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吃上“旅游饭”:探访泸州董允坝村之变

01.07.2016  16:11

        工人在园区里打工。 刘学懿 摄

        蔬菜大棚内游人如织。 刘学懿 摄

        中新四川网7月1日电 (邹立杨 蔡有 刘学懿)1日,记者在泸州江阳区分水岭镇董允坝村办公室门口见到,这里聚集了不少村民,他们都是该村翊农合作社的社员,到村办公室领打工的工资。“这个月多干了几天,领了1600多元。”社员温家情说,要是回到前些年,想都不敢想。

        “有女不嫁董允坝,天晴烧渣渣,落雨烧陪嫁。”这是六七十年代村民口中流转的顺口溜。据该村村民杜学仁回忆,董允坝因地势偏僻,多年来一直是十里八乡有名的“穷山沟”。那时的村民,要走60多里山路,到纳溪白节的古楼山挑柴来烧。“那年我十二三岁,跟着大人光着肩膀挑了两把柴,回到家已饿得心头发慌。”肩挑背磨的日子成为当地老人最深的记忆。

        前些年的董允坝,村里不通公路,不要说汽车,连摩托车也没有。“就是卖头猪,也要请三四个大汉才能抬上街。”村民陈云昭说,那个时候贫困户特别多,有的家庭连吃穿都成问题,更别说娶媳妇了。

        在2011年,一次镇党委主要领导下村调研,围着董允坝转了两圈,若有所思地对红卫村(后董家坝村)党支部书记孙家发说,“这个地方可以发展现代农业,想不想干,有没有信心?”早就憋着一股干劲的孙家发点了点头,这才有了后来的董允坝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园区。

        “村上成立了翊农专业合作社,农户通过合作社将土地集中流转出来。”孙家发给记者算了一笔账,按每亩每年600斤稻谷(按国家保护价折合成钱)计算,农户在土地流转中可以获得一笔不小的收入,再加上园区打工,一年下来收入少说也有一两万元。

        记者在董允坝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园区温控大棚内看到,一排排无土栽培的番茄挂满枝头,村民温家情和同伴站在有轨采摘车上对番茄进行摘叶、打枝和浇水。“在这里工作每天有65元的工资。”土地流转后,温家情和不少当地农民都变成了产业工人。“等今后旅游发展起来了,我们家也想在景区里做点生意,找点轻巧钱。”她笑着说。

        “要租车不?双人座的20元,四人座的40元。”看见有游客过来,村民陈云昭热情地迎上去。陈云昭说,他和老伴用积蓄做起了租车生意,现在已经有10几辆自行车,一年下来能挣一万多元。

        “如果是周末或放假,来的人更多。”孙家发告诉记者,蔬菜品赏会后,董允坝就热闹起来了。

        “家家户户都能捧着‘金饭碗’,人人都能吃上‘旅游饭’。”孙家发对今后的发展早有谋划,今后董允坝将建成川南第一、全省一流、全国知名现代农业示范区,农村改革试验地,乡村旅游目的地,美丽新村的样板区。(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