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农业大学专家锁定研究农业产业转型升级战略
四川在线消息 (四川在线记者 钟帆 实习生 邓绍希)新时期到来,四川长期以来的农牧业的“粮、猪”二元种养结构应如何变革?面对信息技术的发展,四川的智慧农业如何构建?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四川需要突破的壁垒是什么……
10月30日,2014年四川省社会科学规划重大项目“四川农业产业转型升级的战略研究”开题报告会在四川农业大学成都校区举行。据介绍,这是川农大首个立项的四川省社会科学规划重大项目。该校经济管理学院院长陈文宽作为项目负责人,预计花一年时间,带领团队深入研究我省如何实现农业产业转型升级,为政府及相关机构提供政策参考。
谈现状:农业特色不明显 产品品牌不突出
报告会上,陈文宽谈到,我省农作物种类繁多,但农业产业发展仍处于较低水平,这就意味着已经进入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
其中,专家们在讨论时,都提到“农业特色不明显”是制约四川农业现代化的一个重要因素。众所周知,四川是全国育种大省,水稻、小麦、油菜等优质品种多,同时中药材、茶叶、桑蚕也非常丰富,还有一大批例如内江猪、四川白鹅、九龙牦牛等优良的地方畜禽品种。但看似全面开花的现状,却凸显出没有特色农业的现状。
除此之外,农产品品牌不突出的现象也比较严重,“四川虽然拥有丰富的农产品,可是目前在全国叫得出名字的农产品品牌屈指可数,没有形成像东北大米、新疆哈密瓜、山西陈醋等推动农业转型的品牌。”陈文宽还提到,针对农产品而言,我省还存在产品销售模式比较单一,没有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产品展销中心等问题。
针对这些问题,陈文宽介绍,此次课题小组将花1年时间,调研成都、南充、宜宾、广元、乐山以及凉山州等多个代表性地区,通过分析当地农业特色,对症下药,为我省制定农业政策提供参考。据他介绍,该课题小组共计20余人,将分为四川农业产业模式转型、四川产业功能转型、四川产业手段转型和四川产业结构转型4个子课题执行。
谈规划:农、牧业互动 城乡联动推出农产品
据陈文宽介绍,我省农业发展经历了饥饿农业、温饱农业、安全农业等三个阶段,而农业产业转型绝非简单的农业经济结构重组或新农业技术应用。
“根据发展经济学理论,农村整体发展的条件包括实现农业结构的现代化以满足日益增长的粮食需求、构建一个有效的支持性制度以及改变农村环境以提高农村生活水平。”陈文宽举了一个很形象的例子,“我省作为生猪大省,但目前的状况却是每天需要从外地购入几百头生猪,才能维持全省老百姓的日常需求,说明市场需求量大,生产却未跟上。”
类似生猪供不应求的状况,在大豆、玉米等农作物上更加突出,“如果能实现农业和畜牧业循环互动,将达到资源利用最大化,增加产量。”陈文宽说,除了单纯增加作物产量,还需要将作物变成产品,“这就必须采取城乡联动,让这些收获的作物变成产品,推向市场。”
此外,陈文宽提到,农村的外出务工人员很多,很多耕地被荒废,这也给农业转型升级带来了机遇,“可以把撂荒地都统一规划,租赁给有能力的人来规模化种植,凭借规模经济降低单位成本,实现利润最大化。”
谈未来:实践智慧农业概念 实现农产品供求平衡
在会上,专家们也谈到,目前由于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出现了智慧农业的概念。陈文宽介绍,所谓智慧农业,是指充分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成果,集成应用计算机与网络技术、物联网技术、音视频技术、3S技术、无线通讯技术以及专家智慧与知识,实现农业可视化远程诊断、远程控制、灾变预警等智能管理。
对于四川农业而言,应用这种先进的农业生产管理技术似乎并不具备雄厚的技术条件,但是要实现农业产业转型,也必须实践智慧农业的概念。对此,课题小组将通过二手数据整理和调查研究,形成一系列的研究成果,“包括运用科技接受模型、计划行为理论、理性行为理论、心流理论和资源基础理论等解释农户对农业生产技术采纳行为研究;政府部门对智慧农业项目的推广模式研究;智慧农业在农产品销售模式和质量安全追溯系统的应用研究;智慧农业项目实施的财政支持、金融支持、技术支持、人才支持等相关研究。”
陈文宽介绍,他和课题小组希望通过此次课题研究,找到四川农业产业转型升级的正确方式,实现省内农产品供求平衡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