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作家绘制巴蜀武林群英谱
任刚(现四川省武术运动管理中心主任)演练通臂拳“燕子穿云”。
“武英级”(中国武术运动员的最高等级)运动员曾阳演练“武松脱铐”拳。
全国武术女子“对练”冠军王萍、李小红、宋丽。 受访者供图
提到四川武术,你想到的是金庸小说《倚天屠龙记》中武功高强、性情刚烈的峨眉派掌门灭绝师太?还是《笑傲江湖》中上演变脸绝技的青城派掌门余沧海?其实,这些只是虚构的四川江湖。现实中的四川武林,高手怎样过招?有着怎样的恩怨情仇?
近日,四川作家何定镛撰写的纪实文学传记《巴蜀武林英豪》由天地出版社出版,以46万字的篇幅填补了四川武林人传记的空白。9月4日,出身武术世家的何定镛向记者娓娓道来四川武林那些难忘旧事。
采访上百名亲历者
何定镛的祖父何宗介为晚清武举人,父亲何镜波抗战时期曾任成都市防空司令部临空副总指挥,以及四川省公民训练场所委员会主任、总队少将总教官等职,组织四川省国术馆和民间武术擂台赛工作。他与峨眉武术“黄林派”名家曾全忠是结拜兄弟,因而通晓峨眉武术。何定镛从小就跟着父亲等人习武,练过太极拳、燕青拳、棍术等功夫。
2012年,何定镛陪夫人参加四川省第三届传统武术名人明星争霸赛,有幸认识四川省武术队创始人、著名武术家邓昌立。“交流过程中,我越来越觉得有必要给四川武术写些什么,因为许多老武术家过几年可能就不在了。”他开始到图书馆查找资料,翻阅了近30种不同的武术史、地方志、人物传记、武术套路等资料,“遗憾的是,没人写过四川武术史,也没有四川武术相关的人物传记。”
为了获取第一手资料,何定镛两年中前往重庆、湖北、北京、上海等地,采访了100多名四川武术发展的亲历者。年近八旬的著名武术家习云泰丧失听力,五次接受何定镛的采访,两人只能用笔交流。采访结束,老人家还提着几十斤重的资料,带何定镛到楼下文印店复印参考。
武技闪耀柏林奥运
20世纪,四川武术人才辈出,成绩斐然。该书中撰写的武术精英,既有学院派武术家,也有四川省武术队、四川省武术馆的竞技武术大家,还包括20余位民间武术高手。
何定镛告诉记者,民国初年,各地军阀为扩充实力,争相聘请武术教官加强训练,使得擂台赛和武考风行一时,客观上对四川武术起到了促进作用。
抗战时期,中央国术馆、国立国术体专等迁至重庆,武林精英云集大后方,不少人就此留在四川,积极倡导、推动武术活动。
1936年,中华民国体育代表团出征柏林奥运会,在6男3女组成的中国国术队中,便有后来担任成都体育学院武术系主任的“飞叉太保”郑怀贤。8月11日,郑怀贤手持钢叉,在《满江红》的音乐声中出场献技。表演至高潮处,他单脚一震,飞叉随即一掷凌空,在空中急速旋转并发出悦耳的铃声。没等观众看清,他已稳稳接住落下的飞叉,纹丝不动。3万多名观众,随即爆发出震耳欲聋的欢呼声,郑怀贤也因此声震武林。
还原真实的武术
在何定镛看来,如今许多人对武术的认识,或多或少存在一些误区。“武术是中华文化宝贵的财富,它不是武侠小说和影视作品中的飞檐走壁,更多是日常生活中的强身健体,对提高全民身体素质很有好处。”他还发现,无论《倚天屠龙记》中的峨眉派,还是《笑傲江湖》中的青城派,都带有一定的负面色彩。所以其写作《巴蜀武林英豪》,目的还在于“还原真实的武术,同时让读者比较清晰地了解四川武术”。
仔细翻阅该书,读者处处都能发现为武术“祛魅”的内容。四川省武术协会副主席肖家泽谈到“绝招”时表示,中华武术门派众多,技击方法各异,在千变万化的对搏之中不是靠某个“绝招”就能取胜,必须在不同对手、条件、形式下合理、准确运用技法。
该书采访记载的众多武术技艺,也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有些东西连徒弟都不知道。”许多武术精英,将自己的武艺精华毫无保留地告诉何定镛。
不过何定镛也坦陈,《巴蜀武林英豪》仅仅是纪实文学传记,“如果要撰写四川武术史,依靠一个人的力量单打独斗很难完成,需要组建班子分工合作,进行大量的资料搜集和考证,希望今后有机会从事这项工作。”
□本报记者 余如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