成都地铁1、2号线设计监理等重大项目,为“一体化”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2012年,在成都二环快速公交建设中,中国华西设计中标的两个EPC标段建成通车。这一工程含金量巨大——企业设计的四项创新技术经受住了考验,标志着企业在工程设计领域已具备完成大型工程项目的组织能力和技术实力。监理业务范围也从单一的“房建、市政”拓展到“公路、铁路、通讯、电力、水利”等多个工程领域。
“突出主业、适度多元”的产业发展格局,引领企业加快发展。
如今的中国华西设计,已从一个松散联合“管理协调服务型”的集团公司,转变发展成为拥有员工2000余人、各类专业注册人员逾800人,自主经营、以资本为纽带的混合所有制公司。(消息来源:四川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