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四川代表团开放日:务实推进各项改革 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

07.03.2014  12:30

  3月6日下午,人民大会堂东大厅人头攒动,气氛热烈。今天是四川代表团开放日,第三次全体会议向中外媒体开放。

  过去一年,对四川来说是极不平凡的一年。带着对四川的关注,来自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国网、中新社、经济日报、中国青年报、香港大公报、路透社等130多家中外媒体记者到团采访。问改革、说民生,谈发展、道未来……40多分钟时间里,中外媒体记者争相提问,王东明、魏宏、葛红林、唐利民、谢开华等代表一一作答。

   谈保障和改善民生:

   久久为功,持之以恒推进民生工程

  人民日报记者:请问王书记,您多次强调,任何时候都要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扎实做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请问四川在民生工程方面做了哪些实实在在的事,今年会有哪些惠民举措出台?

  王东明:我们始终坚持把改善民生、增进人民福祉作为党委、政府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具体推进过程中,我们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着力。

  一是通过抓发展惠及群众,也就是把“蛋糕”做大、分好。去年,全省民生支出占公共财政支出的64.1%,达到3970多亿元。二是突出解决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去年继续实施“十项民生工程”,投入了1680亿元。三是对特殊困难群众予以特殊帮助。比如在刚才有的代表发言中提到的彝家新寨、藏区新居建设和棚户区改造等,都属于这一类问题,在这方面我们花了很大力气。四是大力实施扶贫攻坚。截至2012年底,四川有750万农村贫困人口,其中秦巴山区、乌蒙山区、大小凉山彝区、高原藏区“四大片区”就有450万人。要实现全面小康,重点在农村,难点在贫困地区。去年全省扶贫攻坚成效明显,有125万以上的贫困人口实现了脱贫。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坚持现有思路和做法,更加注重通过制度安排做好民生工作,持之以恒推进民生工程,久久为功,使全省人民的生活水平随着改革发展不断得到提升。

   谈经济体制改革:

   深化改革,四川定会有新作为

  新华社记者: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决定。请问四川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上,有什么样的考虑?

  魏宏:四川是我国改革的重要发源地之一,我们率先在全国探索了农村改革,率先推进了国有企业改革,率先进行了城市综合改革试验,率先开展了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在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中,四川必定会有新的作为。

  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对其他领域改革有牵引和带动作用。最近,四川省委、省政府全面研究和梳理了全省重大改革工作,确定了253项重大改革措施,其中,经济体制改革是重要方面,涉及国企改革、市场体系、开放体系、财税体制改革、城乡统筹改革等方面的内容。

  在推进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我们有三个基本思想:

  第一是坚持以解决问题为导向。习近平总书记深刻地指出,改革是由问题倒逼产生的。我的理解就是,改革的价值取向一定要着眼于解决问题,不解决问题,改革没有意义。我们坚持从制约经济社会发展最突出的问题改起,从群众最期盼解决的问题改起,抓住问题,研究问题,解决经济体制方面的主要矛盾和问题。

  第二是注重形成新的制度体系。新一轮深化改革和30多年前的改革相比,其历史条件和改革基础发生很大变化。新一轮改革中,我们将高度重视形成新的制度体系和程序规范,不应该再强化“摸着石头过河”的思路。要防止改革的碎片化倾向。省委、省政府在推进改革时,将加强全面统筹和全局性的把握,防止改革政策、制度出现部门行为、地方行为和短期行为。

  第三是努力推进各项建设发展工作。改革是要破解发展的“瓶颈”,是要解决影响发展障碍。因此,改革要推进工作。我特别注意到,总理在强调完成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时,提出了要把握好的重大原则和政策取向,其中第一项是以全面深化改革为动力。我的理解是,就是要以全面深化改革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的实现。深化改革一定要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如果改革不能推进建设发展各项工作,改革就失去作用。有些改革方面的工作,如果现阶段对建设、发展直接关联度和作用不大,可以放缓节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