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宏灏院士做客成大讲坛 畅聊科研与人生
本网消息(文/旻旻 图/简易 王欣恬)“我这几十年就做了一件事——坚守对国家和人民的爱,对事业的忠诚与执着。”6月16日下午,在成大讲坛的主讲台上,一身素衣,音容亲和的中国工程院周宏灏院士回首往事,对自己七十余年的人生如是总结。此次坐镇讲坛,是周宏灏院士自去年七月后再度莅临学校。他以“磨砺出剑锋 苦寒生花香”为题,同学校年轻的科研者、研究生交流基因组学时代的个体化医学新模式,漫谈风雨人生路以及做学问、做科研的智慧。
我的风雨人生路
1939年,周宏灏院士出生于抗战中的湖南长沙,襁褓中随母避难山野3年,少时又历经学校西迁、内战,解放后当兵、为师、从政……七十多年的人生遭际随国家、民族命运的波澜而几度浮沉。他说:“几十年坎坷,几十年奋斗,人变得坚强,变得举事似山,行如流水。”
周宏灏院士曾当过大学校长,也曾在政府部门任过职,但他说:“无论何时,我都只是一位老师。几十年就做一件事——坚守对国家和人民的爱,对事业的忠诚与执着。”专一、前瞻、信心是他的人生信条。正因为如此,1991年,在政治波云诡谲的年代,他毅然离美归国,带领团队开始了在国内尚属空白的个体化医学医学研究,一做40年,为国家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周宏灏院士如今已经七十有余,但依旧不改本色。“我每天游泳1500m,坚持了20年”,如此爱我所爱,他说:“简单,所以快乐;知足,所以幸福;豁达,所以无忧;追求,所以圆满,如此,也拥有了丰富而多彩的人生。”
他自评是一个率真的人,七十年人生风雨路,他总结到:这是坎坷的一生、奋斗的一生、沉浮的一生,但也快乐一生、无怨一生。
创新是科研的灵魂
美国好莱坞女星安吉丽娜·朱莉切除双侧乳腺曾引发巨大的关注,因她携带一种有缺陷的基因,为降低患乳腺癌风险,她接受了手术,患乳腺癌的几率从87%降低到5%。而这正是周宏灏院士个体化医学的研究范畴。“人的疾病与基因有决定性的关联,通过基因预测疾病,采取措施预防,这就是所谓的个体化医学,也称之为精准医学”。
1985年,周宏灏院士从人的药物反应的种族差异研究开始,40年的研究历程,历经山重水复,终于柳暗花明。路是如何走出来的?周宏灏院士一言以蔽之——创新。
桐花万里丹山路,雏凤清于老凤声。周宏灏院士用自己的故事劝勉年轻的后继者:“科学追求要创新求异、独树一帜、深思执着、不懈积累。科研的本质是创新而不是重复。研究者要敢他人不敢而为之,先他人不为而为之,不落于习惯思维的窠臼,不轻信传统认识。科研者的态度极其重要,“首先是要热爱,发自肺腑的喜欢,进而成为相伴一生的事业。”
怎样事业的才是有意义的?周宏灏院士说到:“每个人要把自己的兴趣、爱好、志向与国家的前途命运和重大需求结合起来,事业才有发展、才有意义。”
让创新的灵感汇聚成交响乐
科学研究如何才能创新?周宏灏院士向听众分享了自己的观察和体悟。他分析,创新首先要有好的科研管理体制。“要有尊重科学研究灵感瞬间性、方式随意性,路径不确定性等特点的体制机制,允许科学家自有畅想、大胆假设、认真求证,不以评审、晋升、出成果的名义干涉科学家的研究,不要用死板的制度约束科学家的研究活动,让灵感汇聚成交响乐。”
其次,要有良好的教育体制,引导和培养创新人才。“小时候的我好奇天空为什么那么宽广,星星为什么能挂在天上,孩子的想象力是最宝贵,也是教育过程中最应该宝贵的。”他以儿子小时候的一次小白鼠实验为例,对比中西方的教育制度的不同。“西方注重孩子常识积累和动手能力,而不是记诵与整齐划一。”因此,教育不能紧紧着眼在分数、铁板一块的流水线式的产品生产上,要发挥教育在育人、成才上的根本作用。”
“我不认为一个疯狂追捧娱乐明星、体育明星,而不尊崇科学和研究者的社会能出现更多的科研创新成果。”因此,创新要有崇尚科学、尊重科学的良好的社会氛围,“个人的创新思维+环境”才能造就创新型人才。
回首看往事 苦累皆为今
科技创新,贵在接力。周宏灏院士坦言自己的研究心得:“没有创新,就没有特色;没有积累,就不成系统;如此便没有突破。
“培养研究生的目的,不是一个课题、一个论文、一个学位,而是要培养具有创造思维、探索能力、思维能力、独立工作能力,有在国家任务中具备承担精神和执行能力的人。”他寄语这些“接棒者”:要有对事业和科学孜孜不倦的追求,要瞄准一个目标、坚持一个信心,坚定不渝的去追求,探索科学的奥秘,沉得住气,耐得住寂寞,经得住外部浮躁风气的冲击和诱惑,实实在在的尽心尽力去为自己的科学目标奋斗。
“长风吹万里,悍马跃前营。喜得万山红,青山已不在,挺拔一山鹰。回首看往事,苦累皆为今。”周宏灏院士展示自己的一副手书,笑言诗中所言也是自己的人生写照。他说:“感谢过去所有的人、事,不论是失败的事、沮丧的事,因为今天都是过去的每一环交链而成的。”他温情的提醒听众:“不要埋怨、不要去记恨、要感恩,要去爱。”
新闻链接:
周宏灏,中国工程院院士,遗传药理学、临床药理学专家,中南大学临床药理研究所所长,中南大学药理学国家重点学科首席教授,中国遗传药理学的开拓者。
(责编 李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