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好村”绽放 点燃农户热情
□毛金山 记者 刘佳
四月,春耕的犁铧已经划下,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化之年,我省继续力推各项“三农”工作再上新台阶。其中,围绕着脱贫攻坚这一核心,全省上下瞄准“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气”的 “四个好”目标,勠力同心,砥砺前行,谱写家园建设的新篇章。
个案点击
昔日“吊脚”村今变“四好村”
宽阔平整的通村柏油路蜿蜒而上,白墙青瓦的巴山新居错落有致,房前屋后蔬菜成畦花木掩映……4月12日,记者来到通江县朱元乡木关坝村,恍若置身“世外桃源”。
年初的省委农村工作会,公布了全省1481个首批省级“四好村”,木关坝村赫然在列。这个距离通江县城百余公里的村落,曾因偏远,被认为是当地最为落后的“吊脚”村。
木关坝村的嬗变,始于“住上好房子”。2012年,村里开始建设新农村。之后的几年间,两个聚居点顺利建成,并带动国道347沿线的127户农户实施住房风貌打造。而今的木关坝村新村聚居点内,农家书屋、村卫生室、村文化广场等配套设施一应俱全。
新家建好了,立足村里70%的土地为山林的地理特征,木关坝村在产业发展上因地制宜,积极探索。
“银杏树是我们的致富树。”在木关坝村,种树是常态。村民程恒绘去年仅卖银杏叶一项,就收入4000多元。整个木关坝村共栽种银杏3000余亩,银杏成为当地百姓“过上好日子”的拳头产业。
除此之外,依靠林地优势,村里还搞起了油茶种植、药材种植,并配套林下栽种“两耳一菇”……绿水青山在这里成为了名副其实的“金山银山”。
69岁的三组村民王永孝一家养了两头猪、1头牛和30多只鸡。作为贫困户,王永孝不等不靠,把日子过得有滋有味。
一组贫困户郑永超贷款5万元,在邻镇开起了火锅店,并养了30多箱蜜蜂。凭借自身努力,他不仅负担起了家里两个孩子的读书生活费用,还兼顾照料年老的父母。
在木关坝村,勤劳致富已成为良好美德,群众的内生动力得以激发。
专家观点
自力更生让乡村更美好
截至去年年底,全省累计建成幸福美丽新村16282个。今年我省幸福美丽新村的建设目标笃定而准确:将以创建“四好村”为抓手,着力培育农村发展新动能。
“四个好就是我们幸福美丽新村的建设目标。”省委农工委新农村处处长董进智在评价“四好村”建设时,认为“四好村”内涵丰富,既包括物质文明,又包括精神文明;既有鲜明价值取向,又有很强的包容性和适应性;既针对贫困地区,又适合整个幸福美丽新村建设。应根据全面小康目标、脱贫攻坚和幸福美丽建设的要求,着力解决当前带普遍性的突出问题。
为此,我省的“四好村”将更加注重与城镇化相结合,将幸福美丽新村纳入新型城镇化轨道,促进城乡互动。既突出规划引领,又坚持改造为主,既促进城乡一体化,又彰显农村特色。尤其突出新村扶贫,既优先解决贫困户住房困难,又搞好“一村一品”,让龙头企业把贫困村、贫困户带动起来,防止农民因建房而债台高筑致贫。
“除了强调要 ‘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我们也积极提倡‘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气’,其出发点和落脚点在于激发农民群众的内生动力,让农民群众自力更生建家园,农民群众不参与就没有意义。”在董进智看来,在木关坝村形成的勤劳致富之风,是“四好村”的一个重要属性。村民都吃苦耐劳,不等不靠不要,自己用智慧和双手建设美好家园,将会改变乡村的“生活伦理”,形成了“勤劳、自立、合作”的精神。而各地通过办农民夜校、开展致富带头人、创业之星、道德模范等文明创建活动,也能更好地汇聚正能量,形成好习惯、好风气,让乡村的未来更加美好。
记者观察>>>
创建“四好村”群众的内生动力得到激发
纵观全省,通过积极创建“四好村”,农民群众的内生动力得以激发。在大邑县王泗镇庙湾村,村民们自发建立起了院落委员会,俨然如城里小区的业主委员会,负责讨论决定新村的管理事宜、规范住户的环境保洁、公共设施的维护和公共区域的绿化等;在米易县垭口镇安全村,村民自发开展了“星级农户”评选,通过自己评选出的模范,更好引导大家形成勤劳致富、孝老爱亲等新风尚;在丹棱县丹棱镇龙鹄村,村民们每人每月交纳1元钱,因地制宜的修建起垃圾池、收集站、倾倒池,从而形成了既增强村民参与积极性,又突破了“财政投入大、安全隐患多、政府包袱重”的治理局限的 “龙鹄模式”,并极具推广价值……
“四好村”的创建,不仅让农民群众住得更好、收入更多,更让当地农户养成了好习惯、形成好风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