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教育专家呼吁增加古诗文比重 挖掘本土教学特色

02.11.2014  14:55

  在传统文化继承与教材建设论坛上,“大中小学教育急需增加优秀传统文化的比重”成为与会者共识——

  “优秀传统文化是国家和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和历久弥新的精神财富。现在出现的教材‘去中国化’现象实在是悲哀!”——在11月1日召开的传统文化继承与教材建设论坛上,“大中小学教育急需增加优秀传统文化的比重”成为与会者共识。

  传统文化在教材中怎么体现、课堂中如何完成?与会嘉宾就此建言献策。

  呼吁 教材增加古诗文比重

  “青少年的成长过程,应受到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这种滋养缺失的恶果,在多年后会反映出来。”语文出版社社长王旭明认为,传统文化传承的主渠道是课堂,主范本是教材,建议小学教材把优秀传统文化,特别是古诗文的比例增加到二分之一,中学教材增加到三分之一。

  哪些传统文化应进入中小学教材呢?中国教育学会秘书长杨念鲁认为,应坚持扬弃原则,优选最具时代价值和文化意义的国学经典。四川省教育科学研究所教研员刘晓军认为,根据时代变化优选传统文化教育内容,教材应三到五年一大修。选定编入教材的国学经典后,还应在教学上变生硬为柔和、变抽象为生动,教学实践要与学生成长相关联,挖掘本土教学特色。

  成都市教育局党组书记、局长吕信伟则介绍了成都为中小学生免费提供国学教材,开展写经典、画经典等活动,教育行政部门将经典诵读活动纳入课程体系、学校考评和学生学业水平评估等经验做法。

  落实 用好考试“指挥棒

  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谁来教?王旭明认为,每个老师都是传统文化的教育者,但语文课堂是主阵地,语文老师是主力军。

  成都高新区芳草小学校长黄润清、成都市中和职业中学校长黄宗良在发言中感慨,现在很大一批青年教师本身就缺乏传统文化的滋养,要让学生吸收和传承传统文化,教师自己就需要“恶补”。“现在的考试制度有一套顽固体系,这套体系就不重视传统文化。”黄润清说,芳草小学进行了教学改革,考试好不等于教学质量好。落实到语文课就是,以听说读写为内容到综合语文素养发展,将国学加入教学内容,并对老师进行考核评价。

  芳草小学的实践得到王旭明的赞赏,他进一步提出,要用好考试“指挥棒”。“如果在考试中充分体现传统文化的内容,就会让老师从不想教、不愿意教到必须教,自觉充电。

  绵阳外国语学校校长徐勇认为,传统文化进教材、进课堂、进考试,还应是国家意志的体现。他呼吁,增加行政力量的推动,帮助基层学校培养有国学底蕴的师资队伍,真正落实中小学传统文化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