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地铁7号线工地墓群启动迁建 复原后将开放展示
2014年3月,成都地铁7号线川师车辆段工地,发现大型明代太监墓地。(资料图片)
还记得在成都地铁工地上发掘出的明代宦官合葬墓么?不久后,市民就有机会参观到完整的墓葬文物啦。
这个意外在成都地铁7号线工地上挖出的明代豪华太监墓群,由于位置处于成都地铁的一个枢纽编组站,如果临时改动地铁工程绕行墓群,将影响多条地铁线路。那么,珍贵的文物咋保护?文保专家们抠起了脑壳,此处地铁的施工也因此停工等待了一段时间。
3月20日,华西都市报记者从成都市发改委了解到,专家们经论证提交的明代墓群过渡应急迁建方案,发改委已经批复同意,迁建工作已经启动,待迁建复原后,将向市民开放展示。
惊喜地铁与墓群“不期而遇”
在成都,关于蜀王的种种故事和传说,一直在民间流传着。历代蜀王都长眠于成都东郊十陵,而侍奉蜀王的太监们,去世后则分别埋葬在成都的东西南北,以示死后仍以蜀王府为中心。
2014年3月,地铁7号线川师车辆段工地上,突然变得热闹了起来。随着一块彩色墓砖的出土,一片气派、瑰丽的墓葬群展现在人们面前。经过专家论证,该处墓群是国内少见的、保存数量最多的高品级大型明代太监墓地,是研究明代历史、文化的珍贵资料。
龙纹封门石,彩绘八字墙,200多件金、银、玉、瓷器,还有石俑、瓷俑,有一身铠甲的将军,也有端茶送水的佣人。
“从墓志铭来看,是明代蜀王府的五六品级太监。这些太监都是为蜀王服务的,借助其势力,安葬的方式甚至超过了自身的规格。这是现存品级最高的太监墓葬群。”省文物局专家介绍。
而其中一则墓志铭讲述的“太监好哥们”的故事,也让人惊讶。两位自小入蜀王府的太监好友,相约“同堂共穴”,两人一前一后去世后,进行了合葬。纠结地铁改线?还是墓群迁建?
当明代豪华墓群,与现代的成都地铁“不期而遇”时,该哪个将就哪个?能不能让地铁改线,保留墓群的原址保护?
“按理说,像这种规格的墓群,原则上是不迁建的。但因为地铁工程的建设需要,实在是避让不开,最终经论证做出了应急过渡迁建的方案。”四川省文物局古籍遗址保护协会会长朱小南介绍说,在2014年发现墓葬之后,地铁施工便暂时停止。此后,成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对墓群进行了抢救性发掘。
那么,现在将墓群迁建,有没有法律依据呢?
2015年5月,四川省文物局专门组织了来自国家文物局、中国社科院、四川大学等单位的相关专家对太监墓群的价值进行论证。王仁湘、林向等知名考古专家一致认为,鉴于这处墓葬群的重要价值,建议实施原址保护。
但是,墓群地处成都7号线的车辆编组站,是一个枢纽工程。如果地铁施工为避让墓群而修改方案,将影响多条地铁的路线。因此根据《文物保护法》相关规定,“如因工程建设确实无法原址保护,应委托有资质的单位编制异地保护方案并在报批后实施。”因此,在对墓群进行了论证评估后,成都市文体广新局向发改委提出了将墓群过渡应急迁建的方案。
批复成都市发改委:同意墓群迁建
20日,华西都市报记者从成都市发改委获悉,为做好明墓群文物保护工作,经研究,同意实施明墓群应急过渡迁建工程。其中项目业主为成都市文物信息中心,建设内容包括明墓群拆卸与搬运堆放两大部分等。该项目估算总投资538.03万元,资金来源则由成都地铁公司筹集解决。
“不是每一个文物都能实现迁建的。”四川省文物局古籍遗址保护协会会长朱小南解读,所谓文物迁建,就是要在新建地,按照原址一模一样的结构、位置,将搬运过去的文物,按原位置重新复位。但如涪陵的白鹤梁,因为在江中,且受季节水文影响,无法迁建,只能就地修建水下博物馆。
此外,参加迁建的单位,也要求是专业资质的文保迁建单位。“比如,在迁建前的测绘、拍照环节,需要有甲级资格的文保设计单位完成。之后要必须有一级资格的文保施工单位来拆卸,同时还有专业的监理单位。”朱小南介绍说。
墓群“搬家”技术含量很高
每块石头都将编号,在新址原位复砌“不走样”
经发改委批复后,迁建工作已经启动。那么,给文物“搬家”有哪些讲究?那些精美的石刻、瓷器如何保证在运输过程中不被损坏?四川省文物局古籍遗址保护协会会长朱小南对此作了解释。
“墓地所有的构建,包括每块石头,都要在新址原位置复砌。这就要求,在拆之前,要掌握文物原址是啥样。”朱小南说,拆之前首先要做的是现场的测绘和资料保护,包括对现状的拍照、摄像、绘图等,这是复位的关键。之后,就是对所有构建进行编号,包括每一块石头,并将编号对应在测绘资料上。拆卸时,也是分区按编号顺序作业,复位也是如此。
“如花砖这类文物,因为有雕刻的一面,需要保证不在运输过程中产生磨损。”朱小南介绍,可以用棉絮或者泡沫等,对其包裹保护。
与此同时,新址的构建工作也在同时进行。比如原址有条水沟,那么新址也得在相同位置建这条水沟。而这条沟的长度、宽度、形状等,都不能有改变。“简而言之就是,不能走样。”朱小南说。(记者赖芳杰)