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答四川农业厅厅长:川粮能否实现“八连增”?
本期嘉宾
任永昌(省农业厅厅长)郭晓鸣(省社科院副院长)卢建文(兴文县大坝苗族乡朝阳村种粮大户)
中央经济工作会上,“切实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是2014年全国经济工作六大主要任务之首;省委经济工作暨城镇化工作会议也明确提出,要落实国家粮食安全战略要求,保障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在国家粮食实现“十连增”、四川粮食实现“七连增”的背景下,2014年,川粮能否实现“八连增”?
重要性
四川的“饭碗”必须装自己的粮
记者:为何粮食安全依然被放在如此重要的位置?
任永昌:我省是传统农业大省,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三农”工作,更不能放松粮食生产这根“弦”。这是因为,四川不仅是全国13个粮食主产省之一,也是西部唯一的粮食主产省。每年,我省在满足口粮自给的前提下,还要向周边省份调出约30亿斤粮食,此外,通过川猪、川酒转化“间接调出”的粮食数量仍不可小觑。所以,四川“猪粮安天下”的作用十分明显。
郭晓鸣:中央提出,中国人的饭碗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自己的饭碗主要装自己生产的粮食,四川也是如此。因为粮食安全对整个宏观经济有着基础性的影响,正所谓“一粮带百价”,粮食价格若波动较大,将冲击整个宏观经济。
记者:实现“八连增”取决于哪些因素?
任永昌:简单来说,面积×单产=产量。但面积能不能稳、单产能不能提高就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对我省而言,2014年的粮食播种面积必须稳定在1亿亩左右,如果面积稳不住,其他都无从谈起。卢建文:要想丰收,一是要有好年景,二是要有好价格,农民从来都不怕累,就怕一年到头没收成。所以天帮忙、人努力,还要市场行情好。除了这些,我们还希望政府加大对农田基本建设的投入,水多了能排、没水时能灌、农机能下田。
考验
老问题和新挑战并存
记者:实现“八连增”面临哪些考验?
卢建文:农村最大的问题就是缺人,去年收水稻时,我雇了四五十个人,平均年龄在50多岁,最大的都快70岁了。
任永昌:就传统挑战而言,有几句话可以总结。自然条件:“十年九灾,十灾九旱”;地理条件:“人在山上走,水在脚下流”;耕地条件:“人均两三分、户均三四亩、分成七八块”;劳动力现状:农村“386199部队”(妇女、儿童、老人)现象突出。
郭晓鸣:当前四川进入了城镇化快速推进的阶段,除了上述传统挑战,耕地的刚性减少和农村人口的大量转移,都成为新挑战。
近来,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调查显示,2013年农民工年人均粮食需求比农村居民高119.14公斤,比城镇居民高51.04公斤。一个农民从农村融入城市,日消费的粮食要增加20%。未来10-20年,中国仍处在食物消费结构持续转变的过程中,粮食需求总量将会持续增长。同时,耕地减少势头不减,水资源短缺加剧,未来25年粮食需求增长将显著高于国内生产增加。四川面临的形势也极为相似。
突破
变专家产量为实际产量
记者:实现“八连增”,四川的底气在哪里?突破口有哪些?
郭晓鸣:要实现粮食稳产,最关键的是提高种粮农民的积极性。
去年,我省首次将种粮大户补贴标准由每亩20元提高到最高100元,补贴资金达到4090万元,比上年增加一倍多。除增加了对种粮农户的补贴资金外,我省还启动了“有种有补无种不补”、“谁种粮谁受益”的种粮农民直接补贴政策完善试点——这一举措提高了政策的“靶向引导”功能,让愿种粮、能种粮的农户得到政策扶持,希望今年这一政策进一步扩大。
此外,今年我省启动了“万人进万村联万户技术走基层”活动,即每名科技人员负责一个村、联系一户专业大户,这种“技术走基层”活动,让更多的专家产量变成实际产量,也是稳定四川粮食生产的一个有效举措。
最后,当前四川粮食生产出现了一个趋势性的利好变化,常年来困扰农业生产的软肋,正在一些区域被逐步打破。软肋就是小规模、零星地种植,随着直补政策的瞄准、农田改造的提升、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完善,越来越多的种粮大户涌现出来。据调查,规模化种植的大户,平均每亩比散户种植增产10%以上,这是四川粮食生产的希望和未来。
任永昌:首先实现藏粮于土。去年年末,国务院批复了《全国高标准农田建设总体规划》,这一点四川已经先行一步。
近年来,全省每年以不低于200万亩的建设速度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促进粮油新增生产能力12亿斤、促进农民增收40亿元。高标准农田建设改善了土壤质量、增加了产出、提高了农田的抗灾减灾能力。今年,我省还将继续大力度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为粮食稳产夯实基础。
其次,靠科技提产量。去年粮油高产创建对粮食增产的贡献率达80%以上。所以,通过粮油高产的联建制推进,把专家产量、技术产量在更大面积上变成实际产量是确保“八连增”的当务之急。
再次,向模式要产量。去年,我省以“千斤粮万元钱”粮经复合模式为突破口,实现了粮食增产、农民增收。预计全省特色效益农业综合产值可达3800亿元,助农增收100元以上。这一模式,不仅实现了粮食和经济作物的平衡发展,水旱轮作的科学发展,也提高了农民种田收益。
卢建文:粮食增产,我们有底气!理由有三点:好种子、好技术、农业机械。好种子、好技术就会有好产量,农业机械把人解放出来,还增加了产量、提高了效率,有了这三件宝,农民种田不用愁。(记者 许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